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研究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踝肱指数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治疗后两组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踝肱指数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9.09%,与对照组的4.5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腔内血管成形术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82例老年ASO-L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接受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与观察组(接受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每组91例。比较2组患者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踝肱指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本组术前(P 0. 05),但2组术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2组患者术后1、2个月踝肱指数均较本组术前显著升高(P 0. 05),但2组术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5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 48%(P 0. 05)。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老年ASO-LE均安全、有效,但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需要综合考虑病变部位、疾病程度及合并症等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介入治疗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某院的100例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50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踝肱指数、超声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0%(P0.05),其肢端发凉、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缓解时间(5.69±1.07)d、(7.13±1.35)d、(8.32±1.56)d均短于对照组的(7.12±1.37)d、(8.94±1.59)d、(10.89±2.17)d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踝肱指数(1.14±0.25)、足背动脉血流量(0. 97±0.20)m/(s·mm~2)、足背动脉流速峰值(0.57±0.12)m/s均高于对照组的(0.90±0.27)、(0.78±0.23)m/(s·mm~2)、(0.45±0.10)m/s(P 0.05),其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2.13±5.98)%低于对照组(59.36±6.42)%(P 0.05)。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介入治疗用于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可起到显著的临床疗效,可对患者临床症状、下肢动脉狭窄及血供予以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均得到证实.近年来,小球囊扩张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常见方法.然而,通过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这种干细胞移植和介入治疗结合方式在临床上常见于治疗冠心病,而鲜见于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目的:多指标客观评估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06/2009-06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部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小球囊扩张和血管腔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小球囊扩张治疗.移植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及移植后踝肱指数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2周后,实验组患者下肢疼痛症状、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踝肱指数变化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38例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患者,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技术成功34例,成功率为89.5%;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90±42)m增加到(353±145)m,下肢皮温由(27.8±0.5)℃增加到(33.2±0.6)℃,踝/肱指数由0.51±0.05增加到0.70±0.06,三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于术前。平均随访19个月,18例患者症状缓解后无加重;6例术后3个月症状再发,10例术后12个月症状再发,均行二次手术症状缓解。结论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操作简便可行,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32例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联用组及对照组各16例,联用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 肌肉注射,每日2次;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同时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并通过导管于缺血部位动脉腔内注入PBMNCs:联用组围手术期应用肝素3000 U,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14 d.对照组仅应用传统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下肢溃疡愈合情况,测量跛行距离及ABI,磁共振血管成像(MfLA)作为影像学随访检查手段.结果 血管腔内成形术即时成功30例,其中联用组与对照组各15例,即时成功率93.75%(15/1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跛行距离及ABI治疗后均明显延长(P<0.01),以联用组明显,联用组跛行距离由入院时的(24.6±4.0)m逐渐提高到12个月时的(629.5±123.1)m,表现为持续延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联用组ABI短期明显提升,由入院时的0.60±0.03提高到1个月的0.84±0.04,12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0±0.03,但仍高于入院时的水平,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溃疡于术后1~3个月逐渐愈合.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结合围手术期功能锻炼,对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治疗等优点,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上肢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延迟25~30s进行扫描。根据CTA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后CTA随访观察。结果 12例患者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范围、程度。9例患者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单纯行PTA术,患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8±0.13改善为0.87±0.11(P<0.05),术后随访1~21个月,共进行了15例次CTA复查,2例发现血管狭窄,再次行PTA治疗。结论下肢动脉CTA具有准确性好、无创、快捷的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复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脉管复康片的疗效。方法: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抗凝、抗血小板、降糖、降脂等对症治疗)及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脉管复康片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的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发生率、血管踝臂指数(ABI,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的收缩压之比)、截肢率。结果:脉管复康片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半年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发生率和截肢率,提高ABI。结论:脉管复康片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改善循环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本组56例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患者,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6岁,中位年龄62岁。Fontaine分期,Ⅱb期(中至重度间歇跛行)19例,Ⅲ期(缺血性静息痛)21例,Ⅳ期(不同程度的溃疡和坏疽)1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肢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并于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行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CT血管成像(CTA)或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 56例患者的103条病变肢体共有膝下动脉长段闭塞血管127支,平均闭塞长度(14.51±5.62)cm;其中106支长段闭塞动脉通过球囊扩张成形得以再通,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成功率为83.5%。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在术后1、3、6、12个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共38条肢体(40.9%)发生了再狭窄,12个月的肢体保全率高达92.2%(95/103)。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虽然其远期再狭窄率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肢体保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ASO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球囊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行血管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生化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踝肱指数(ABI)指数,并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靶血管通畅率及管腔丢失情况。结果 术后6 h、1 d时,两组NO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ET-1水平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观察组ABI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靶血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管腔丢失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ASO支架内再狭窄的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测量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病人早期筛查中的应用,观察以ABI为依据的护理方案应用于下肢ASO病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下肢ASO高危病人200例,使用法国ATYS MEDICAL ANGIOLAB2外周血管系统测定ABI,筛出疑似病人160例,并结合临床相关检查,将确诊ASO病人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采用基于踝肱指数的专科护理方案。[结果]观察组病人第12周踝肱指数值,第12周跛行距离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I值可以有效反映下肢血管病变情况,有助于早期筛查临床下肢血管病变病人,依据踝肱指数值,对病人实施有计划的护理方案,可改善病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应用IntraCoil螺旋型内支架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IntraCoil螺旋型内支架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自 2 0 0 3年 2月~ 2 0 0 4年 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8例 ,应用IntraCoil螺旋型内支架对病变段进行治疗。通过造影观察病变段动脉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改变 ,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下肢节段测压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中单节段病变6例 ,多节段病变 2例 ,病变长度为 1~ 3.5cm。术后造影显示所有病变段均开通 ,支架形态良好。 4例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 4例间歇性跛行患者中 ,2例症状消失 ,另 2例间歇跛行距离分别由术前的 5 0m和 180m提高至术后的 2 0 0m和 84 0m。腘 /肱指数由术前的 0 .72± 0 .11,提高至术后的 1.11± 0 .13(t=6 .90 ,P <0 .0 1)。踝 /肱指数由术前的 0 .5 0± 0 .2 3,提高至术后的0 .74± 0 .18(t=5 .38,P <0 .0 1)。随访 2~ 13个月 ,平均 6 .9个月。 1例于术后 5个月再次出现患肢静息痛 ,造影显示动脉再闭塞。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有症状加重。结论 :IntraCoil内支架术对治疗短段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有较满意的近期疗效 ,远期疗效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降血糖、健康教育并给予前列地尔、弥可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下肢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量及踝肱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血管内径、血流量、踝肱指数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操作简单易掌握,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肢体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将156例ASO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介入组2组,每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调节脂质、抗凝、降血糖等)治疗;介入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管支架介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各时间段(术后1、3、6、10、24个月)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出院后均随访24个月。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介入组心血管并发症、截肢、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介入组术后各时间段的ABI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对照组术后1个月的ABI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P〈0.05),术后3、6、12及24个月的AB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支架介入治疗下肢ASO患者远期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支架植入术(PTAS)等方法进行综合介入治疗,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86.4%(32/37),PTA后植入支架9枚,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前术后踝肱指数平均(0.39±0.28)和(0.82±0.1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7.50%(28/32)、81.25%(26/32)。结论综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创伤小、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自体骨髓移植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液循环的影响,对2003—06/2006—06本院收治的28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自体骨髓移植,观察移植前和移植后30d患肢踝肱指数、多普勒血流的变化。结果显示:自体骨髓移植后30d患者患肢踝肱指数、多普勒血流较移植前显著增加(P〈0.01),皮肤温度升高,下肢疼痛好转的有效率为64.3%,间歇性跛行好转的有效率为39.3%,但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臧晓鹭  桂文  姚艳霞 《护理研究》2014,(26):3279-3280
[目的]探讨运用加味四物汤熏洗法对改善老年病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20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普通温水熏洗,治疗组给予加味四物汤熏洗,1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对两组自觉症状、彩色超声和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测下肢动脉流速、血流状态、踝肱指数(ABI)进行测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结论]加味四物汤熏洗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病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臧晓鹭  桂文  姚艳霞 《护理研究》2014,(9):3279-3280
[目的]探讨运用加味四物汤熏洗法对改善老年病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20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普通温水熏洗,治疗组给予加味四物汤熏洗,1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对两组自觉症状、彩色超声和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测下肢动脉流速、血流状态、踝肱指数(ABI)进行测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结论]加味四物汤熏洗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病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8年1~12月应用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6例(41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PTA即时成功率95.1%(39/41),37条肢体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条无明显改善,其中1条术后截肢.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0.54±0.11恢复至0.79±0.15.经随访3~15个月,3条股动脉在术后5,6、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89.7%(35/39).结论 PTA结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有助于提高通畅率,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