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1950年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的一般发生率为0.25%~3.90%,而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的发病率可高达10%~20%。BE最多见于白种人,黑人和亚洲人相对较少。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提高对BE的认识和诊断率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E)是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食管的原发性腺癌中约50%来自BE。近年来,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增高,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我国属于食管癌的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提高对BE的认识和内镜下的诊断率、检测及治疗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由反流性食管炎的修复过程所致的。BE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是主要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BE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根据研究报道BE癌变率每年约1%~1.5%,较一般人群高出90%。而80%的食管腺癌与BE有关。40%的胃食管交界处腺癌与BE有关[1]。笔者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5月资料较为完整的144例病例,现将其诊治及发展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E已被证实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80%的食管腺癌发生于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期病变,BE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为普通人群的125倍.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2].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是内科治疗BE的新技术,既能缓解BE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使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再生,减少了食管腺癌的发生率.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本科共收治50例BE患者,经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蒙特利尔GERD定义和分类的全球专家共识中BE也被认为是GERD的一种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GERD中约有5%~10%患者是BE,约2%~5% BE患者最终可发展为食管腺癌[1].目前研究认为,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中国和西方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BE的及时诊断对预防和减少食管腺癌发生有重要的意义[2].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BE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是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1/104人年,是正常人群的30~100倍[1]。BE在人群中发病率的增长已成为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发病率大幅提高的直接原因[2]。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粘膜在修复过程中,食管贲门交界处齿状线2cm以上的上皮细胞被胃内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本病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而作为癌前病变引起高度关注,其腺癌发生率较正常成人高30~50倍。本文回顾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BE患者33例,就其内镜特征、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现已明确Barrett氏食管(BE)与食管腺癌和部分贲门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一种癌前病变。BE在人群中发病率的增长已成为近年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和贲门癌发病率大幅度增高的直接原因,因此近几十年来BE的研究在国外备受关注,在我国近年也有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的发病率增高的报道。目前普遍认为胃食管反流是BE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近年有学者提出,十二指肠液中的胆盐在BE的发生和发展中更重要。因此本实验采用24h食管内pH和Bilitec同步监测技术,对BE、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性疾病(NERD)和对照组患者进行监测,比较各组患者的反流发生特点,并探讨影响BE黏膜长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多数食管腺癌发现即为晚期且其预后较差,其5年的生存率仅为13%。我国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目前发现的食管腺癌及食管胃连接处癌的高危因素。研究发现有50%的食管原发性腺癌源于BE癌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接受内镜检查的人群中Barrett’s食管(BE)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同期同人群中食管腺癌的患病情况。方法以我院近4年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内镜疑诊的BE患者取活检,病理标本见到真性杯状细胞确诊为BE。分别研究4年间BE的总体患病率、各年度病例患病率及各年龄组患病率,同时研究BE的内镜下形态和同期食管腺癌的患病情况。结果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69544例中,共检出BE105例,BE的总体患病率为1.51‰(95%CI1.27‰~1.75‰),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5例及50例,两者在平均年龄和患病率间均无差异。近四年的年度病例患病率分别为2.15‰、1.23‰、1.41‰及1.39‰,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18,X2=4.92)。随着年龄增长,BE的患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各个年龄组间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X2=6.07,P〈0.01)。除典型的内镜下表现外,部分BE患者可表现为食管炎、食管溃疡等。BE的内镜下形态以岛形最多见(51.35%),舌形次之(35.14%),全周形最少(13.51%)。食管腺癌占同期所有食管癌的比例仅为4.68%,且近四年该比例并未明显升高。结论近4年江苏地区所有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者中BE总体患病率约为1.51‰,该比例在过去四年间并没有明显升高,但随着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加。食管腺癌占所有食管癌的比例仍很低且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其腺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 ~ 50倍[1],因此,治愈BE,对预防食管腺癌的发生意义重大.根据BE内镜下的形态不同,可分为环型,舌型和岛型,其中以岛型最多见,故本研究以治疗岛型BE为主.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0例岛型BE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和高频电凝烧灼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是指食管下移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因BE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何提高对BE的检出率受到内镜医师广泛重视。染色结合放大内镜指导活检有助于提高对BE的诊断率,我们在2007年3-12月应用乙酸染色结合放大内镜检查法进行了相关研究,证实该检查法对帮助诊断Barrett食管有确切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概况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最重要的一种并发症,其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食管下段腺癌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E,BE发展到食管腺癌的年发病率为0.5%~1.0%。  相似文献   

15.
吴月贤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8):1000-1000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是唯一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BE患者较正常人群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增加30倍~50倍。但由于BE位置结构的特殊性,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使一部分患者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现对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并由病理确诊的BE病例的发病特点、常规镜下表现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NF-κB、PPAR-γ在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探讨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正常食管上皮、Barrett食管黏膜及食管腺癌标本中NF-κB、PPAR-γ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NF-κB蛋白阳性染色位于细胞质,PPAR-γ蛋白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核,NF-κB蛋白和PPAR-γ蛋白在正常鳞状上皮中均几乎不表达,在BE中呈轻中度表达,表达于杯状细胞及浅层腺体上皮,但在食管腺癌中广泛呈中强表达,与正常食管及BE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在正常食管粘膜、BE及食管腺癌中的表达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食管腺癌细胞分化程度和肿瘤病理学分期与NF-κB表达相关(P<0.05);癌细胞分化程度与PPAR-γ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NF-κB与PPAR-γ在BE及食管腺癌中表达升高,说明两者的表达上调在BE及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晓艳  张静 《河北医学》2009,15(4):503-504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上段的柱状上皮岛,不称为Barrett食管。GERD是引起Barrett食管的主要原因。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现将我院从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3例BE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8.
Morson和Belcher等于1952年报道了首例起源于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食管腺癌.1959年,Adler和Rodriguez进一步明确了BE与食管腺癌发生间的关系.自此,大量研究证实,食管腺癌可发生于BE上皮,支持由 BE到异型增生、原位癌、最后发展为浸润性腺癌的病理过程.目前的数据显示,BE患者食管腺癌发生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0~40倍,而在食管腺癌中,约50%来自BE[1].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食管癌发病大国,全世界每年死于食管癌约30万人,我国占其半数以上。近20年来,欧美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原发食管腺癌的发生率较低,近年来有增加趋势。欧美国家的原发食管腺癌高达50.0%,这种高发生率主要与Barrett食管(以下简称BE)有关。本文主要介绍食管腺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艳翎  毛云高  艾刚锋 《吉林医学》2009,30(24):3314-3315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足食管下段正常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BE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严重并发症,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的癌变过程为特殊的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