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1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 PM)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自1988年以来,国外相继报导了数例艾滋病患者感染该菌,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2000年2月我院收治了1名艾滋病患者,从3次血培养中均分离出PM,现报告如下。1资料1.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8岁,患者于起病前3个月、1年和2年前有婚外性交史,1999年12月开始出现畏寒、高热、T39℃,全身淋巴结肿大3月余,全身皮肤脓疱疹,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几各防腐肝霉菌抑菌的效果。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严重霉变的奶油一制品分离出的青霉菌为菌种,接种不同配方防腐剂制作的察氏培养基,不加防腐剂的培养基为空白对照,于28℃培养5天。根据空白及样力落直径换算出抑菌率为指标进行统计处理。结果:0.003%维生素K3、0.03%山笔0.03%苯甲酸对青霉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结论:笔合配方防腐剂对青霉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维生素K3优于苯甲酸和山梨酸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总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培养方法与体会,以提高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6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HIV初筛为阳性的43例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培养,培养仪器为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后转种于血平板与沙保罗琼脂平板上,于25℃与37℃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菌落特征与镜下形态进行观察。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为双相型真菌,25℃条件下培养为霉菌相,培养48-72h后可见菌落周围出现水溶性玫瑰红色素。37℃条件下培养为酵母样菌落,镜下为圆形、卵圆形、腊肠样孢子,无色素。结论:艾滋病患者容易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对于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患者,从其体内能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诊断疾病的黄金标准。  相似文献   

5.
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并检出患者体内的病原菌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取患者血液、骨髓、皮损分泌物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同时做真菌培养,分别置25℃和35℃孵育,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培养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产生具有特征性的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于35℃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酵母样细胞,形似腊肠。结论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致病菌可排除荚膜组织胞浆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相似文献   

6.
贤永嫦  李雨后 《广西医学》2004,26(1):113-113
1 病历简介患者男 ,4 6岁 ,凭祥市人 ,因发热半月、体温 38°C~ 39°C于 2 0 0 2年 7月 2 1日住进我院。查体急性病容 ,纳差 ,既往患有慢性胃炎 ,血压、脉搏正常 ,全身淋巴结可触及黄豆至蚕豆粒大小 ,有压痛 ,可移动。WBC 9 1× 1 0 9/L ,L 0 0 6 5 ,N0 935 ,HIV抗体阳性 ,  相似文献   

7.
马尔尼菲青霉菌现已被确认国是人类最重要的致命性真菌之一,能引真情的播散性系统性感染,机体细胞免疫是重要的防御机制,一氧化氮(NO)被认为是细胞免疫中的效应剂,在体外酸性介质中(pH4,pH5)由亚硝酸钠(NaNO2)产生的NO大大抑制了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生长。相反,在中性介质中(pH7.4)没有NO产生,未发一上述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8.
小白鼠肝马尔尼菲青霉菌肉芽肿的细胞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Grocott方法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小白鼠肝的病理改变,结果表明,小白鼠肝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形成肉芽肿性病变,肉芽肿主要由枯否细胞组成,说明正常免疫状态的BALBC鼠的枯否细胞在形成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引起民的肉芽肿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的制备方法,并评价以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来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价值。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马尔尼菲青霉菌组和白色念珠菌组,每组20只。马尔尼菲青霉菌组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白色念珠菌组感染白色念珠菌,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按真菌抗原提取法制备马尔尼菲青霉菌素并进行部分改良,用Lowry法测定马尔尼菲青霉菌素中纯蛋白衍生物的含量;将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内注射于3组新西兰大白兔耳部内侧皮肤,并于注射后24、48、60h观察皮肤红肿反应。结果获得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素原液纯度高,特异性好;抗原效价测定结果显示马尔尼菲青霉菌素中纯蛋白衍生物含量为68mg·L-1,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组和白色念珠菌组各时间点皮肤红肿反应平均直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未出现皮肤反应。注射后24h,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皮肤红肿反应全部为阳性,白色念珠菌组有2只为阳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方法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进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0.0%,阳性预测值为90.9%,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对真菌抗原提取法进行部分改良可获得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素;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方法简便,结果稳定,可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几种防腐剂对青霉菌抑菌的效果。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严重霉变的奶油制品分离出的青霉菌为菌种,接种于不同配方防腐剂制作的察氏培养基,不加防腐剂的培养基为空白对照,于28℃培养5天。根据空白及样品菌落直径换算出抑菌率为指标进行统计处理。结果:0.003%维生素K3、0.03%山梨酸和0.03%苯甲酸对青霉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结论:复合配方防腐剂对青霉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维生素K3优于苯甲酸和山梨酸。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适宜、简便的染色方法,以达到在基层实验室推广的目的。方法:通过4种染色方法对马尔尼菲青霉菌4种形态,特别是腊肠形有横隔的孢子和典型的帚状枝染色效果对比及实验室适用可行性对比,寻找不同形态时的最适宜染色方法。结果:标本涂片用PAS染色及Gram染色较易找到椭圆形和腊肠形有横隔的孢子,35℃培养的培养物用Gram染色容易发现孢子;25~C培养的培养物用乳酸酚棉蓝染色易见清晰的帚状枝和细长的分隔菌丝及孢子。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染色适宜、简便的方法为Gram氏染色法和乳酸酚棉蓝染色法。  相似文献   

13.
青霉菌(Penicillium)在临床细菌学上是常见的污染霉菌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少数菌种也可致病。主要是马尔内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马尔内菲青霉菌病国内已报道十几例,而艾滋病并发马尔内菲青霉菌国内仅见刘新民等和王露露等分别报道各一例。台湾1998年报道3例。我院分别在去年和今年于艾滋病人血液和骨髓中发现有马尔内菲青霉菌两例,现报告如下。 例一,罗××,男,48岁,因纳差乏力1月余,皮疹发热二周入院。50天前无诱因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二周前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红色皮疹,部分  相似文献   

14.
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14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免疫缺陷人群越来越多,马尔尼菲青霉病(PSM)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为了减少漏诊和误诊,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自身防护,现将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培养出的1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PM)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淑琼  董云华  刘海云  李明 《中外医疗》2010,29(12):166-167
目的鉴定引起组织胞浆菌病和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对应病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HC)和马尔尼菲青霉菌(P.mar)。方法分别把骨髓直接涂片瑞氏染色(Wright's stain)镜检且接种于双相培养基35℃孵育,待生长后涂片检查并转种血琼脂和沙保弱培养基上,分别于25℃及35℃孵育,观察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进行涂片显微镜检。对二者作认真细致的比较。结果HC在骨髓直接涂片瑞氏染色中均呈大小一致的圆形或卵圆形孢子,胞浆多呈半月形并集中于孢子一端,孢子边缘有染色过程中皱缩所致的未染色区域(似荚膜)。P.mar在涂片中可见具有诊断意义的有横隔腊肠形孢子细胞或椭圆孢子细胞;HC在沙保弱培养基(SDAI)25℃条件下呈典型的梨形厚壁孢子和齿轮状大分生孢子。P.mar25℃条件下则呈现具特征性水溶性玫瑰红色素及镜下典型的的双轮生青霉帚状枝。结论HC和P.ma在骨髓涂片镜检的典型形态上有区别,真菌培养是确定并能严格区分此二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胸膜炎、心包炎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天俊  赵敏  周志平 《北京医学》2003,25(4):283-283
患者 男 ,39岁。因乏力、纳差、发热、咳嗽、胸闷 2个月 ,于 2 0 0 2年 10月 19日入院。患者于 2 0 0 2年 8月初感乏力、纳差 ,轻度咳嗽、胸闷 ,活动后气短 ,体温 38℃。当地医院诊断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予青霉素、头孢曲松治疗无效 ,给予胸穿抽液等对症治疗。查体 :体温 3  相似文献   

17.
马内菲青霉病(Peniciliosis marneffei,PSM)是马内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专门侵犯网状内皮系统,临床表现酷似荚膜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 capsulati,HC)的深部真菌病。国外自1973年发现第一例人类自然感染病例以来,至今有100多例,这些患者主要集中在越南、泰国的几个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有效且与临床接近的创伤性休克模型,满足创伤性休克的实验研究。方法:固定大小的作用力打击犬大腿,导致双股骨骨折,另加股动脉放血制备创伤性休克模型,更接近于临床病例。结果:犬双股骨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加股动脉放血能使犬动脉血压下降50mmHg。造成重度创伤性休克。结论:模型具有满意的重复性,如有效性,适用于创伤性休克的研究和评估。  相似文献   

19.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m arneffei 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 arneffei 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PM是条件致病菌,免疫力低下患者易感染。感染后表现多样,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疹、呈坏死样丘疹、局部脓肿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三七药材经青霉菌发酵之后的主要活性成分变化进行研究。方法利用青霉菌对三七药材进行固体发酵,根据 HPLC-Q-TOF-MS 的检测结果,对三七发酵产物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指认,同时考察黄曲霉素和赭曲霉素等微生物毒素的含量。结果三七药材经青霉菌发酵之后稀有皂苷含量显著提高,未见黄曲霉素和赭曲霉素产生。结论青霉菌可以对三七药材中皂苷类成分进行转化,提高稀有皂苷含量,改变药性,且未见明显的微生物毒素产生,具有一定的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