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半药童热清浴剂对120例风热证外感发热患儿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设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对照组60例。结果在治疗2天时间内,童热清浴剂对风热证小儿外感发热总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童热清浴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童热清浴剂对120例风热证外感发热患儿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设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对照组60例,结果在治疗2天时间内,童热清浴剂对风热证小儿外感发热总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3.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常分为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表寒里热证、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4种类型。其中,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是临床常见的外感表证。由于近年来人们的饮食起居多不规律,饮食肥甘较多,又贪食生冷,伤脾生痰,痰阻气机,气郁化热,故体内往往多有蕴热,一旦外感风寒,多易形成表寒里热之证。本文的重点探讨了刘景源教授用自拟清解汤辨治外感发热表寒里热证、用自拟止咳平喘八味饮治疗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等独到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4.
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又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它以六经辨证为辨证纲领。太阳病是外感病韵初期阶段,其篇幅在《伤寒论》中占据较多。传统观念认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辨证体系。一般认为,三阳病多属于热证、实证、阳证;三阴病多属于寒证、虚证、阴证。从而得出了太阳病当属阳证、热证、实证,对于太阳病性质为热证,笔者持相反观点,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从109例表热证看银翘散用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娟 《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75-276
银翘散是治疗外感热病初期表热证的最常用方剂,对该方剂的疗效研究颇多,但是对其用药规律的报道尚不多见。今将全国热病北方协作组1986年至1988年观察的109例具有完整资料的病例,进行用药规律的初步总结。 1 病例选择标准 用体温表测量为主要依据,凡是外感发热体温在37.5℃以上,辨证属于表热证,症见发热微恶寒、咳嗽、口干、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兼见头身疼痛、痰多色黄或白的病例均可列入观察范围,包括了中医的感冒、风温、风温肺热、乳蛾、烂乳蛾、乳痈、热痹、骨核等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6.
风热证感冒是感受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可由于患者平时不重视,加之在饮食,季节方面疏于保健,不免要加重病情,因此,在整个医治过程中,治疗和护理同样重要,要学会审证求因,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7.
内假热证,又叫虚热,为临床常见证,是众多疾病变化过程中尤为常见的一种病理表现或状态。目前该证尚无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但可理解为是在正邪交争的过程中,由于阴、阳、气、血的不足,在体内反应属虚,由此导致的全身性发热或患者主观感觉发热,无论其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均属于内假热证的范畴。可将常见内假热证的病因分为二大类,即整体虚损及气机郁滞来进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8.
黄迪君教授“热证用灸”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证是否可以使用灸法,一直是医家争论的问题.黄迪君教授临症在某些表现出热象的皮肤病的治疗中,常选择使用灸法,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热病可灸".因灸可扶正亦可祛邪,其祛邪表现在疏风解表,拔毒泄热,治疗疮毒发热等热证及外感发热;灸亦可温阳散寒,治疗真寒假热证和阳虚发热证,灸能补阳,治疗阴虚发热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用自拟方制成解毒退热膏治疗外感表热证100例,总有效率为99%,疗效优于对照用西药组50例(62%)。其药退热效果好、改善症状快、且未发现毒副作用,是治疗外感发热(表热证)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0.
汤丽红  张翠贤 《光明中医》2013,28(6):1260-1261
通过对68例外感发热病人(外感发热表热证25例半表半里证21例里热证18例,)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退热效果显著而不伤正气,缩短治疗周期,对促进预后恢复起到满意的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外感湿热证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水平的变化,探讨外感湿热证的部分发病机制。方法:30例均为外感发热患者,辨证属外感湿热证者。正常对照组15例,为同时期健康志愿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与健康者血清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运用蒿芩清胆汤治疗患者3天,复测上述指标,观察蒿芩清胆汤的干预作用。结果:经蒿芩清胆汤治疗后,外感湿热组血清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1),INF-γ,/IL-4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提示Th1/Th2比值失衡可能是外感湿热证发病机制之一,调整Th1/Th2失衡是蒿芩清胆汤治疗外感湿热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的热证包括多种发热性疾病在内,大体言之可分外感和内伤发热两类。本文着重综述国内近年来对外感发热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进展的概况。一、理论探讨对于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历代医家认识不一致。中医内部也有不同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伤寒”和“温病”派罢了。前者  相似文献   

13.
探索痰热证证候标准,对火热证辨证、痰证辨证进行量化,初步制定了痰热证临床辨证量表。通过临床调查248例患者,结合临床实际使用和统计学验证,并对引入变量进行症状、体征分析,证实该痰热证临床辨证量表诊断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14.
治幼儿外感高热的体会韩先知(湖南省安乡卫生职工中专学校安乡415601)关键词热证,儿科,中医药疗法治幼儿外感高热,如将温病学说的学术思想与幼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熔为一炉,突出宣、清、通、消4法,临床便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笔者的实践所得,略谈点滴体会如...  相似文献   

15.
张晓春  张英 《四川中医》2008,26(11):124-125
根据患者发热的特点,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把外感发热的患者分为表热证、半表半里证和里热证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施护方法.并配合中药沐足等外治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医瘀热证临床客观评价指标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瘀热证是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有热毒炽盛又见血瘀症候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由血瘀和火热两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而成。近年来,中医瘀热证临床客观评价指标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包括:体征改变、舌象变化、细胞因子相关性、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微循环障碍、血小板功能变化、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从不同层次(系统、器官、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等)研究瘀热证型微观变化的物质基础,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起来.可使瘀热证的诊断标准化与客观化,从而更准确精细地揭示其实质。  相似文献   

17.
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外感高热(风热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外感发热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给予热毒清口服液,对照组70例给予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发热、恶风、头痛、咽喉肿痛等主要症状积分值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热毒清口服液对外感高热风热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潘璐 《世界中医药》2011,6(1):83-83
安效先,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安老师常采用截断扭转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并附典型医案以飨同道。1辨证特点:热证为主,传遍迅速安老师认为小儿外感发热当属温病范畴。小儿容易发热责之小儿本身的生理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我院于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用解表退热口服液(本院制剂室提供)治疗外感发热证,并与功效相近的银黄口服液(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作11随机对照,共观察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治疗组有效率86.7%,治愈率60%;对照组有效率56.7%,治愈率26.7%,经统计学处理P=0.00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解表退热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证疗效可靠,退热作用明显,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外感发热患者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娟萍  邓海燕 《河北中医》2004,26(12):942-943
自从2003年春季爆发SARS以来,各地医院都建立了发热专科,以专门接诊治疗发热患者。我们在发热专科工作期间,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外感发热辨证分为表热证、半表半里证和里热证三类证型进行施护,患者退热快,痛苦少,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