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脑梗死 (diabeticischemicstroke ,DIS)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 (non diabeticischemicstroke ,NDIS)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 (plasminogenactivator ,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 ,PAI)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底物发色法测定血浆中PA和PAI活性 ,以观察DIS和NDIS患者血浆PA和PAI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NDIS患者血浆中PA活性在4~ 2 1d较非脑梗死患者升高 ;DIS患者的PA活性在 7h~ 2 1d较NDIS患者为低 ,但PAI活性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DIS患者血浆中PA活性较NDIS患者降低 ,提示其存在纤溶系统激活的紊乱 ,并可能与DIS症状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1(PAI-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小面积脑梗死36例、腔隙性脑梗死42例,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脑梗死患者病后24 h、2 d、14 d、21 d的血浆t-PA、PAI-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比较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桨t-PA、PAI-1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24 h、2 d、14 d血浆t-PA水平显著降低,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病后21 d两者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t-PA水平明显低于小面积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小面积脑梗死患者又明显低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P<0.01);不同面积脑梗死组之间PAI-1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t-PA水平降低及PAI水平升高;脑梗死面积越大的患者血浆t-PA水平降低程度越明显,而血浆PAI-1水平与梗死面积无关.  相似文献   

3.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是Tpa和Upa的主要抑制剂.PAI-1受PAI-1基因调控,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PAI-1在纤溶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PAI-1抑制剂也许可以提供与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不同机制的新的抗血栓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用静脉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后血浆t-PA、PAI-1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特点,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试验的TIA住院患者42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静脉低剂量rt-PA治疗分为rt-PA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每组21人),治疗组患者入院第1 d、2 d、3 d给予rt-PA 20 mg,静滴,1次/d,3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两组患者均住院观察2周,有卒中危险因素者给予相应治疗。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t-PA水平均高于正常,但治疗组患者的t-PA在第1 d和第3 d明显高于入院时水平和对照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PAI-1水平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均高于正常水平。(2)治疗组患者第1 d TIA发作控制率为80.96%,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有效控制率为95.24%,对照组为90.48%。(3)治疗组未见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静脉低剂量rt-PA治疗TIA可有效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2)静脉应用低剂量rt-PA是控制TIA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且起效快、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脑出血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定量测定血浆uPA和u-PAR的水平。结果脑出血组uPA含量(2866±788ng/L)和uPAR含量(3645±322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uPA含量(1075±244ng/L)和uPAR含量(877±216nP<0.01)。随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浆uPA和u-PAR的含量增高越明显。结论血浆uPA和uPAR的增高参与了脑出血时继发性损害,与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受体(uPAR)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定量测定血浆uPA和uPAR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uPA含量(4756±632)ng/L,uPAR含量(3102±256)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uPA(1075±244)ng/L和uPAR(877±216)ng/L,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浆uPA和uPAR含量增高越明显。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uPA和uPAR的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抗原含量,以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纤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1例患者脑脊液t-PA及PAI-1抗原含量,与20名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血栓形成组脑脊液t-PA、PAI-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说明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S及PAI-1参与了脑血栓形成之病理过程;t-PA及PAI-1抗原含量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2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与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plas minogenactivator ,t -PA)及其抑制物(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 -1,PAI - 1)是纤溶系统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二者的结构、特性以及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二者的活性、抗原含量测定甚至出现了矛盾的结果。1 t -PA、PAI- 1在纤溶系统中的作用  纤溶酶原激活物 (PA)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以及它们的抑制物在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蛭提取液(HEL)对培养的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实验模型。MTT法筛选HEL的有效浓度。检测培养上清液的tPA、PAI-1含量与活性变化,RT-PCR检测经HEL治疗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处理后的微血管内皮细胞tPA与PAI-1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两组微血管内皮细胞tPA的表达。结果 HEL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25~1mg/μl)可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有剂量依赖关系(P<0.05)。HEL治疗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能促进培养的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PA,同时提高其活性,促进tPA mRNA的表达及tPA免疫活性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表达增强(P<0.01)。结论 HEL在体外能激活内源性纤溶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CAM-1在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糖尿病及正常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内ICAM-1的表达、炎性细胞浸润及梗塞大小.结果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受到的缺血损害明显重于正常缺血再灌注大鼠组;糖尿病缺血大鼠脑内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缺血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可加重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并增强炎性反应的程度.超负荷血糖条件下ICAM-l可能是加重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单、双链DNA断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后脑细胞单、双链DNA损伤情况 ,以揭示该病的损伤机制。方法 :分别用Klenow及TdT(TUNEL)标记染色法检测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模型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大鼠脑细胞的单、双链DNA断裂 ,观察缺血侧、对照侧皮质及海马阳性细胞数的动态变化。结果 :MCAO模型组缺血侧皮质及海马Klenow及TUNEL阳性细胞数均逐渐增多 ,Klenow阳性细胞的出现早于TUNEL阳性细胞 ,皮质的出现早于海马。结论 :大鼠MCAO模型中DNA单、双链断裂均参与了脑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动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局部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有完整资料的动脉溶栓病例21例,用NIHSS评分评定溶栓的疗效,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溶栓治疗90d时的转归,并对溶栓治疗的再通率、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动脉内局部溶栓转归良好的比例为42.9%,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为9.5%,病死率为9.5%。57.1%的溶栓病例完全再通,38.1%的病例部分再通。溶栓后再通等级为Ⅲ级的患者预后良好的比例为58.3%,再通等级为Ⅱ级的患者预后良好的比例为25%。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动脉溶栓后的转归良好,动脉溶栓可降低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的病死率结论:动脉内rtPA局部应用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再通等级与闭塞部位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慢性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梗死的严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脑损伤特点。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和高渗糖分别诱导产生慢性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和急性高血糖模型 ,在此基础上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模型 ,采用四氮唑红 (TTC)染色和电镜观察脑缺血后改变 ,MR DWI技术观察缺血后超早期改变。结果 :慢性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组脑梗死体积较高血糖组、正常组大 ,且超微结构破坏明显。结论 :糖尿病脑缺血时脑损伤范围大、速度快  相似文献   

16.
17.
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 0例,采用rt-PA(5 0 mg/例)静脉溶栓,其中1 O%剂量5 min内静脉推注,余90%剂量60~90 min内静脉滴注。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及21 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FISS),21 d、90 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90 d综合生活能力(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治疗后24 h及21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访3个月,mRS为0~3分者33例(66%);脑出血者7例(14%),其中症状性脑出血3例(6%);死亡13例(26%)。在发病4.5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41例患者中有25例(60%)获得良好预后(mRS为0~1分),在4.5~6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9例患者中只有3例(33%)获得良好预后。13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仅有5例(38%)获得良好预后。结论在排除心源性脑梗死的情况下,采用rt-PA 50 mg/例治疗发病4.5 h内的脑梗死患者,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
胰岛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按胰岛素不同给药时间分为 4组 ,检测各组不同时限的血糖、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以及梗死灶体积 ,并在电镜下对缺血边缘区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在 6h内给予胰岛素治疗 ,可使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降低 ,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 ,缺血边缘区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在有效治疗时窗内 (6h) ,胰岛素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