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 2004年5月至2012年10月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4~23岁,平均(11.7±6.3)岁,体重15~53kg,平均(32.5±15.0)kg。病种包括单心室10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并大动脉转位10例,三尖瓣闭锁6例,肺动脉瓣闭锁3例,右心室双出口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均为二期手术。余随访2个月~9年,无死亡病例,发绀消失,心功能Ⅰ~Ⅱ级,活动良好。术后中远期患者静脉压明显升高2例,1例为肺动脉高压,1例为心外管道钙化闭锁。结论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操作较为简便,术后早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仍有待于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非体外循环右心旁路手术治疗9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等,其中心脏位置异常27例),68例行双向格林术,26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其中3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结果 双向格林术围手术期手术死亡2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死亡2例,围手术期死亡率(4.3%).结论 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分期手术效果好,但手术难度增加.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外管道与右心房开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孙国成  汪钢  易定华  蔡振杰  刘维永 《医学争鸣》2000,21(12):1498-1500
目的 探讨采用以外 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心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年龄3~20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单心室9例,三尖瓣闭锁2例)11例施行了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其中采用Gore-Tex管道连接10例在体原位心包管道连接1例。体外循环辅助采用常温并行循环,心脏不停跳。结果 全组无死亡,术后患血氧饱和度由65%~85%增加至92%~96%,运动耐力明显增强,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非体外循环右心旁路手术治疗9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等,其中心脏位置异常27例),68例行双向格林术,26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其中3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结果双向格林术围手术期手术死亡2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死亡2例,围手术期死亡率(4.3%)。结论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分期手术效果好,但手术难度增加。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外管道与右心房开窗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幼儿心内膜垫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35例3岁以下的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处理合并畸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14.2%,死亡原因:2例为重度低心排不能脱离体外循环,2例低心排合并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放弃治疗。结论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患儿肺血管病变早,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二尖瓣成型的效果,避免房室传导阻滞及防止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ECPC)治疗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经验,探讨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20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单心室9例,三尖瓣闭锁4例,二尖瓣闭锁2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右室双出口2例,右室双出口合并完全性房室管畸形2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左室发育不良1例,合并左上腔4例,共同房室瓣重度反流2例,合并三房心1例.全组患者均有肺动脉瓣或右室流出道狭窄.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13例采用心脏停跳,7例在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结果 围术期死亡1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胸腔积液5例.随访4个月~10年7个月,无心律失常发生,无晚期死亡,心功能Ⅰ-Ⅱ级(NYHA).结论 TECPC治疗不能解剖矫治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临床长期效果较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方案,恰当的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疗效和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庆  汪涛  赵萍  温定国 《河北医学》2004,10(10):867-870
目的:总结12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2例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年龄4~15d,体重2.5—4.2kg,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4例,法乐氏四联症(TOF)2例,单心室(Sv)1例。完全性房室管畸形(ECD)1例,肺动脉闭锁(PAD)1例,右位心三尖瓣闭锁(TVD)1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术。结果:存活10例(83.3%),死亡2例(16.7%)。结论:新生儿心脏手术麻醉,体外循环要平稳,手术操作要精细,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畸形纠正满意及良好的心肌和肺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旨在探讨全腔肺动脉连接术在复杂先心病治疗中应用的几个问题,以提高其治疗效果和存活率。方法 回顾分析全腔肺动脉连接术在复杂先心病治疗中的体会,并对全腔肺动脉连接术在术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进行讨论。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25例复杂先心病患者在协和医院行全腔肺动脉连接术。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5例,完全性房室通道并右室双出口(AVC+DORV)11例,三尖瓣闭锁(TA)5例,单心室4例。4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瓣和右室流出道狭窄或闭锁。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22例心内隧道引流下腔,其中开窗12例;3例心外管道引流下腔。结果 23例存活,SaO2≥90%,中心静脉压(CVP)15~18cmH2O,无心律失常;2例死亡(8%),死于低心排血量和严重缺氧。术后并发灌注肺3例、反复胸水乳糜胸2例、1例肾功能不全、1例心内隔片片周漏行再次心内修补。结论 全腔肺动脉连接术是不能进行双心室治疗时的有效术式,术前仔细选择适应证、术中适当的术式设计、术后对并发症较好的处理可有效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月,采用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共24例(病种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等,其中心脏位置异常8例)。19例行双向格林术,5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24中16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2例双向格林术术后再次手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4.2%),乳糜胸及低氧血症各1例。结论①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分期手术效果好,但手术难度增加;②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外管道与右心房开窗效果较好;③技术达标后可尝试非体外下手术,但体外循环必须有良好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配合体外循环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三尖瓣闭锁患儿的经验总结,介绍手术配合方法,以便准确地配合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分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29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分期TCPC,其中单心室伴肺动脉狭窄11例,三尖瓣闭锁、右心室发育不良13例,三尖瓣下移畸形并右心室发育不良2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伴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狭窄3例。6例患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第一期手术行双侧双向Glenn术。患者双向Glenn术后平均23个月行非体外循环下TCPC。结果 患者术后无早期死亡,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10年,失访7例,无中远期死亡。所有患者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89%~97%,心功能Ⅰ级18例、Ⅱ级4例。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分期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2.
王喆妍  骆璇  马正良 《现代医学》2013,(10):735-738
目的:总结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动脉瘤手术的麻醉经验,探讨该类手术的麻醉策略。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55例StanfordA型AD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加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置换加降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全部病例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中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指标、脉氧,维持呼吸、循环功能以及内环境稳定。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62~493(255.3l±42.3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6~282(170.61±43.58)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13~55(36.23±18.14)min。55例患者术后均返回监护室,住院死亡8例,其中1例于次日因出血过多及心功能衰竭死亡,2例于术后8~10d死于低心排,4例术后死于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l例术后64d死于脑梗、肝肾功能衰竭。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加强术中重要脏器及血液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随访研究,对比Fontan手术Y型心外管道(YECFO)与传统心外管道(TECFO)术后血流动力学结果,评价YECFO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至2017年本院心外管道Fontan手术后患者12例,其中女性5例,男性7例;平均(6.6±2.4)岁,平均随访(2.7±1.3)年.YECFO 6例,TECFO...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改良的小儿RIFLE ( pRIFLE )分级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先天性心脏病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年龄小于12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AKI发生率及各期的临床特点,比较AKI与非AKI的临床特征,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KI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34例患儿,平均年龄59.82个月,其中男性130例,女性104例。225例(96.2%)患儿行心肺转流(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心脏直视手术,67例(28.6%)患儿发生AKI。 AKI与非AKI患儿的RACHS-1手术分级、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KI患儿年龄较小,体质量偏低,其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 aortic cross-clamp time,ACT)和机械通气时间均长于非AKI患儿( P<0.05)。 CPB时间及ACT与AKI分级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体质量及CPB时间是患儿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39、2.85。结论:急性肾损伤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见并发症,低体质量及CPB时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低温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选择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Ⅱ~Ⅳ级,随机分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组(A组)和浅低温不停跳组(B组)各30例。各组分别于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手术后24 h抽取动脉血检测肌酸磷酸肌酶(CK)、心肌型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心肌肌钙蛋白T(cTnT)指标,并取左室心肌标本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24 h各时点A组和B组的CK、CKMB、LDH、Lac、cTnT指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电镜扫描发现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仅在体外循环120 min后心肌细胞轻度受损。结论中低温诱导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脏复跳前行主动脉根部灌注硝酸甘油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筛选96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心瓣膜置换术。试验组48例患者术中应用硝酸甘油行主动脉根部灌注。对照组48例患者按照常规处理,不使用硝酸甘油灌注。观察两组心脏自动复跳率、多巴胺药物使用量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心脏自动复跳率97.91%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肾上腺素使用量、多巴胺使用量、心脏复跳后CPB(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在心瓣膜置换术中心脏复跳前主动脉根部灌注硝酸甘油并且配合心肌保护措施,可明显提高心脏自动复跳率,促进术后恢复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DVR)的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31例DVR患者,男15例,女16例,年龄30~62岁,中度低温CPB下行DVR,采用膜肺;预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和人工胶体,必要时术中追加;心肌保护应用10℃~15℃4:1(血:晶体)高钾停搏液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50—100ml/kg和平均动脉压(MAP)50~90mmHg;开放前应用利多卡因、硫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并行期应用超滤、悬浮红细胞、速尿等提高Hct。结果CPB时间137~254(182.7±38.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1~168(129.8±26.40)min,自动复跳率74.2%(23/31),血红蛋白尿发生率35.5%(11/31),全组均脱机,无手术死亡。结论DVR的CPB应注意提高胶体渗透压,注意心肌保护,重视血球压积的监测和调节,采取综合措施是保证CPB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36例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2月~2011年1月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3~28 d,平均(22.07±6.76)d;体重2.0~5.0 kg,平均(3.60±0.47)kg。其中常温2例,浅低温14例,中低温11例,深低温低流量4例,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5例。深低温患儿应用pH稳态、甲基强的松龙和甘露醇。CPB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静脉混合血氧饱和度﹑尿量、鼻咽温、肛温和中心静脉压。全组心肌保护采用高钾晶体液停跳液。术中和停CPB后应用平衡超滤与改良超滤。结果:全组患儿CPB转流时间40~158 min,平均(80.19±35.4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85 min,平均(45.02±22.03)min;所有病例均自动复跳,5例发生并发症,1例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CPB中应用个体化管理和采用综合措施是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通气模式对先心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中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40例,心功能Ⅰ级或Ⅱ级,按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2岁)、B组(2岁〈年龄〈4岁)。分别于切皮前(T1)、胸骨劈开后10min(T2)、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T3)及缝皮后(T4)记录在定容(VCV)和定压(PCV)通气模式下的呼吸力学指标,分别作为体外循环前(T1、T2)和体外循环后(T3、T4)的数据,记录时使不同通气模式下的潮气量都维持在10ml/kg。结果:两组患儿CPB后(T3、T4)各模式下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均高于CPB前(T1、T2),动态肺顺应性(Cdyn)有所降低(P〈0.05)。A组患儿在定压通气模式下的Ppeak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定容通气模式,Cdyn高于定容通气(P〈0.05)。B组患儿在CPB前的呼吸力学指标在不同通气模式下无差别,CPB后定压通气模式下的Ppeak低于定容通气组,Cdyn高于定容通气(P〈0.05)。结论:不同年龄先心病患儿在定容和定压通气模式下测定的呼吸力学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对2岁以下及体外循环后的婴幼儿定压通气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