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根据Ch 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86例患者分为三级,A级26例,B级30例,C级30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液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 im er)。结果:46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 mg/l;D-d im er<0.5 mg/l)的病例,其中A级26例,B级12例,C级8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 根据Ch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35例患者分为三组,A级10例,B级13例,C级12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结果 22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μg/ml;D-dimer<0.5μg/ml)的病例中,其中A级12例,B级6例,C级4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另外,通过比较高纤溶活性和正常纤溶活性(B级和C级)t-PA/PAI变化.我们注意到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t-PA/PAI失衡不是肝硬化患者纤溶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的影响,以及对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4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2例,采用中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中药汤剂化痰祛瘀汤。治疗前后行神经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定,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浆t-PA、PAI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5%,对照组为4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改善,明显提高t-PA水平,降低PAI水平(P<0.05),对中医证候的改善具极显著意义。结论化痰祛瘀汤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作为脑梗死急性期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影响t-PA、PAI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明糖尿病患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73例糖尿病患和71例非糖尿病患t-PA、PAI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t-PA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性(P<0.05);PAI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高度显性(P<0.01),PAI占优势。结论 糖尿病患纤溶活性相对降低,较易患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分别检测2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及2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及D二聚体(D-D)含量等纤溶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两观察组的t-PA活性明显降低(P<0.01),PAI活性明显上升(P<0.01),D-D含量也显著升高(P<0.01),但两观察组间各指标平均值相差不显著(P均>0.05)。提示纤溶系统功能改变在COPD阶段已经开始,此点对临床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抗凝与纤溶障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实验性血瘀证兔模型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与纤溶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复制去甲肾上腺素与牛血清白蛋白诱导的血瘀证兔模型 ,分离其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 ,检测模型动物体内血浆及体外细胞液中抗凝血酶Ⅲ (AT -Ⅲ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等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 ,血瘀证组兔血浆t-PA和AT -Ⅲ的活性降低 (P <0 .0 1) ,PAI的活性升高 (P <0 .0 1) ;血瘀证组原代培养液中的t -PA活性较正常组降低 (P <0 .0 5) ,PAI活性升高 (P <0 .0 5) ;血瘀证组传代培养液中t-PA、PAI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与纤溶功能障碍在血瘀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血压控制(苯磺酸氨氯地平)良好基础上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其纤溶活性的进一步影响.方法将4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处理组(治疗后4周加服ASA,100 mg,qn,)和对照组(不加服AS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的抗原含量,比较组间、组内的差别.结果处理组和对照组组内前后两两进行比较,t-PA和PAI-1抗原含量下降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处理组在治疗后4周,t-PA抗原含量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组在加服ASA 4周后,t-PA抗原含量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1抗原含量有进一步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纤溶及抗纤溶系统的失衡;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改善纤溶功能;阿司匹林通过影响PAI-1来进一步改善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溶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1 4 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 48例血瘀型、5 2例非血瘀型冠心病 (CHD)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 ,对其血浆GMP—1 4 0含量、t—PA、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CHD血瘀证患者血浆GMP—1 4 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 ,CHD患者血瘀证PAI—1活性明显升高 ,t—PA活性明显降低 ,与非血瘀组和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 ,进一步分析表明 ,t—PA/PAI—1比值各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1 ) ,以血瘀证组最低。结论GMP—1 4 0、t—PA、PAI—1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贺淑霞  雷晓丽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1):1036-103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的机制。方法根据Ch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43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13例,B组15例,C组15例。另外B级和C级的患者根据腹水的有无,分别分成两组。分别检测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结果在有腹水的16例肝硬化患者中,FDP水平均大于5mg/L,平均D-D含量为3.97mg/L。14例无腹水的肝硬化患者中,FDP水平大于5mg/L,平均D-D含量为0.77mg/L。另外,在同级病例中,有腹水患者D-D水平远大于无腹水患者的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腹水患者t-PA水平略高于无腹水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腹水患者PAI水平与无腹水患者水平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的病例,其中A级13例,B级6例,C级4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中结果近似(P>0.05)。另外,通过比较高纤溶活性和正常纤溶活性(B级和C级)t-Pa/PAI变化。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t-PA近似于正常纤溶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水可能是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的重要因素,t-PA/PAI的失平衡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升高;t-PA/PAI失平衡不是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风复元方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证属气虚血瘀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基础治疗组、血塞通组、中风复元方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变化.结果:中风复元方组治疗后tPA含量显著提高,优于血塞通组和基础治疗组,而PAI含量降低,和血塞通及基础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塞通组和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tPA、PAJ含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风复元方通过调节患者的纤溶水平达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血栓前状态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ELISA法、CLAUSS法等检测2型糖尿病中气阴两虚证组、痰瘀交阻证组、燥热津伤证组和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和CD62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以及凝血四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气阴两虚证、痰瘀交阻证、燥热津伤证组CD41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D62P表达均升高(P<0.01),PAI-1含量均升高(P<0.05),PT时间缩短(P<0.05),痰瘀交阻证组t-PA含量下降(P<0.05),气阴两虚证、痰瘀交阻证组Fib含量升高(P<0.05),痰瘀交阻证、燥热津伤证组APTT时间缩短(P<0.05),TT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气阴两虚证组相比,痰瘀交阻证组CD62P表达升高(P<0.05),t-PA含量下降(P<0.05),而在CD41、PAI-1、PT、Fib、TT和APTT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痰瘀交阻证、燥热津伤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而且以痰瘀交阻证最为明显,CD62P、t-PA、PAI-1、PT、Fib、APTT等的改变可能是其血栓前状态的部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远期预后差别。方法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于广安门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191例,采集其住院时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数据,出院后进行长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的发生及时间。结果5种证候要素慢性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比较,从优排序依次为痰阻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痰阻证者预后优于非痰阻证者(P=0.017);气虚证预后优于非气虚证(P=0.011);阴虚证预后与非阴虚证差异不显著(P=0.633);血瘀证总体预后与非血瘀证差异不明显(P=0.182),但在500 d后预后差于非血瘀证;阳虚证预后差于非阳虚证( P=0.002)。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较差,不同中医证候预后差异显著,其中气虚、痰阻可能为其早期常见证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阴虚可能贯穿于CHF的发展过程,血瘀在病程早期可能作用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瘀证者预后较差,且晚期常表现为阳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活动期与静止期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本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等信息,采集血液标本并统一检测指标;依据课题组形成的专家共识《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比较肝炎肝硬化患者活动期与静止期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与血清Hcy水平,探讨Hcy水平与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 71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在活动期的出现频率均高于静止期,其中血瘀、阴虚、气虚、阳虚、水停有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期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不分期与分期比较的结果均表明,判定具有阴虚、湿热、气滞、阳虚者的Hcy水平均低于非判定组,判定具有血瘀、气虚、水停者的Hcy水平均高于非判定组,其中静止期的气滞判定组患者的Hcy水平与非判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活动期阴虚、气虚判定组患者的Hcy水平与非判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活动期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出现频率及血清Hcy水平高于静止期,表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可反映肝脏炎症活动及病情的程度;血清Hcy水平与常见中医病性类证候要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探讨肝炎肝硬化常见中医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病理学基础及规范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宝珍 《当代医学》2021,27(11):79-81
目的研究疏肝散结汤对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5例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抓阄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米非司酮,并给予疏肝散结汤治疗,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孕酮(P)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散结汤对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P水平具有积极影响作用,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P水平,提升血红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塞中医证候与血浆ET及NO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临床观察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与血浆ET及NO相关性情况。方法 将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分为痰热组、气阴虚组、阴虚阳亢组、气虚组。分别测各组的ET及NO值。结果 ①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痰热组与气阴虚组NO水平与其它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②阴虚阳亢组ET水平与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但气虚组与气阴虚组E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③ET与NO显著相关。结论 ET、NO与脑梗塞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相关 ,并具有一定特异性。可作为脑梗塞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的微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证型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结果 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28.62%),好转386例(69.93%),仅5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以及中医体质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为DN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300例DN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根据PSQI评分结果分为DN睡眠障碍组143例和DN非睡眠障碍组15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病情进展程度等情况,并对DN睡眠障碍组患者进一步分析中医体质与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的自觉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1)随着DN病情的进展,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DN睡眠障碍组的中医体质分布以气虚质、阴虚质为主,与DN非睡眠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虚质(OR=5.34)、阴虚质(OR=7.70)、气郁质(OR=6.00)和血瘀质(OR=14.00)是DN伴发睡眠障碍的高危体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DN伴睡眠障碍组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占59.3%)、多梦(占36.0%)、易醒(占33.0%)和早醒(占32.3%)。【结论】随着DN病情进展,睡眠质量呈下降趋势;睡眠质量和中医体质有一定的相关性,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和血瘀质的DN患者更易发生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中医证型与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 P,SP)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客观化寻找证据。方法纳入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STC患者各15例,另随机选取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VIP、SP水平。结果 STC患者血清VIP和S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STC虚证患者血清VIP和SP水平显著高于STC实证患者(P0.01);3种虚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患者血清VIP及SP水平比较,以及2种实证(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患者血清VI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气滞证患者血清SP水平显著低于肠道实热证(P0.05)。结论血清VIP、SP水平与STC中医证型有关,有利于鉴别STC虚证和实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加服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520例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补阳还五汤,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改善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阴虚证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及肠道菌群差异性,为慢性胃炎患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收集慢性胃炎阴虚证患者52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阴虚证患者3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CNAG)阴虚证患者17例,以及健康人31例。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阴虚证的证素分布差异,并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肠道微生物检测,寻找差异菌群,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阴虚证的证素分布与肠道菌群差异性的关系。结果 (1)证素分布情况:慢性萎缩性胃炎阴虚证的常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常见兼夹病性证素为热、气滞、痰、湿、食积、气虚、阳虚、阳亢。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阴虚证的常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常见兼夹病性证素为:热、气滞、痰、湿、食积、气虚、血虚、阳虚。两组间各病位证素分布无明显差异;兼夹病性证素在积分的比较中,痰证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物种组成情况:属水平上,与健康组相比,CAG阴虚组在卟啉单胞菌属和经黏液真杆菌属上的丰度明显增加(P<0.01);在嗜胨菌属和Eubacterium_hallii_group菌属上的丰度增加(P<0.05);CNAG阴虚组在卟啉单胞菌属和嗜胨菌属上的丰度明显增加(P<0.01),在放线菌属上的丰度增加(P<0.05),在Lachnospiraceae_UCG010、UCG003菌属和丁酸球菌属的丰度上减少(P<0.05)。相比CAG阴虚组,CNAG阴虚组在经黏液真杆菌属的丰度上明显减少(P<0.01);而CAG阴虚组在厌氧菌属、粪球菌属和丁酸球菌属的丰度上相较于CNAG阴虚组出现明显富集(P<0.05)。LEfse分析共获得17个生物标记物,CAG阴虚组4个,CNAG阴虚组11个,健康组2个。结论 CAG与CNAG阴虚组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特定菌群丰度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胃炎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