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检查方法-经牌门静脉造影CT(CTSP)在诊断原发性肝癌(PHC)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为31例PHC患者行CSP检查,描述PHC在CTSP图像上的表现,并与病理及其他影像对照,评价CTSP诊断PHC的价值。结果31例PHC患者经CTSP检查,均清楚地显示了肝内肿瘤CTSP显示肝内1cm以上的占位病变,与手术检查结果一致,诊断优于普通增强CT,但对位于肝表面及肛门区1cm以下的小结节诊断有困难。对31例患者,除少数有局部轻微胀痛,其他无不适,无脾脏破裂及腹腔出血情况。结论CTSP是显示PHC的敏感方法;对肝内占位病变有鉴别作用;而且,CTSP应用也是安全的,在临床上可以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经脾门静脉造影CT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CATP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建立一种新的检查肝脏肿瘤的方法-CTSP,探讨CTSP的有用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用10只犬,先行CT平扫肝脏;再经股动脉插管至肠系膜前动脉行CTAP检查,第三步经皮肤穿刺脾脏行CTSP检查;最后在不同时间点处死犬,观察脾脏内脏情况。结果犬肝CT值在CT平扫,CTAP及CTSP分别为(70.5±8.7)、(209±23.9)及(212±28.2)HU。对肝强化CTAP  相似文献   

4.
肝脏转移瘤经脾门静脉造影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脾门静脉造影CT(CTSP)在肝转移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全身CT扫描机,采用动态系列扫描程序对22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SP检查,并与B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作对照。结果 B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CTSP对病变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7.7%、60.4%和68.9%,91.7%;对小病变(直径小于或等于1cm)的检出率分别为32.7%、38.6%和48.3%,91.8%,CTSP与其他3种方法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直径大于1cm的病变,4种方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SP对肝内转移瘤病变的敏感度高,可提供精确清楚的病灶定位,是术前选择适宜手术对象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脾门静脉造影CT(CTSP)在肝转移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全身CT扫描机,采用动态系列扫描程序对22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SP检查,并与B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作对照。结果 B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CTSP对病变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7.7%、60.4%和68.9%,91.7%;对小病变(直径小于或等于1cm)的检出率分别为32.7%、38.6%和48.3%,91.8%,CTSP与其他3种方法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直径大于1 cm的病变,4种方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SP对肝内转移瘤病变的敏感度高,可提供精确清楚的病灶定位,是术前选择适宜手术对象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经脾门静脉造影CT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一种新的检查方法-经脾门静脉造影CT(CTSP)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为31例PHC患者行CTSP检查,描述CTSP图像上的表现,并与病理及其他影像对照。评价CTSP诊断PHC的价值。结果31例PHC患者经CTSP检查,均清楚地显示了肝内肿瘤。CTSP显示内1cm以上的占位病变,与手术检查结果一致,诊断优于普通增强CT,但对位地肝表面及肝门区1cm以下的小结节诊断有困难。对3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脾门静脉造影CT(CTSP)肝肿瘤性灌注缺损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基础,提高其影像解释的准确性。方法 以病理确诊且行CTSP检查的30例肝占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CTSP肿瘤性灌注缺损影像和病理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得出病变的CT值与肿瘤良恶性的相关性;(2)提出了瘤旁小门静脉分地以受侵的CTSP征像,并得到病理检查证实;(3)描述了‘“直线征”的CTSP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了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结论 (1)局灶性肿瘤性灌注缺损的CT值有助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软组织CT值密度者多代表恶性占位病变,而中等CT值密度者多代表良性占位病变;(2)癌旁小门静脉分支受侵是肿瘤恶性征像的提示。  相似文献   

8.
郑勇  陈辉 《农垦医学》1999,21(2):77-79
目的:利用门静脉狭窄穿刺双氧水造影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门脉血供情况及效果,方法 1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超声导向下,穿刺进入门静脉,迅速注入2%双氧水2~4ml在超声波监视下屏观察门静脉内双氧水分解后,气泡反射光点的多少及走行方向,结果:14例病人中,有10例肿块光点增强,轮廓显示清晰,2例原在超声波下边界不清的肿块也清楚显示了其轮廓,1例癌肿气泡显示不清,另一例肝内肿瘤无气泡聚积,造影后均无不良  相似文献   

9.
手术中门静脉造影对肝包虫囊肿定位定数诊断的应用研究秦永春(包头医学院,包头014010)近年来通过患者的病史、接触史、临床体征、化验检查以及“B超”、CT等手段对肝包虫囊肿疾病的诊断并不十分困难;但是对于肝包虫囊肿在肝内寄生的确切位置、压迫情况、囊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门静脉癌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70例门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总结门静脉癌栓分布情况及直接、间接征象。结果本研究中患者经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证实,70例患者中,共存在104个门静脉癌栓,其中单发门静脉癌栓者39例,多发门静脉癌栓者31例。在104个门静脉癌栓中,累及二级及二级以上门静脉分支者11个,占比为10.58%;累及一级门静脉分支者36个,占比为34.62%;累及一叶一级分支者18个,占比为17.31%;累及两叶一级分支者9个,占比为8.65%;累及门静脉主干者21个,占比为20.19%;累及肠系膜静脉或下腔静脉者9个,占比为8.65%。门静脉癌栓直接征象包括: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部分癌栓存在不均匀强化;间接征象包括:门静脉管壁强化、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周围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面资料,用于评价门静脉癌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门静脉容积成像技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强度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进行门静脉血管系统重建成像,观察其病理状态下的血管影像学特征。结果 38例患者,经门静脉血管造影检查后均证实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的建立均得到良好的显示,显示血管分级可达4~5级,门静脉系统癌栓也得到良好的显示。结论 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实现了任意角度、立体观察门静脉高压症的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的血管情况,对于门静脉高压症诊断及为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门静脉造影(SCTP)在肝胆胰疾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76例肝胆胰疾病患者进行SCTP检查,其中手术治疗49例,以此为对照,分别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原发性肝癌、肝门部胆管癌、胰头癌等疾病的SCTP表现逐一分析。结果:SCTP能完整显示门静脉系统的全貌及与病变之间复杂的空间解剖关系,可直观评价门静脉的管径、管壁受侵程度、阻塞程度及侧支循环表现,其术前诊断与手术时照的符合率为100%。结论:SCTP是门静脉系统全面可靠的检查方法,在肝胆胰疾病术前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脾门静脉造影磁共振成像:肝脏灌注均匀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经脾门静脉造影磁共振成像(MRSP)在肝脏非病变区的灌注均匀度。方法 可疑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6例,行MRSP检查。扫描分4个时相:平扫期、门静脉期、实质期和延迟期,测量不同时相肝实质和非病变性异常灌注区信号强度。结果 MRSP门脉期出现肝脏非病变区的异常灌注率为4/16,共8个灶,均为肝硬化患者,最多见为三角形或扇形(7/8),分布无规律。结论 MRSP在门静脉期存在不均匀灌注,但并不影响对病变的诊断;MRSP可得到较均匀的肝脏门脉期强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手推法行CTAP造影诊断小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可行性。方法:对13例肝癌或疑诊肝癌病人,用100ml注射器手推法经肠系膜上动脉注药,按肝脏CT扫描。结果:成功9例(69.2%),发现3cm以下小癌灶2处,除外肝癌1例。结论:在无自动高压注射器的医院,手推法CTAP也是诊断小肝癌的可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技术优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小剂量预注射法(Test Bolus)优化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的最佳延迟扫描时间.方法 60例无肝脏病变的检查者随机分成4组(A、B、C、D),每组15例.采用Test Bolus(15 ml、5 ml/s)在第一肝门层面测取门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测其峰值时间,以Test Bolus峰值时间相应延迟4 s、6 s、8 s、10 s行腹部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MSCTP)检查.测量并分析4组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肝脏实质最大CT值;原始数据采用最大强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三维重建并评价其图像质量.结果 TestBolus(15 ml,5 ml/s)平均峰值时间24~32 s(95%可信区间).C组门静脉的图像质量最好,观察细分支可达6~7级,门静脉1~4级主干强化较好.D组门静脉显影虽受到肝静脉轻度污染,但对肝脏表面门静脉边缘细小终末分支显影清晰、细腻.结论 对比剂注射速率为5 ml/s时,门静脉延迟时间为小剂量预注射峰值时间延迟8~10 s(即注射对比剂后32~40 s)为最佳启动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的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观测100例正常成人的门静脉CT测量值。门静脉直径平均(1347±232)mm;门静脉分叉部中心92%在T11 T12水平。门静脉高压组门静脉直径平均(1734±259)mm,明显大于正常组(P<0.001);其分支短径也明显大于正常组(P<0.001)。门静脉分叉部中心94%在T10 T11水平。门静脉及其分支短径的CT测量值是判断门静脉是否增粗的可靠指标;门静脉的CT测量可为TIPS术前定位提供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7.
肝炎肝硬化螺旋CT门静脉造影扫描延迟时间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时间—密度曲线选择正常人和肝炎肝硬化患者螺旋 CT门静脉造影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 .方法  2 0例正常人和 1 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于第一肝门水平门静脉主干分叉以下 1 0 mm处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造影剂量 1 .5m L· kg-1 ,注射速率 3 m L· s-1 ,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 5 s开始扫描 ,以后每隔 5 s扫描 1次 ,持续至 1 2 0 s.分别测量同一层面门静脉、肝脏的 CT值 ,并计算各点门静脉与肝脏的密度差 (P- L) ,描绘时间 -密度曲线 .结果 正常组与肝硬化组门静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 (1 81± 34) Hu,(1 59± 2 9)Hu(P<0 .0 5) ,峰值到达时间分别为 (54± 7) s,(65± 9) s(P<0 .0 5) .肝脏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 (1 1 8± 1 9) Hu,(96±1 3) Hu(P<0 .0 5) ,峰值到达时间分别为 (64± 9) s,(75±1 0 ) s(P<0 .0 5) .门静脉和肝脏密度差最大值两组分别为(9 0± 2 8) Hu,(73± 1 6) Hu(P<0 .0 5) ,其达到最大密度差时间分别为 (50± 7) s,(65± 3) s(P<0 .0 1 ) .结论 行肝脏螺旋 CT门静脉造影成像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 ,造影剂量为 1 .5m L· kg-1 ,注射速率为 3m L· s-1 ,正常人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为 40 s,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为 50 s  相似文献   

18.
于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9):1323-1325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流率对肝门静脉(Portal vein,PV) CT血管造影质量的影响,为优化门静脉CT血管成像技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肝门静脉多层螺旋CT上腹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27例、27例、26例.前臂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比醇,浓度为300 mgI/mL,A组流量为2.0 mL/s,B组3.0 mL/s,C组4.0 mL/s.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激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分析比较三组的成像质量.结果:A组、B组、C组随着对比剂流量的增加,造影图像质量逐渐提高,且三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x2=12.979,P<0.05).其中,C组造影质量评价得分情况明显优于A组(x2=11.334,P<0.05);而C组与B组相比,B组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C组随着对比剂流量的增加,PVCT值、肝实质CT值、PV-肝实质CT值均逐渐增加.三组的PVCT值、PV-肝实质CT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6.989,P<0.05),而肝实质CT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PVCT值、PV-肝实质差明显高于A组(t=10.612、9.745,P<0.05);而C组与B组相比,B组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比剂注射流率对于患者门静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有显著的影响,以4.0 mL/s的对比剂注射流率得出的CT图像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9.
经门静脉注入磺油化疗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只实验性肝癌大白鼠和20只正常大白鼠经静脉注入碘油混悬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碘油混悬液在肝脏的分布。结果在癌巢内、癌巢内小血管、肝窦及及中央静脉均见有碘油滴。表明门静脉参与肝癌的血供,经门静脉注入碘油入碘油化疗药混悬液可致肝癌细胞坏死,提示对肝癌除了经肝动脉化疗和栓塞外,还可辅以经门静脉的化疗和碘油栓塞。  相似文献   

20.
多层CT血管造影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阐述脾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多层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其中仅1例因脾动脉瘤破裂而检查。CTA检查采用四层面螺旋CT机,准直为5 mm或2.5 mm,VR(容积显示)和TS—MIP(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重建。CT诊断标准为脾动脉局限性膨大1.5倍或以上且与正常脾动脉节段之间界限分明。结果:20例共检出脾动脉瘤28个,其中1例5个、1例3个、2例2个,其余均为单发。28个脾动脉瘤中18个位于脾门;14个有明确钙化,其中10个呈明显层状环形;1例破裂瘤体与周围界限不清,均未见血栓存在。瘤体最大为55 mm×48 mm,最小为17 mm×15 mm。VR清晰显示全部27个未破裂的脾动脉瘤,3例与血管造影显示一致,但其中1例5个瘤体者显示瘤体和载瘤动脉关系优于DSA。结论:多层面CTA能可靠、无创、立体地显示脾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