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暴露颅底中线区域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该术式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该入路暴露的颅底中线区域脑组织、血管及神经。 结果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暴露前床突及其内侧前颅底硬脑膜、嗅沟及嗅神经;蝶鞍区可显露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前间隙、垂体上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周围间隙;上斜坡区域可显露鞍背硬脑膜、乳头体、基底动脉末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及脑桥腹侧。 结论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在解剖学上可行,临床上可作为常规显微镜手术及经鼻内镜入路手术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 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对下斜坡及其相关区域解剖,探讨个体化3D-DM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颅底骨质、血管,整合为3D-DM。模拟内镜经鼻入路下斜坡骨质磨除,明确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间的距离,并行内镜解剖,对比3D-DM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数据,计算骨质磨除的实际完成率。 结果 个体化3D-DM可模拟手术操作,与实体解剖所见一致。3D-DM测量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间无统计学差异。个体化3D-DM可术前明确重要结构的部位、形态、走行及毗邻,可模拟下斜坡骨质磨除并定量测量。内镜经鼻入路可显示下斜坡双侧结构。髁上沟是下斜坡最重要的定位标志。磨除枕髁骨质,可增加侧方暴露。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暴露后组颅神经的远侧脑池部分。 结论 个体化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暴露下斜坡腹侧结构,可术前明确下斜坡的主要解剖标志及其解剖结构位置、特点和变异,为术中安全骨质磨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内镜下经鼻颅颈交界区腹侧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完整成人头颈标本,解剖观察经鼻至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确立手术标志,并测量与经鼻入路相关的解剖数据.新鲜完整头颈部标本5例.模拟手术.结果:内镜经鼻颅颈交界手术的手术标志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粘膜、头长肌和颈长肌、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寰椎前结节.经鼻入路完全暴露颅颈交界区,最短距离为(89.75±2.80)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为距中线(9.37±0.59)mm和(10.75±0.63)mm;寰枢椎处,椎动脉在枢椎下缘距正中线距离最短,为(15.70±2.12)mm;左侧寰枢椎处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大于右侧(P<0.05).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腹侧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脑背侧及第四脑室内占位性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经甲醛固定、血管内灌注彩色乳胶的 2 0具国人成人尸头标本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观察经小脑延髓裂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结果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 ,可通过脉络膜、下髓帆及蚓小结到达菱形窝的任何部位 ,通过外侧隐窝到达脑桥和延髓的背外侧。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的侧方 ,可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人路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有关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研究的文献,汇总分析。结果: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分为标准入路和扩大入路。通过扩大入路,可以切除侵犯海绵窦、鞍上和斜坡的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并发症主要有脑脊液鼻漏、尿崩和出血等。结论: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暴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垂体腺瘤切除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导航辅助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斜坡区的显露,为经鼻蝶入路切除斜坡中线区域病变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 方法 10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导航辅助模拟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观测斜坡中线区域重要解剖结构暴露情况。 结果 打开蝶窦前下壁,磨除鞍背及斜坡骨质,剪开硬膜,可显露双侧动眼神经、三叉神经节、展神经,基底动脉及分支,小脑下后动脉及后组脑神经;导航辅助下可精确行数据测量及定位,扩大经鼻蝶入路可完全暴露斜坡,最短距离为(88.90±2.62) 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距中线距离为(9.22±0.48) mm和(10.60±0.82) mm。 结论 斜坡中线区的病变,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一个适当的方法。导航辅助有助于对重要结构的定位,可提高安全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扩大经鼻手术入路中的几个重要解剖标志,为经鼻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方案的制定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对10 例尸头标本进行扩大经鼻入路神经内镜解剖, 操作方法为双鼻孔入路,颅底开放范围包括后组筛窦、蝶窦及中上斜坡,外侧完整暴露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斜坡段。 结果 确认了筛前、筛后动脉的正常解剖位置,探明了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的解剖构成,内镜下观察重新对海绵窦进行解剖分区,并从经鼻内镜视角对展神经进行解剖分段。 结论 熟悉上述经鼻入路重要解剖标记,对于提高该手术入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的解剖特点和方法,寻找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点,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内镜经鼻入路处理Meckel囊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5例共10侧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采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解剖和暴露Meckel囊区,寻找该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研究具体的解剖方法,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解剖过程中使用导航。结果鼻小柱下缘至后鼻孔上缘为(66.5±3.3)mm,至蝶窦口下缘为(61.2±1.6)mm,至腭蝶管前口下缘为(64.6±1.4)mm,至蝶腭孔下缘为(62.8±2.3)mm,至翼管前口下缘的距离为(75.4±3.3)mm,翼管前口下缘与腭蝶管前口上缘距离为(2.1±0.7)mm,与圆孔下缘距离为(7.5±0.7)mm,腭蝶管长度为(6.4±0.5)mm,翼管长度为(13.3±1.2)mm。以腭蝶管为解剖标志可以寻找到翼管前口;以翼管为解剖标志可以寻找到岩骨段颈内动脉前膝部,以斜坡旁颈内动脉隆突可以寻找到斜坡旁颈内动脉,以圆孔可以寻找到上颌神经。导航能够准确定位上述解剖标志。结论运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可以解剖和暴露Meckel囊区。此入路是由Meckel囊前方四边形区域暴露该区域,此四边形内侧为斜坡旁段颈内动脉,下方为岩骨段颈内动脉,上方为展神经,外侧方为上、下颌神经;实验数据和导航可以辅助定位重要的解剖结构和标志。  相似文献   

10.
朱成  周钟阳 《解剖与临床》1999,4(4):245-246
远外侧经髁入路又称枕下远外侧入路,最外侧经扰骨髁——颈结节入路,枕下后外侧入路等。脑干腹侧,枕骨大孔区前缘及颅颈交界区肿瘤手术难度很大,而远外侧经髁入路能够更好地显露和切除斜坡下端和扰骨大孔前缘的肿瘤,从而减轻对小脑和脑干的牵拉。 1.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成人标本,对颈外侧区及颈前区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经锁骨上入路模拟内窥镜手术,确定该术式的最佳路径。根据解剖研究结果,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应用于临床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 结果 解剖研究表明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最佳手术入路点为头偏向健侧60 °轻微后仰时,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点;颈横动脉为镜下操作的解剖特异标志。临床完成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5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2~36个月),按照Roos评定标准,优4例,良1例。 结论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有其解剖学基础,临床应用安全可行,能有效解除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导航联合内镜辅助远外侧入路的可行性及对颅颈交界区腹侧解剖学特点的观察。 方法 对6例(12侧)尸头标本模拟远外侧入路,分别用显微镜、0度和30度内镜观察,随后磨除后内侧1/3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再次用显微镜观察(其中内镜下观察和磨除颅底骨性结构均在导航引导下完成),比较这四种方式对颅颈交界区腹侧显露的差异。 结果 导航联合内镜能够通过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组成的上、中、下3个间隙近距离观察颅底结构,还能观察被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遮挡的神经血管,与远外侧经髁入路显露范围相似。 结论 在内镜和神经导航辅助下,远外侧入路能够良好的观察颅颈交界区腹侧的神经血管结构,避免磨除颈静脉结节和枕髁,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探讨颈椎病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颅颈部标本15具,解剖剥离法,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小脑下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的关系;椎动脉颅内段与延髓的关系。并测量其数据。 结果 (1)椎动脉自穿经硬脑膜处向前内侧斜行,在延髓侧方走行于Ⅸ~Ⅻ脑神经根丝的前方。左右侧椎动脉与Ⅺ,Ⅻ脑神经接触,与Ⅸ,Ⅹ脑神经不接触者分别为11例(11/15,占73.3%)和7例(7/15,占46.7%);(2)左右侧小脑下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不接触者分别为5例(5/15,占33.3%)和1例;(3)左右侧椎动脉位于延髓腹外侧并与延髓相接触者分别为11例(11/15,占73.3%)和4例(4/15占26.7%),不接触者分别为4例(4/15占26.7%)和 11例(11/15,占73.3%);相对于左侧,右侧椎动脉位置偏后。模拟颈部屈曲时椎动脉与延髓腹侧紧密接触,伸直时分离。 结论 椎动脉与Ⅺ,Ⅻ脑神经接触可能是高血压伴发枕后痛的形态学基础之一;小脑下后动脉走行迂曲,与Ⅸ~Ⅻ对脑神经根丝相互盘绕交叉,高血压搏动更易刺激脑神经根丝,出现相应症状。椎动脉和延髓密切接触极可能既产生颈部症状,又可能造成高血压。控制血压除了常规 抗高血压药物,神经营养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肘前内侧血管神经等相关结构进行解剖研究,为肘关节相关手术提供更佳的手术入路。 方法  福尔马林防腐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0侧,按层次解剖,从肱桡肌及旋前圆肌间隙进入,通过正中神经与肱、尺动脉之间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肘前侧解剖结构。观察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向内、外侧的分支,测量分支到桡、尺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分支管径;观察正中神经及分支走行情况,测量神经与血管伴行无相互交叉分支距离。 结果 血管神经无互相交叉分支伴行长度平均为6.04 cm,两者之间无重要分支相交叉,易于向两侧分开,能够清楚地提供肘关节相应部位的暴露。动脉向内侧分支较向外侧分支少且细,易于向外侧牵拉。神经肌支,基本上向内侧发出,以极小的锐角从主干发出,几乎与主干平行,易于向内侧牵拉。 结论 肘前内侧血管神经间隙入路,可保护血管神经,能清楚显露肘关节前侧解剖结构,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中,枕髁磨除前后的解剖观察范围,并分析枕髁磨除的意义。方法 纳入10%甲醛固定的5例(10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以红、蓝乳胶灌注,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8~70岁、平均61岁。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取乳突后“S”形切口、枕髁后微骨窗开颅,分别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操作,观察磨除枕髁前后镜下术野显露的解剖结构,测量并计算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对比2种手术入路的观察范围。结果 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成人尸头标本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枕髁磨除后扩大了对椎动脉、舌下神经、延髓侧方及腹侧的显露。神经内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通过面听-舌咽神经间隙、舌咽-迷走神经间隙、迷走-副神经颅根间隙和副神经脊髓根腹侧间隙,可观察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侧面及腹侧面;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331.0±6.6)mm2和(464.7±10.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9, P<0.001);磨除枕髁前、后显微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205.8±9.6)mm2和(329.1±6.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7, P<0.001);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均大于显微镜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8、64.62, P值均<0.001);内镜磨除枕髁前与显微镜磨除枕髁后的显露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 P=0.137)。结论 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神经内镜与显微镜2种手术方式均能增加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神经内镜远外侧锁孔入路不磨除枕髁即可获得良好的、与显微镜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相似的显露范围,对脑干腹侧面、椎动脉、基底动脉等深部结构的显露更具优势,临床手术中可免于磨除枕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临床获取鼻内黏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0具(20侧)成人尸颅标本在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蝶腭动脉及其分支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进行观测。 结果 蝶腭动脉是鼻腔的主要供血动脉,在出蝶腭孔前或后分为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鼻后中隔动脉在蝶窦前壁分成两支,主干或上支到蝶窦开口的距离为(3.95±0.74)mm,主干或下支距离后鼻孔的最短距离为(8.96±1.69)mm。鼻后外侧动脉在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处分为中鼻甲动脉和下鼻甲动脉。 结论 熟悉掌握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对获取鼻内组织瓣有重要意义。鼻中隔粘膜瓣切取时应紧贴蝶窦开口上缘及后鼻孔边缘。在获取下鼻甲、中鼻甲黏膜瓣时,应特别注意靠近下鼻甲的下鼻甲后端10 mm及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区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MR新技术探讨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延髓的血管与神经解剖比邻的空间关系。 方法 应用高分辨3D-FIESTA及MRVE成像技术对临床拟诊断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检查。 结果 脑神经进入脑干区延髓腹外侧血管压迫或接触占59.38%(19例),其中V 2例、Ⅸ和X 17例,未见明显血管压迫及接触的占40.62%(13例)。其中血管与脑干不相交未接触占21.86%(7例);血管与脑干相交未接触例占18.75%(6例);血管与脑干轻微接触占28.13%(9例);血管与脑干接触并压迫脑干移位变形占31.25%(10例)。与神经接触主要是小脑下后动脉与椎动脉,分别占52.6%(10例)与36.8%(7例);小脑下前动脉仅占10.5%(2例)。 结论 MR 3D-FIESTA成像及MRVE后处理技术能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延髓的神经血管关系,对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椎动脉和第1颈神经穿经硬膜处的形态特点及毗邻结构,探讨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疼痛的发生机制。 方法 头颈部标本18具,解剖剥离法暴露,观察椎动脉穿经硬膜处部位及毗邻结构、椎动脉与第1颈神经(C1)的位置关系。 结果 椎动脉在寰枕外侧关节内后侧穿经硬膜,穿经处形成边缘光滑的圆孔,直径6.5~9.0 mm,硬膜与椎动脉外膜由纤维结缔组织连结。C1神经前后根自脊髓发出向外侧走行于椎动脉内侧并在其下方相伴共同穿经硬膜孔(100%),其中与动脉壁相贴者66.7%(12例);神经嵌入动脉壁者22.2%(4例);隔有硬膜组织者11.1%(2例)。C1神经根出孔后走行于椎动脉与椎动脉沟之间。 结论 椎动脉穿经硬膜孔处位置固定,孔边缘致密,限制椎动脉扩张,利于颈椎活动时维持椎动脉供血,当全身血压波动时椎动脉管径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以维持后循环血液动力学稳定,但血压升高有可能将C1颈神经根卡压在硬膜边缘,椎动脉搏动刺激C1颈神经根导致椎枕肌痉挛,出现枕颈部疼痛。这可能是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症状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