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
目的探讨内镜微探头超声(MPS)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普通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患者60例,并行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进一步确诊,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采用ESD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术后3,6和24个月进行复查。结果 6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病变位于食管21例(21%),贲门部5例(5%),胃底25例(26%),胃体9例(9%),胃角3例(3%),胃窦21例(21%),十二指肠14例(14%),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MPS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88%)。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平均手术时间55~138 min,出血量均少于100 m L,完整切除率97%,未发生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随访2年未发现局部复发病例。结论 MPS检查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高频电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治疗范围也由对黏膜病变的治疗扩展至对黏膜下病变的治疗[1]。我院应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32例,现将其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胃镜发现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并行超声内镜检查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18~72岁,平均46.4岁。间质瘤10例,其中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8例;息肉15例(扁平,宽蒂或无蒂),其中食管息肉3例,胃息肉12例,早期胃癌2例,胃腺瘤2例,异位胰腺3例。1·2适应证病变边界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效果。方法:对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实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内镜下黏膜切除48例患者中51个病灶,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大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疗法简单、安全性好、微创有效,而高质量的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治疗效果有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超声胃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4 月在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隆起性病变的 4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
微型探头超声胃镜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查,通过观察病灶超声图像特征并作出初步诊断,根据初步诊断采用不同的内镜
微创治疗方案并行病理学检查,比较病理学检查与微型探头超声胃镜检查结果的差异,判断微型探头超声胃镜对食
管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并观察内镜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微型探头超声胃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
97.62 %,特异度为 50.00 %,准确度为 95.45 %,44 例接受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
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恢复均良好。结论:微型探头超声胃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基本一致,
且在微型探头超声胃镜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内镜微创治疗方案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内镜超声检查(EUS)在SM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SMT,作EUS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高频电切+钛夹封闭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钛夹封闭术及尼龙绳套扎+肿瘤部分切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包括食管肿瘤5例、胃窦肿瘤20例、胃角肿瘤3例、胃体肿瘤3例、胃底肿瘤3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4例在内,共38例SMT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过程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病理符合率97%。结论内镜下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治疗,而且还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于SM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内镜超声检查(EUS)在SM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SMT,作EUS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高频电切+钛夹封闭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钛夹封闭术及尼龙绳套扎+肿瘤部分切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包括食管肿瘤5例、胃窦肿瘤20例、胃角肿瘤3例、胃体肿瘤3例、胃底肿瘤3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4例在内,共38例SMT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过程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病理符合率97%。结论内镜下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治疗,而且还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于SM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对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治疗
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于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选取武夷山市立医院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共计纳入患者 80 例,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 40 例,分别实施 EMR(EMR 组)、ESD(ESD 组)治疗。比较不同
治疗方案实施后的效果。 结果:EMR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 ESD 组,手术及住院时间短于 ESD 组;ESD 组患者治愈性切
除率、整块切除率高于 EMR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基底病灶残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ESD 组患者血清分化簇 3+
(CD3+
)、CD4+ 水平、CD4+
/CD8+ 高于 EMR 组;ESD 组患者 1 年复发率、并发
症发生率低于 EMR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 1 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ESD 组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 1(CEACAM–1)阳性率低于 EMR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于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ESD 病灶切除效率高,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患者康复,但手术及住
院时间较 EMR 长,临床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早期癌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择选阳江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早期癌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剥离组,各50例。常规组行传统黏膜切除术,剥离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统计分析两组的临床手术情况、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复发率为16.0 %,高于剥离组的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组与常规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其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模式对胃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1 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 100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
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模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
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
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96.00 %,高于
对照组的 7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模式能有效促进胃息肉内镜
下黏膜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对较大(直径> 20 mm)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治疗价值。 方法:将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在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行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7 例、内镜下黏膜分
片切除术(EPMR)11 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35 例大肠 LST 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设置为预切开 EMR 组、
EPMR 组及 ESD 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病灶治愈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结果:ESD 组患者手术时间显
著长于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预切开 EMR 组及 ESD 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 94.1 %、
97.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愈切除率,ESD 组显著高于 EPMR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与预切开 EMR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在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ESD 组中分别
为 17.6 %、18.2 %(2/11)、5.7 %(2/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 ESD 组中低于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但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相比于 EPMR,ESD、预切开 EMR 用于大肠 LST 治疗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对病
灶组织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切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可作为> 20 mm 大肠 LST 的优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彦鹏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2):98-99
〔摘 要〕 目的:浅析上消化道黏膜肿物(SMT)的内镜表现及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2019 年 9 月 1 日至
2020 年 7 月 1 日在东莞市寮步医院就诊的 SMT 患者 274 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内镜表现,并
将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74 例患者经过内镜诊断,确诊 239 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 87.23 %,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内镜下表现,腺瘤:86 例处于十二指肠,2 例处于胃部。增生性息肉:43 例为稍低回声、
60 例为中等回声、48 例为高回声;145 例病灶处于黏膜浅层,6 例处于黏膜深层。结论:SMT 的内镜诊断结果虽然与病理
诊断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内镜能确定肿物位置、特性等,可同时指导完成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研究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联合贲门黏膜套扎治疗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8 年 6 月 至 2020 年 6 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10 例(均接受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联合贲门黏膜套扎治
疗),统计分析 10 例患者手术前、手术后 1 个月、6 个月的症状评分、吞咽困难评分、生存质量,分析 10 例患者的临床疗
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 例患者术后 1 个月、6 个月的反流症状指数评分表(RSI)评分、吞咽困难评分、胃食
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GERD–Q)评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效 9 例,无效 1 例,
有效率为 90.0 %。出血 1 例,穿孔 0 例,食管狭窄 0 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10.0 %。结论: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联
合贲门黏膜套扎治疗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比较对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患者或早癌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切除
术(EMR)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2016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70 例 GEJ 癌前病变或早癌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开展研究,甲组 35 例给予 ESD 治疗,乙组 35 例给予 EMR 治疗,比较 ESD、EMR 的手术疗效。 结果:两
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甲组患者的病变切除效果显著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甲组患者的复发率(5.71 %)明显低于乙组
(2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 GEJ 癌前病变患者或早癌患者采取 ESD 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
EMR,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率均高,且复发率低,是治疗 GEJ 癌前病变或早癌的一种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14.
徐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9):2725-2725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内镜或钡剂X线检查确诊。超声内镜(EUS)是目前公认的诊断SMT的最佳手段。2003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对38例经内镜或X线检查诊断为SMT者行EUS检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观察内镜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 2017 年 6 月
至 2021 年 12 月在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接受内镜套扎术治疗的 74 例 EGVB 患者的资料,37 例接受单纯内镜套扎术
(EVL)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其中 37 例接受 EVL 联合硬化剂(EIS)、组织胶(TAI)注射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72 h 内的疼痛程度评分,出院前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 1 个月评估两组患者
的手术疗效,术后 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相关指标:曲张静脉数、曲张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 24 h、48 h、72 h 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临床疗
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 –2.787,P < 0.05);术后 3 个月,两组患者曲张静脉数、曲张静脉直径、
门静脉血流量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单纯 EVL 的基础
上联合 EIS、TAI 注射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且手术方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患者通过体外圈套器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治疗,研究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奉节县人民医院在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将通过传统 ESD 展开医治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体外圈套器牵引辅助 ESD 进行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通过体外圈套器牵引辅助在 ESD 对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手术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分析无痛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序贯硬化剂(GIS)注射对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
血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汝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86 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3 例。对照组采用无痛 EVL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序贯
GIS 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肝功能及门静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低于对照组,白蛋白(ALB)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门静脉内径短于对照组,门静脉流速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调查
1 年后,观察组 41 例患者 Child–Pugh 评分(2.01 ± 0.34)分,对照组 39 例患者 Child–Pugh 评分(2.33 ± 0.41)分,
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EVL 序贯 GIS 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止
血成功率高,能够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
析 2016 年 7 月至 2016 年 12 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南院内镜诊断发现的 21 例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10 例接受 ESD 治疗(内镜治疗组),11 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组),观察内镜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整
块切除、完全切除等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病灶大小、术后住院天数及病理浸润深度等方面的差异,
总结 ESD 治疗早期胃印戒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内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均达到了完全切除,且无出血、
穿孔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肿瘤病灶大小、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在术后住院天数上,内镜治疗组患者短于外科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
于早期胃印戒细胞癌,ESD 具有与外科手术相似的良好效果,ESD 术后住院时间甚至更短,但是 ESD 术前需严格评
估病灶的边界以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观察自动痔疮套扎术(RPH)、外痔切除术治疗老年人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南雄市人民医
院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1 月期间治疗的 80 例老年混合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 例。
观察组接受 RPH、外痔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外痔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围
术期指标、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100.00 % 与对照组的 95.00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水
肿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老年混合痔患者接受 RPH、外痔切除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且创面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行内镜手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35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完整切除率、≥3 cm、1.5~3 cm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实施临床医治,可以提升诊治效果,完整切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