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患儿VW因子、D-二聚体及APTT、PT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过敏性紫癜 (SHP)患儿凝血状态的改变 ,了解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对SHP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抽血测定VWF、D D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同时测定APTT、PT。结果 ,SHP患儿VWF、D 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仅 3例患儿APTT、PT缩短。结果显示 :SHP时可出现凝血功能紊乱 ,病情严重时凝血紊乱程度也更严重 ,而APTT、TT不是反映凝血功能的早期、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门冬酰胺酶 (L asp)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凝血、抗凝功能影响。方法 对96例ALL患儿测定L asp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抗凝血酶Ⅲ (AT Ⅲ )及蛋白C(PC)。PT及APTT应用血凝分析仪测定 ,血浆AT Ⅲ及PC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L asp治疗后PT延长 18例 ,缩短 2 2例 ;APTT延长 2 1例 ,缩短 17例 ;AT Ⅲ活性降低 5 1例 ,PC活性低 2 0例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L asp对ALL患儿凝血及抗凝功能的影响是双向的 ,且导致抗凝功能障碍者比例高于凝血功能障碍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感染患儿病情严重度与凝血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 将收住人ICU的88例急性感染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后分为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所有患儿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析比较三组患儿主要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 危重组PT、APlT较非危重组延长,极危重组PT、APTT延长更明显(P<0.01).极危重组PLT较非危重组低,而危重组PLT较非危重组高(P<0.01).结论 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病例评分与凝血功能紊乱密切相关,随着病情加重,凝血功能紊乱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 12 6例 ,在入院后 2 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D 二聚体 (DD)含量和血小板 (PLT)计数。分别以SIRS符合项数及预后、疾病严重程度分组 ,观察其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 ,SIRS新生儿中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明显增高 ,PT、TT、APTT、DD也增高 ,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存活组与死亡组间PT、TT、APT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 0 1)。危重症组PT、TT、APTT、DD与非危重症组比较 ,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的活化 ,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 ,病情越重 ,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炎症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重症肺炎极低出生体重儿17例为重症肺炎组,选取同期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例为对照组,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并进行比较。结果重症肺炎组早产儿PT、APTT、TT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对有明显病理性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积极进行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凝血功能状态及其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68例川崎病患儿根据入院时冠状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18例(A组)、未伴冠状动脉病变组50例(B组),同时设健康对照组30例.三组均检测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功能,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PT、TT、APTT均比对照组缩短(P<0.01),而D-dimer较对照组增高(P<0.01).A组与B组比较,PT、TT缩短(P<0.05),D-dimer增高(P<0.01).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较易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推测与血管炎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高凝状态52例及肝素抗凝治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合并高凝状态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及评价肝素抗凝治疗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测定2 0 0 1年1 0月至2 0 0 3年6月佛山市顺德妇幼保健院和顺德杏坛医院收治的52例重症肺炎患儿治疗前后的D -二聚体(D -Dimer)、抗凝血酶Ⅲ(AT Ⅲ)、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氧饱和度(SaO2 ) ,并进行对比。结果 52例重症肺炎患儿中2 0例的D- Dimer升高,治疗前3 2例患儿的AT Ⅲ活性及SaO2 明显降低,TT、APTT明显缩短。经肝素治疗后,2 0例治疗组患儿的D- Dimer下降、SaO2 升高、TT延长、Fbg下降。结论 重症肺炎存在高凝状态,其实验室诊断参考指标是:D- Dimer升高、AT Ⅲ降低、TT、APTT缩短。评价肝素抗凝治疗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是:D -Dimer下降,AT Ⅲ活性>70 % ,TT、PT、APTT延长,Fbg下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 ,对1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元时间(P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 (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 ,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 ,PT仍在正常范围 ;FIB显著降低 ;Plt显著增高 ,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后的PT、APTT、TT已恢复正常 ,但FIB仍低于正常。结果表明 ,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 ,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婴幼儿肺炎并不同程度心力衰竭(心衰,HF)时内皮素(E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bg)等变化及其联系,探讨该阶段血管内皮功能、凝血、纤溶功能变化。方法选择肺炎及肺炎并HF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婴幼儿20例作为对照组。均抽血检测ET、D-dimer、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各组ET、D-dimer、Fbg、APTT有差异。心衰程度越重,ET、D-dimer、Fbg越高,APTT越低。其中以肺炎并重度心衰组明显,ET与D-dimer呈正相关(r=0.42P<0.01);D-dimer与Fbg亦呈正相关(r=0.30P<0.01)。结论肺炎并HF婴幼儿存在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凝血、纤溶系统激活;ET、D-dimer、Fbg增高可反映心衰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 (AL)出凝血检测的临床意义。检测了 48例初诊AL患儿的血小板 (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 3P)及纤维蛋白原定量 (Fg)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有出血和无出血组 ,PLT均值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3P试验阳性的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APTT、TT、PT及Fg异常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急淋组中 ,标危急淋 (SR ALL)同高危急淋 (HR ALL)相比较 ,PLT均值、APTT、TT、3P、Fg的异常差异均无显著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相比较 ,PT和 3P试验阳性结果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值各为 <0 0 5和 <0 0 1) ) ,而PLT均值、APTT、TT、Fg异常差异均无显著性。结果提示 :AL患儿多由PLT减少而表现有出血 ,有、无出血者的PLT均值差异极具显著性。即使临床无典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表现 ,也可出现各种出凝血指标异常。检测PT、APTT、TT、3P、Fg简便易行 ,在儿童AL出凝血诊断上 ,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凝血功能状态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发作期及缓解期凝血状态的改变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2 0 0 1~2 0 0 3年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HSP患儿共 6 0例 ,根据发病期和缓解期的不同 ,相应分为HSP发作组 (30例 )和HSP缓解组 (30例 )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比 (PTR)、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 ,并与对照组 35例健康体检儿童比较。结果 两组HSP患儿的PT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D dimer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HSP缓解组血浆D dimer浓度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TFPI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HSP缓解组降至正常水平 ,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P患儿发作期凝血解溶状态处于高活动状态 ,随着病情进入缓解期高凝状态可恢复正常 ;TFPI在HSP患儿发作期可能具有防止血管内凝血活动过度和扩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凝血状态指标,探讨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HSP患儿急性期56例、缓解期50例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M、vWF以及D-二聚体、PT、APTT、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它们在HSP患儿不同时期及其在肾受损组及非肾受损组的变化.结果 急性期HSP患儿TM、vWF、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PT、APTT较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缓解期TM、vWF仍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3,P=0.000),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T、APTT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期肾功能受损组TM、vWF、D-二聚体高于非肾功能受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T、APTT、血小板计数较非肾功能受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HSP的发病机制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血浆TM、vWF、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了解病情活动及是否合并肾脏损害,动态监测有助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液体复苏在脓毒性休克患儿救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在脓毒性休克患儿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测定复苏前后血pH值、氧合指数[pa(O2)/FiO2]、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收缩压、脉压差等指标。结果液体复苏后患儿pH值pa(O2)/FiO2显著提高(Pa〈0.01),PT和APTT显著缩短(Pa〈0.01),收缩压和脉压差显著升高(Pa〈0.01)。结论尽早在短期达到液体复苏目标,可改善脓毒性休克患儿氧的运输、组织灌注,改善凝血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三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在不同类型 ,不同出血程度的儿童急性白血病 (AL)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了 56例初诊AL患儿血浆中的凝血酶调节蛋白 (TM)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 ,D-二聚体 (D -D)含量 ,并用常规方法检测了 56例AL患儿的血小板 (BPC)、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P)及纤维蛋白原定量 (Fg)。结果  56例AL患儿的SFMC、D -D均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的均值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比较 ,ANLL患儿组的SFMC、D -D的血浆含量显著高于ALL组。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 (HLAL)与其它初诊时白细胞数低于 1 0 0× 1 0 9/L的AL患儿比较 ,TM、SFMC、D -D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无出血组与正常对照比较 ,SFMC、D -D及BPC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其它项目无显著差异 ,轻度出血组与无出血组比较 ,BPC减低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而其它项目无显著差异 ,重度出血组与轻度出血组相比较 ,TM、SFMC、D -D、3P试验、Fg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1、儿童AL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凝血、纤溶紊乱 ,以HLAL患儿最严重。 2、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婴幼儿肺炎并发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时内皮素(E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BG)等变化及其内在联系,探讨该阶段血管内皮功能、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05-12—2006-8于邯郸市中心医院儿科就诊的肺炎及肺炎并发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婴幼儿20例作为对照组,均抽血检测ET、D-dimer、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值。结果各组间ET、D-dimer、FBG、APTT存在统计学差异,心衰程度越重,ET、D-dimer、FBG越高,APTT越低,其中以肺炎并发重度心衰组明显,ET与D-dimer间呈正相关(r=0.42,P<0.01);D-dimer与FBG间也呈正相关(r=0.30,P<0.01)。结论婴幼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时存在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凝血功能影响;比较国产与进口不同产品对凝血功能影响,静脉滴注与肌肉注射不同应用方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L-ASP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6例患儿,检测其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47.4%出现APTT延长;其中国产44.4%,进口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脉滴注54.2%,肌肉注射35.7%,无统计学差异(P>0.1)。42.1%出现FIB降低;其中国产44.4%,进口40.0%,无显著性差异(P>0.5);静脉滴注47.9%,肌肉注射32.1%,无显著性差异(P>0.1)。颅内出血1例(1.3%)。结论1.L-ASP可影响凝血功能;2.国产和进口、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L-ASP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病例见本刊2011年第7期彩页)应做检查包括:头颅CT、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补充维生素K后复查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患儿检查结果如下:头颅CT回报示右颞叶可见团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42例确诊DIC的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及超小剂量组:超小剂量组20例,以超小剂量肝素(普通肝素)皮下注射,剂量为6U/(kg·次),每6~8小时1次;常规剂量组22例,剂量为60~125U/(kg·次)静滴,必要时可4~8h给药1次;两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过程中每12~24小时监测凝血酶时间(TT)、活性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等出凝血指标。结果超小剂量肝素组治愈率(85·5%)明显高于常规剂量肝素组(55·6%),P<0·05。超小剂量组17例治愈患儿用药24h后与用药前比较PT缩短(P<0·05)、Fib升高(P<0·05),48h后PT、APTT、TT与用药前比较均缩短(P<0·05),Fib升高(P<0·05),而常规剂量组12例治愈患儿用药24h后PT较用药前延长(P<0·05),APTT、TT、Fib无明显改变(P>0·05),用药48h后PT、TT均延长,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恢复较慢,两组用药24h及用药48h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药24h后超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P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48h后两组PT、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皮下注射超小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DIC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小儿体外循环(CPB)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的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乌司他丁组在CPB预充液中加入乌司他丁1.0×104 U/kg。选择肝素化前、CPB结束后1 h、6 h、24 h共4个时间点,检测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组PT在CPB结束后 1 h(18.7±0.7 s vs 15.5±0.5 s)及6 h(17.5±0.6 s vs 15.0±0.6 s)显著延长;APTT在CPB结束后6 h(38.7±3.1 s vs 35.3±3.1 s)及24 h(34.2±3.0 s vs 31.1±2.6 s)显著延长(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引起患儿CPB术后PT及APTT延长,影响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20.
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 (病脑 )患儿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 选择急性病脑患儿 6 0例 ,分为轻重两组 ,分别检测患儿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D 二聚体 (D D)水平变化。结果 急性病脑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GMP 14 0、VWF、D D变化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监测血小板GMP 14 0及血浆VWF、D D动态变化能及时发现血栓前状态 ;同时血小板GMP 14 0及血浆VWF、D D指标检测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