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况世荣 《护理学杂志》2012,27(10):68-6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有效的应急吸痰方法,为单舱高压氧治疗中应急吸痰提供参考。方法将93例气管切开拟行高压氧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1例,在单舱高压氧治疗前3d于病房分别用1mL、20mL、5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吸痰。结果三组吸痰效果及吸痰后呼吸道损伤(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mL组吸痰效果最好,呼吸道损伤发生率最低。结论采用2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组成应急代替吸痰装置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有效的应急吸痰方法,为单舱高压氧治疗中应急吸痰提供参考.方法 将93例气管切开拟行高压氧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1例,在单舱高压氧治疗前3d于病房分别用1 mL、20 mL、50 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吸痰.结果 三组吸痰效果及吸痰后呼吸道损伤(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 mL组吸痰效果最好,呼吸道损伤发生率最低.结论 采用20 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组成应急代替吸痰装置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低负压间断吸痰减轻患儿呼吸道黏膜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低负压间断吸痰对减少患儿呼吸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吸痰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间断吸痰法,即开始吸痰的负压根据患儿年龄及痰液黏稠度设置为13.3~20.0kPa,吸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时调低负压,吸痰过程中听患儿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及更换导管时间断吸痰。结果实验组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低负压间断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邓敏 《护理学杂志》2012,27(17):31-33
目的 探讨COPD患者实施间断负压气道深部吸痰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诊断为COPD并具备吸痰指征的患者,单号为对照组(50例),按常规气道内吸引法吸痰;双号为观察组(50例),采用间断开放负压吸痰,即呼气时开放负压吸痰,吸气时堵住吸痰管侧边孔关闭负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插管次数、吸痰次数减少,2次吸痰间隔延长,痰量增加,血氧饱和度较稳定且呼吸道黏膜损伤及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COPD患者采用间断负压经鼻下气道深部吸痰能降低反复插管对患者的刺激,减少吸痰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吸痰方法改进对腹腔内高压并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腹腔内高压并存ARDS患者分为对照组(86例)和观察组(9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即采用弯头吸痰管、浅吸痰、吸痰管带部分负压进入下呼吸道吸痰,将吸痰时间控制在10s内。结果观察组气道黏膜损伤及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吸痰后5min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腹腔内高压并存ARDS患者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能减轻吸痰对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避免气道损伤,减少气道并发症,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负压间断吸痰对减少惠儿呼吸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吸痰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间断吸痰法,即开始吸痰的负压根据患儿年龄及痰液黏稠度设置为13.3~20.0kPa,吸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时调低负压,吸痰过程中听患儿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及更换导管时间断吸痰。结果实验组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低负压间断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递减负压吸痰法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1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104例脑卒中气管切开后1周的患者按住院或转入单双日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采用递减负压吸痰法,即从上往下抽吸,负压依次为-33~-36kPa,-27~-30 kPa,-22~-26 kPa。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从下往上抽吸,压力-20~-40 kPa。结果两组在吸痰后1min2、min5、min的SpO2,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痰液吸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递减负压吸痰较常规吸痰能明显减少吸痰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及SpO2的变化,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吸净痰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吸痰枕用于深部吸痰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清理呼吸道无效、抗拒吸痰的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观察组用吸痰枕辅助深部吸痰.结果 两组吸痰管进入下气道前刺激喉部的次数、吸痰操作时间、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入院第2天和治疗护理第7天体温、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无气道黏膜损伤及气管切开,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3例,气管切开6例.结论 应用自制吸痰枕辅助吸痰,可短时间内实现安全的深部痰液,减少日吸痰次数,且不会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和发生二次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吸痰方式对颈髓损伤患者吸痰时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气道洁净度、吸痰间隔时间等指标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选取吸痰效果好,对患者生理指标影响小的吸痰方法.[方法]将54例颈椎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依据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1-2],采用自下慢慢上提方法,和依据颈髓损伤后呼吸改变[3]而研究改革的自上而下吸引的两种不同吸痰方式进行吸痰,并对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气道洁净度、吸痰间隔时间等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改革后的吸痰方式对颈髓损伤患者生理指标影响小,每次吸后气道的洁净度好,且吸痰间隔时间长,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髓损伤这个特定的患者群中采用研究改革的自上而下吸引的吸痰方式进行吸痰明显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袁继红  丁琼 《护理学杂志》2012,27(13):57-58
目的探讨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儿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将82例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组辅以胸部挤压法进行气道管理。结果观察组痰液吸尽时间、吸痰后氧饱和度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气道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更有利于机械通气新生儿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改进气管切开的吸痰方法。方法将4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按常规法吸痰,将吸痰管无负压下直接插入气管深处,再打开负压边吸边旋转退出。观察组采用先吸取气管套管内口的痰液,再将吸痰管反折(不产生负压)下插至气管内15~17cm处(支气管分叉处),上提吸痰管1cm松开反折部分,边吸边旋转退出。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肺部感染、粘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日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2min、5min Sp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吸痰方法后的吸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  相似文献   

12.
膨肺对负压吸痰致肺不张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膨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行负压吸痰所致肺不张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按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常规护理,连续1周后对发生肺不张患者行膨肺治疗1周;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每次吸痰后给予膨肺治疗。结果膨肺1周时观察组肺不张发生率(1.96%,1/51)显著低于对照组(20.41%,10/49),两组比较,P<0.01;膨肺2周时肺不张发生率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4.08%(2/49)。结论膨肺能有效地防治人工气道负压吸痰所致的肺不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插管时关闭负压,当吸痰管插到气管深部(15cm)时再后退0.5~1.0cm后打开负压将痰液吸尽。观察组采用两步吸痰法,即第1步带负压插管将气管套管内的痰液吸尽,第2步更换吸痰管后按常规吸痰法吸尽气管深部的痰液。结果两组吸痰时患者HR、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痰培养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两步吸痰法能保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提高安全性,并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插管时关闭负压,当吸痰管插到气管深部(15cm)时再后退0.5~1.0cm后打开负压将痰液吸尽。观察组采用两步吸痰法,即第1步带负压插管将气管套管内的痰液吸尽,第2步更换吸痰管后按常规吸痰法吸尽气管深部的痰液。结果两组吸痰时患者HR、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痰培养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两步吸痰法能保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提高安全性,并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气道干燥、痰阻、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41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湿化方法,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5min SpO2波动程度,观察组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效果观察   总被引:67,自引:17,他引:50  
张劲  金环  陈冬娥  邓敏 《护理学杂志》2004,19(13):54-55
将 7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 35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病人吸痰前后SpO2 值、呼吸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 ,以及清醒病人吸痰恐惧感及痰液喷出情况等。结果两组血性痰液、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均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吸痰时病人恐惧感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 (P <0 .0 1)。提示密闭式吸痰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操作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痰液淤积的呼吸衰竭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早期的有效吸痰策略。方法将231例建立人工气道72h内的RICU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15例)和观察组(116例)。对照组按常规吸痰方法按需吸痰,即评估气道痰液量后为患者行翻身、叩背后吸痰。观察组先行叩背,再将吸痰管插入人工气道后翻身的同时吸痰。观察两组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时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72h患者呼吸音和胸部CT片炎性片状影像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吸痰间隔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吸痰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对建立人工气道早期痰液量较多患者实施体位转动同时吸痰的策略安全、有效,能延长吸痰间隔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提高吸痰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密闭式浅层吸痰在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吸痰,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结合浅层吸痰。比较两组吸痰前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气道压及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吸痰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气道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较对照组短,烦躁、呛咳、黏膜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均P0.01)。结论密闭式浅层吸痰用于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可维持机械通气的持续性,保持较稳定的气道压力,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颈髓损伤患者术后直立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将129例颈髓损伤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对照组(63例)和干预组(66例),均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弹力绷带、腹带、吹气球和体住练习的早期护理干预.结果 两组术后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髓损伤患者早期使用弹力绷带、腹带并进行吹气球、体位练习,能有效减少直立性低血压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适时吸痰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目的探讨适时吸痰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4例应用人工呼吸机的患者分为A、B两组各42例。除常规护理外,A组患者采用按时吸痰法,B组采用适时吸痰法。结果B组患者VAP发生率(19.0%)显著低于A组(5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组每日吸痰(6.0±5.2)次显著少于A组(17.0±9.5)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适时吸痰能减少吸痰次数,降低对气管粘膜的机械性刺激,减少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