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811-1812
促进阴证疮疡的愈合是中医外科治疗的难点。临床研究发现,通过箍消托补综合外治法可在疮周形成温性护场,从而促进疮疡由阴转阳,达到加速阴证疮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消、托、补”为中医外科常用三大治疗法则,大多数医生将其应用于体表疮疡的外治之中。曹吉勋教授从事中医肛肠专业六十余年,认为“消、托、补”理论不仅是体表疮疡的外治法则,还可以将其广泛运用于胃肠脏腑疾病的内治之中。随着放射性治疗在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曹吉勋教授认为该病本虚标实,证候虚实转化。初期“火毒侵袭、肠络受损”,治以“消”为先导;中期“正邪交争、虚实夹杂”,治以“托”为转折;后期“久病耗伤、脾肾两虚”,治以“补”为根基。本文从消、托、补三法溯源与新释、精准分期论治两方面浅析曹吉勋教授于放射性直肠炎中对消、托、补三法的涵义扩充认识和精准应用。  相似文献   

3.
疮疡病的治法历来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但在外科中有清热解毒,托里透脓,养血生肌等法。同时结合疾病应用的某些外敷药物,则与内科有显著的区别,这也是外科的特点。外科疾病的治疗必须外治与内治并重,所以宋代陈自民在《外科精要》、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以及明代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等医家都认为治疗疮疡,仅治其外而不治其内,实际上是治其标而不治其本。在治疗疮疡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因此就定出了消、托、补三个总的法则。现就在临床上常用的几个治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疮疡外科名家顾筱岩学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筱岩精疮疡外科.誉满沪上.其学术观点主要有:1.疮形于外,实根于内.认为脑疽疔疮,虽见于外,受病之源,却为脏腑蕴毒实于里,在外用提毒拔疔的同时,更重视从内而治清解脏腑蕴毒.2.论治至要,以消为贵.认为疮疡初起贵乎早治,以消为贵,并在消法的运用上颇有创见发扬.3.脾胃为本,药食并重.顾氏对东垣脾胃学说颇有心得,在疮疡论治中十分重视脾胃和饮食调摄.4.疮疡辨证,首重阴阳,认为既要分清阴阳之所常,又要辨别阴阳之所变.临床擅治疔疮走黄、乳房疾病、发背、脑疽等.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病本在于脾虚,病标为湿毒壅滞;其"疡"之临床表现与外科疮疡相吻合,治疗可采用《外科正宗》疮疡之"消、托、补"之治法。《外科正宗》中的分期论治、顾护脾胃、慎用寒凉,疏通调补气血等疮疡治则可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医外科学包括疮疡、乳房病及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而中医外科的治疗基本遵循“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外科理例》)。  相似文献   

7.
中医外科,遵循“以消为贵”这一治疗法则,使外疡内消,不但能缩短疗程,还能避免手术之苦。《疡科纲要》说:“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干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胖疡治疗总以消散为第一要义”。运用内消法治疗外疡,是中医外科之特长,现将个人在临床和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仅供自学中医或初搞中医外科临床的青年同道作参考。所谓“消法”就是用消散药物,使初起的外疡得到消散,这是一切外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用于尚未成脓的肿疡。  相似文献   

8.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疡,为外科常见病,施治得当,能使肿疡初起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及开刀之苦。《医宗金鉴》评介仙方活命饮时谓“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则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疡之圣药,诚外科之良方也。”犀黄丸方载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氏称其能“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笔者常以二  相似文献   

9.
关靖 《新中医》2009,(10):4-5
陈宝元教授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陈教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多年,擅治疮疡、肛肠、乳腺、周围血管病等。在学术上倡扶正祛邪法,精于整体辨证,按期分治。内治倡肿疡期消之,脓疡期托之,溃疡期调和气血兼清余邪。外治法则主肿疡期箍围灭之,脓疡期给邪出路,溃疡期初以祛腐为主,后以生肌为主等学术观点。除此之外在诊治全过程中还十分重视患者的脾胃状况。现就陈教授重脾胃学说治疗疡科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孙建峰 《国医论坛》2003,18(4):41-43
《洞天奥旨》为清代名医陈士铎的外科专著。其对外科疮疡辨证精当 ,用法神妙 ,为清代外科上乘之作。其论治首重补法 ,其方配伍精妙 ,其疗效屡试屡验 ,且对当今临床尤多启迪。1 温补治阴证陈氏认为疮疡阴证以虚为主 ,必须用补法。《卷三·疮疡随证用药论》指出 :“阴症初起便虚 ,即当用大补之药 ,不比阳证因脓溃而始虚也。故内疏亦必大补以疏之 ,内托亦必大补以托之 ,不必待其脓血已溃而后补之也。”具体治疗方法陈氏在《卷一·疮疡阴阳论》中说 :“知是阴证 ,可多用金银花化毒之药 ,而重佐之补气补血之味。”陈氏喜用金银花 ,也与他重视补…  相似文献   

11.
盆腔炎从“胞脉痈疡”论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女性盆腔附件属中医胞脉之系,其炎症与中医外科之体表疮疡、肿疡、溃疡及体内脏腑组织间的内痈、内疡可视为同属之类,故提出将现代医学中盆腔炎命名为中医学"胞脉痈疡";将外科"消、托、补"三大内治法则援用于"胞脉痈疡"的分期治疗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传统的中医外科"消法"用于治疗各种疮疡的实际效果,寻找到治疗各种疮疡的标准方法。方法:在2010年10月~2012年12月这一段时间里,我院收治了308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配,共分两组,分别称为实验组(154例患者)和对照组(154例患者)。实验组运用中医外科的"消法",采取内消与外治相结合治疗各种疮疡;对照组则使用抗生素治疗各种疮疡。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6.10%)要比对照组(88.96%)明显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疗效显著,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认真钻研、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先父筱岩公,幼承庭训,专攻岐黄,紊精医理,擅长医治外科疮疡。他宗其家法,博采历代外科医家所长,师古而不泥古,学今而能化裁,独抒己见。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创制了许多经验良方。其中验方秘方已公诸于众,服务于民,并已被后来各家所采用。先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奠定了顾氏外科流派的基础,现将其主要学术观点简介如下:一,形之于外,必根于内先父十分重视整体治疗,曾谓:“疡医务必精内,疮疡大证治内更不可缺。治外而不治其内,是舍本求末,及其所治,岂可舍于内而仅治外乎。”痈疽虽生于体表,如不加早治,可以内传脏腑,痈疽之成,也可由脏腑蕴毒外发而起。因此疡科之治法,固多合外内之道。先父在论治流痰阴疽中,常用鹿角、苁蓉、熟  相似文献   

14.
王孟英强调治疗外科疮疡应整体辨证,内外并治,并长于守方愈病,善用外洗外敷法和酒剂为引,并能大剂量运用清热解毒之药治疗重症疮疡,为后世医家治疗外科疮疡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讀書札記     
(一) 瘍科补苴中医外科專書,以江苏人之作品为最夥。其中如陈实功之“外科正宗”及王鴻緒之“外科全生”,尤为膾炙人口;至今中医界仍奉之以为圭臬。自王鴻緒“外科全生”問世以后,一般业外科者强調內消、喜用溫藥,倘瘍属阴症,固然效如桴鼓;若阳症誤  相似文献   

16.
汪机是明代嘉靖年间四大名医之一,毕生辛勤治学,精研经典,通晓内、外、妇、儿、针灸诸科,而于外科造诣尤深,所撰《外科理例》一书中论及的常见外科病证,除用药物治疗外,多采用针灸治疗疮疡,尤以灸法治疗疮疡极富特色。本文从“灸治疮疡”的理论渊源、学术理论和操作方法等方面阐述汪机灸法治疗疮疡的学术特色及其对后世医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医外科治法首推消、托、补三大法则,而托法又为三法之中坚,历代中医外科医家皆极为重视。正如《外科精义》所云:“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药。”且托法之中又以补托法最为常用。所谓补托法,是应用补益托毒之方药,扶助正气,使邪毒移深就浅,由扩大而局限,继而托毒外出。常用于疮疡日久、过服寒凉清解之品、失治误治而致患者正气不足、无以托毒外出,毒邪内陷,而见疮疡迁延不愈、久不收口、流脓淌水之症。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回顾 1.古代医家对糖尿病的认识 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消渴”、“消瘅”、“肺消”、“消中”、“膈消”等,并指出“此肥美之所发,肥能令人内热,甘能令人中满”,预防为“治之以兰,除其陈气”。《金匮要略》根据糖尿病不同的证候,辨明胃热、  相似文献   

19.
薛已,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县人。自幼随父习医,继承家学,通晓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尤精疡医,造诣极深。所撰《外科发挥》一书,可谓毕生治疡经验之结晶。《外科发挥》中论及的31个常见外科病证中,除药物治疗外,多采用针灸治疗疮疡,其中尤以灸法治疮疡居多,且极富特色。其实灸治疮疡并非薛氏首创,前代医家早有运用,但使用范围狭窄,操作方法也不够具体,理论研讨更是寥寥无几,加之已有医家对灸法治疡颇有微词,后人多视为畏途,故灸法治疡终未形成气候。值得注意的是,薛氏身为明代著名医学大家,并非专执针灸,而其著作中却津津乐道于灸法治疡…  相似文献   

20.
外治痈疽疮疡须辨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疾病的分类,早在《内经》中即以“痈疽”称之,以脏腑隶之;后人又以疮疡概括一切外科疾病,且以皮肤、肌肉、血脉、筋络、骨骼来分辨表里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