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随机、双盲、平行交叉试验对48例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而联合应用苯海索持续3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长期并用苯海索有否必要的探讨。结果发现:使用安慰剂期间,患者的精神症状、锥体外系症状及其自我体验与使用苯海索期间无明显差异;但迟发性运动障碍评分增加;撤药后,患者则表现出明显的“撤药症状”。作者认为,长期联合应用苯海索并无必要;相反要注意的是,长期并用可能导致患者的药物滥用及增加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苯海索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以提高临床用药方法的合理化效果。方法对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医嘱用药情况进行全面性分析回顾,本次试验研究中涉及的药物依次为氯氮平、舒必利以及奥氮平,统计分析这三类药与苯海索联用的情况。结果氯氮平、舒必利、奥氮平这三种药物联用苯海索的原因为避免不良反应预防用药,如控制流涎情况、减少锥体外系反应。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大多无需进行苯海索预防应用,如果需要联合应用治疗的患者也要合理控制其剂量以及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3.
何柱裕  王丽 《中国药师》2000,3(2):111-111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指长期应用抗精神药而导致的一种不自主的多动式锥体外系综合征,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抗精神病药阻断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DA),解除了精神症状,同时也阻断锥体外系的多巴胺受体,出现锥体外系副作用——迟发性运动障碍。现代研究表明:TD与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这使治疗TD更为棘手。现将有效的治疗方法概述如下:1 作用于DA受体的溴隐亭 溴隐亭为DA受体激动剂,能够选择性激动锥体外系的DA受体,拮抗抗精神病药对DA受体的阻断作用。有报道,根据异常不自主动作评定量表(AIMS),选择服用抗精神病药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20例,分别服用溴隐亭5mg及安慰剂bid,做双盲自身对照试验,在试验中用AIMS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溴隐亭对TD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显效率为70%,治疗期间未见严重副反应,因此患者用抗精神病药的同时,加用溴隐亭可预防和治疗TD。  相似文献   

4.
氯氮平影响机体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氯氮平(Clozapine,CLZ)作为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均有较好的疗效;它具有锥体外系副反应少、长期应用很少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及增加催乳素分泌的作用很弱的特点,问世以来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近年来CLZ在糖、脂代谢紊乱方面的副作用已受到高度重视,如肥胖及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5.
尤玉敏 《临床医药实践》2009,(6Z):1820-1820
<正>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简称TD)是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尤其是典型抗精神病药后所出现的一种较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唇、舌等部位  相似文献   

6.
合理应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已有很长的历史。第一代、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是对多巴胺D2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的药物,这类药物虽然对精神分裂症状有良好的疗效,但患者因使用这类药物产生的神经系统副作用出现的比例非常高。这些副作用包括迟发性运动障碍和锥体外系症状。  相似文献   

7.
1972年氯氮平(ceozapine)问世,本药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研制的谱系全然不同,对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效,尤其对阴性症状疗效更明显;尽管它也有种种不良反应,但是几乎没有锥体外系症状(EPS)和高催乳素血症,在欧洲各国相继使用.然而,1975年由于芬兰首先报道本药发生粒细胞缺乏而死亡的病例,随之便陆续停止使用.但是由于氯氮平临床效果确实良好,又很少有锥体外系症状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1990年美国FDA首先批准恢复使用,但同时提出需要进行定期白细胞检查.随后许多国家也重新使用.据报道氯氮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为30%~40%,长期治疗效果更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给予充分肯定[1].  相似文献   

8.
氯氮平致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代金玉 《河北医药》2001,23(12):955-955
氯氮平是一种有效的抗精神病药 ,一般认为该药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相比 ,极少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且在长期治疗中并发迟发性运动障碍者也甚少[1] 。我们收治 1例氯氮平致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患者 ,有明显的中枢性高热及锥体外系症状 ,现报告如下。患者 ,女 ,36岁。因一次服氯氮平 30 0片 ( 2 5mg/片 )后 3h入院。入院时患者神志恍惚 ,呼之能应 ,回答问题尚准确。查体 :T 36 .7℃ ,P 90次 /min ,R 2 0次 /min ,BP12 0 / 75mmHg。颈软 ,双瞳孔等大 ,对光反射可 ,双肺呼吸音清 ,有少许干鸣音 ,心律齐 ,无杂音 ,四肢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邢爱敏 《药学进展》2009,33(5):240-240
美国FDA最近要求所有含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的药品生产厂商在其产品标签上增加一条更为醒目的“黑框”警告,以警示长期使用这类药物易致迟发性运动障碍。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特征是肢体非自主地反复运动,或伴有咂嘴、扮鬼脸、吐舌、快眼运动或眨眼、嘴唇起皱或手指僵硬,这些症状通常不可逆且尚无药可治。不过,有些患者在停药后症状减轻。  相似文献   

10.
1引言在1952年氯丙嗪问世以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大多数是通过如水疗法和胰岛素休克治疗等多种方法来控制症状。自SO年代以来,除氯丙酸外已有许多抗精神病药问世。但是,在美国除~种外,所有的药物都属于经典的抗精神病药,这些药物除了抗精神病作用外全都有锥体外系的神经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括急性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帕金森氏综合征,以及最显著的迟发性运动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是具有破坏性的,在长期用精神抑制药物治疗的病人中约有20领会发生这种运动障碍。其实,“精神抑制药物”一词原是指那些会产生神经副作用的药物,不幸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临床药师实施干预措施对降低苯二氮类药用量的效果。方法:临床药师为重复应用苯二氮类药3个月以上的成年患者制订撤药方案,以每2周减量10%的梯度法减量,并予以单盲撤药。结果:临床药师实施干预措施后,苯二氮类药用量明显下降,平均下降率为70.50%。结论:临床药师在苯二氮类药撤药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其干预措施是帮助医师降低患者苯二氮类药用量的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撤药综合征4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素芳 《淮海医药》2007,25(1):62-63
新生儿撤药综合征是指孕母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特别是麻醉镇静剂、止痛剂或致幻剂(如海洛因、美沙酮、芬太尼、安定等),以致产生对该药物的依赖或成瘾性,这些药大多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依赖.出生后切断来自母体的药物,血中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从而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呼吸、消化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称为新生儿撤药综合征或戒断综合征.我科近年来共收治新生儿阿片类(海洛因)撤药综合征4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利培酮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不良反应的临床用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5年我院上报的10例利培酮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原患疾病、药物剂型及剂量和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潜伏期及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转归,探讨利培酮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男女性各有5例。用药至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潜伏期为13~3 505 d,其中用药后1年内发生者6例(占60.0%)。10例患者中,有5例次患者出现颈部异常表现,4例次患者出现肢体扭转,肢体姿势异常或步态异常等症状,6例次患者出现口唇舌部异常动作。1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后均采取减量、停用利培酮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密切观察或对症治疗。5例患者好转,4例虽经减量停药或对症处理,仍有后遗症。结论:利培酮所致的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表现以口唇舌部异常动作,颈部及肢体异常表现为主,其症状多较为严重,可能产生后遗症。另外,小剂量、短期服用利培酮也可能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用药需谨慎。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部分药物可导致锥体外系综合征,如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静坐不能等。这些患者服药前无锥体外系征,服药后几周或更长时间出现症状并进行性加重,停药后逐渐消失,重复用药后又出现;或原有帕金森病服用这些药物后症状加重,停药后好转。这些药物可作用于中枢神经递质,使其失去平衡,还可以阻断突触后受体,或使突触前神经终末的多巴胺枯竭,或造成大脑相关部位损伤,而导致上述症状出现。我们检索近20年以来的医疗文献,有相关报道54篇。这些报道较集中于抗精神类药和甲氧氯普胺等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对其  相似文献   

15.
新型胃肠道动力药──西沙必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胃肠道动力药──西沙必利陈克威(浙江省海盐县人民医院314300)胃肠道动力药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胃复安,但因阻断锥体外系多巴胺能神经而引起的急性张力障碍性反应,帕金森氏综合征样反应,迟发性运动障碍,以及催乳激素释放增加而...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部分药物可导致锥体外系综合征,如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静坐不能等.这些患者服药前无锥体外系征,服药后几周或更长时间出现症状并进行性加重,停药后逐渐消失,重复用药后又出现;或原有帕金森病服用这些药物后症状加重,停药后好转.这些药物可作用于中枢神经递质,使其失去平衡,还可以阻断突触后受体,或使突触前神经终末的多巴胺枯竭,或造成大脑相关部位损伤,而导致上述症状出现.我们检索近20年以来的医疗文献,有相关报道54篇.这些报道较集中于抗精神类药和甲氧氯普胺等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对其他药物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根据文献和临床资料,列出鲻可引起锥体外系综合征的药物,并加以分析,以加强防范,注意鉴别,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7.
兔唇综合征( RS)是一种长期应用药物特别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迟发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所致RS的发生率为1.5%-4.4%。RS以口和咀嚼肌的快速、节律性不自主运动为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底神经节的胆碱能神经递质及多巴胺能神经递质功能失衡有关。RS须与迟发性运动障碍进行鉴别诊断。RS的治疗首选抗胆碱药物,部分患者可换用抗胆碱效应强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8.
<正> 长期大量应用氯丙嗪或其它抗精神病药,可引起一种特殊而持久的运动障碍,多在停药后出现,而且可长期存在,称为迟发性运动障碍。其原因是由于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受体明显增加的缘故。这些新生的受体对激动剂较敏感,对阻滞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1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停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引起的撤药恶性综合征,提示应提高医务人员对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的重视,促进围手术期用药安全。患者因骨科手术停用多巴丝肼,术后出现发热、意识障碍、肌酸激酶升高和肌肉强直,症状出现后第2天恢复使用抗帕金森药物多巴丝肼,并加用美金刚,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药师对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的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文献复习,参与临床决策,监护患者治疗。患者恢复帕金森药物治疗后第2天体温下降至正常,第3天呼唤可睁眼,第11天神志清醒。患者术后发热不除外感染,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7 d后停抗感染治疗。经文献分析,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在停药约1~4 d后出现症状,恢复用药约1~10 d后症状缓解。围手术期不能突然停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如需停药,建议术后及时恢复治疗,警惕撤药恶性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刘静 《国外药讯》2004,(4):40-41
典型抗精神病药—所有典型抗精神病药都减弱中枢多巴胺能神经传递作用,和可能引起运动失调,如急性锥体外不良作用、运动不能、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和迟发性运动障碍。更可能引起锥体外综合征的药物,如苯丁酮类(butyrophenones)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