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估CBW型支具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CBW型支具矫正,男14例,女24例,年龄10~17岁,平均14·2岁,胸腰双主弯18例,单胸弯7例,单腰式胸腰弯13例,原发弯Cobb角15°~45°,平均为26·6°,15°~35°22例,>35°者16例,Ris-ser征0°16例,Ⅰ°9例,Ⅱ°7例,Ⅲ°6例。每3~6个月定期复查,测量cobb角顶椎旋转度及Risser征。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39个月,平均18个月,16%的病例出现脊柱侧凸进展,腰胸双主弯进展率低,Risser征越小初诊支具矫正越大,侧凸进展率高,原发Cobb角15°~35°者矫正率大于Cobb角>35°组,进展率低于Cobb角>35°组。结论:Risser征可作为预测青少年特发脊柱侧凸支具矫正成功率的一个指标,Cobb角越小,疗效越好,CBW型支具能有效地控制AIS畸形度的进展,应提倡早期规范治疗,尽量避免过早施行终末期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22例骨骼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Milwaukee支具或Boston支具矫正,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10~15岁,平均13.2岁.胸腰双主弯7例,单胸弯9例,单胸腰弯或腰弯6例.Risser征0度10例,Ⅰ度5例,Ⅱ度4例,Ⅲ度3例.原发弯Cobb角20°~52°,平均32.9°,20°~35°者10例,大于35°者12例.每3~6个月定期复查,摄片,测量初次就诊及末次随诊时Cobb角、顶椎旋转度及Risser征.结果 全部病例随诊3~5年,32.3%的病例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进展率最低,Risser征越小,初步支具矫正率越大,测凸进展越高.结论 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的支具治疗失败率最低,原发弯Cobb角越大,测凸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6,(3):371-373
目的:调查西安市灞桥区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对阳性患者进行有效防治,提高脊柱侧凸防治水平。方法:采用入校普查的方法对西安市灞桥区27所医疗卫生监控点学校27890名中小学生进行脊柱侧凸调查。结果:检出脊柱侧凸(Cobb角≥10°)360例,患病率1.29%。男性146例,女性214例,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组患病率0.68%,初中组1.60%,高中组1.64%。初中组与小学组患病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高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bb角10°~19°占总患病人数83.05%,Cobb角20°~39°占15.0%,40°以上占1.95%。特发性侧凸351例,先天性侧凸6例,神经肌肉性侧凸3例。胸腰段侧凸最为多见(39.4%),其次为胸段(32.2%)、腰段(21.1%),双弯较少见(7.2%)。结论:西安市灞桥区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为1.29%,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初中组变化尤为明显,应重点进行监测、防治。  相似文献   

4.
<正>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较为罕见的骨科畸形,手术治疗风险极大。现报告1例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患者,女,16岁,发现脊柱畸形7年。查体:胸椎明显向右侧凸,腰椎向左侧凸,剃刀背畸形显著,全身皮肤感觉未见异常,下肢肌力正常。右肩比左肩高约5 cm。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未见椎体畸形,胸段Cobb角为94°,腰段Cobb角为68°。脊柱CT  相似文献   

5.
<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类型比较繁杂,制定手术策略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系统的工程,其术前分型对手术指导有极其重要意义。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对Cobb角50°、骨骼发育未成熟者,Cobb角≥40°、非手术治疗无效(半年内侧凸进展超过5°)、胸椎后凸过小或过大、胸腰段后凸或腰椎后凸畸形及伴有明显外观畸形者应考虑手术治疗。然而,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每个类型的侧凸又有不同的特点,其手术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重视分型,正确制定手术方案,对保证手术疗效、避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1983年,King等回顾分析了405例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的资料,根据其侧凸的部位、顶椎、侧凸程度、柔软度和代偿弯曲等将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其分型是冠状面分型,是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16-22
目的随访监测青少年脊柱侧凸症患儿非手术治疗效果及侧凸进展程度。方法 2013年5月~2016年2月筛查全市中小学3100名,培训脊柱侧凸检查专业人员,制作脊柱侧凸调查表。制作有关脊柱侧凸科普知识材料、视频,进行脊柱侧凸健康教育、网络随访。然后通过全面体检、X线片检查、第二性征发育情况、骨骼发育情况及脊柱平衡度检查对我市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实行规模性筛查工作。筛查出的脊柱侧凸病例,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Cobb角10°~25°患儿,给予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健康生活方式指导;Cobb角26°~45°患儿,同时予佩戴支具。实验组中Cobb角10°~25°患儿,在心理护理、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网络教育、随访;Cobb角26°~45°者,同时予规范佩戴支具治疗。每天佩戴时间为23 h,另外1 h用于皮肤护理、运动疗法等。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的Cobb角,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的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3、6、12个月的Cobb角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6、12个月的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有显著差异,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网络筛查可提高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儿的检出率,并可明确脊柱侧凸病例的病理类型与可能的进展情况,并进行早期非手术干预治疗,可减轻患儿脊柱侧凸的严重程度,有效地防止残障的发生或减轻残障的程度,避免或减少手术治疗,减轻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选择适当的支具佩戴对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方法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的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9人,研究组佩戴适当的支具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电刺激疗法,9个月后进行随访,分析整理Risser征级别和Cobb角对矫正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比2组的治疗总有效和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生活质量差异进行评价。 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11.11%)和3例(33.33%)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sser征级越低,初诊矫正率、侧凸进展率越高,顶锥旋转矫正率并未表现出规律,不同Risser征级下初诊矫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侧凸进展率和顶锥旋转矫正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在功能/活动度、疼痛、精神健康和治疗满意度上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佩戴合适的支具可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侧凸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高越  范宇  包春宇 《医学争鸣》2007,28(15):1418-1420
目的:评价新医正骨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2001/2006收治保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62例,Cobb角≥10°,平均年龄14.3±3.4(10~18)岁,King分型均为I型,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用新医正骨疗法配合矫形鞋及等其他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理疗、按摩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对照组71%,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医正骨疗法纠正椎体旋转位移在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显著疗效,且损伤少,安全性好,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4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侧凸矫形术,术中采用徒手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行侧凸矫形,术后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5个月。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患者术前Cobb角平均为63.6°,术后Cobb角为20.5°,畸形矫正率为66.4%,随访中角度丢失平均为2.8°,身高平均增加约5cm。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表现,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强大的三维矫正力,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4月,连续收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10-19岁,平均14.9岁;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胸腰支具保护3个月;术前术后行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位胸弯与腰弯Cobb角,并测量C7中点垂线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平均距离(C7-CSVL),术前按Lenke法进行分型,Nash-Moe法对椎体旋转程度进行分级.结果: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平均52.4°,术后为12.3°,矫正率为76.5%,末次随访14.6°,矫正率为72.1%,平均丢失2.3°;术前腰弯Cobb角平均43.7°,术后为10.8°,矫正率为75.3%,末次随访12.1%,矫正率72.3%,平均丢失1.3°;C7-CSVL由术前平均6.3 cm矫正为1.8 cm.术后随访24-48个月,平均32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无明显畸形丢失.结论: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良好的矫正率,且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手法对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的治疗效用。方法: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患者40例。胸右腰左侧凸25例,胸左腰右侧凸15例,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14±3岁。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患者先行侧方体表电刺激治疗,应用仪器为电脑中频治疗仪;其次进行牵引治疗,T9以上侧凸显著者行枕颌牵引,T9以下侧凸显著者行骨盆牵引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同时两组患者均行针对性的姿势训练;指导患者自行完成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的矫正体操。手法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再增加对胸段及腰段凸侧肌群的手法治疗。评定对照组及手法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胸段及腰段Cobb角的变化。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组间治疗前后对比,显著性水平P<0.05。结果:治疗前手法组与对照组胸段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t=0.89 t=0.81 P>0.05;腰段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t=0.87 t=0.88 P>0.05;治疗后手法组与对照组胸段Cobb角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变化t=5.54 t=4.07 P<0.01;治疗后手法组与对照组腰段Cobb角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变化t=5.98 t=4.14 P<0.01;治疗后手法组与对照组胸腰段Cobb角比较有显著性改善t=2.89 t=3.07 P<0.01。结论:手法治疗对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的治疗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CPR)技术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和矢状面,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度评价的新方法,确立侧凸脊柱卧位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特征.方法 45例10~18岁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女孩进行了术前多层螺旋CT脊柱扫描.采用曲面重建技术分别对脊柱进行了冠状面和矢状面的重建,测量了主弯、代偿弯的Cobb角等各项数值,并与患者X线影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侧凸曲面重建后,冠状面主弯曲面重建(CPR)图像的Cobb角较主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10.17°,冠状面代偿弯CPR的Cobb角较代偿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6.97°.对于侧凸冠状面柔韧度的评价,Fulcrum像方法提供了最大的术前矫正程度.对于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的对比没有发现,10~14岁年龄组和15~18岁年龄组间仅术后Cobb角有差别.对于手术矫形率和柔韧度,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Bending像两组的柔韧度有差异.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手术矫形率、主弯柔韧度和代偿弯的柔韧度两组比较,10~14岁柔韧度较大.矢状面上,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CPR胸后凸(T5~T12)角和CPR上胸弯(T1~T5)角两组之间比较,主胸弯的胸后凸角度较小.按年龄分组中,CPR胸后凸(T5~T12)Cobb角两组之间有差异,10~14岁组的胸后凸Cobb角度较小.相关分析示CPR主弯的柔韧度、Bending像的柔韧度和手术矫形率相关.结论 AIS主弯的卧位CPR柔韧度、Bending像柔韧度和侧凸的手术矫形率呈正相关.10~14岁AIS患者矢状面胸后凸较15~18岁患者减小,主胸弯AIS患者矢状面的胸后凸和上胸弯较主腰/胸腰弯AIS患者减小.脊柱侧凸CT下曲面重建对侧凸类型的诊断和侧凸三维的分析很有帮助,可以在1次扫描后获得对侧凸三维等多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曲小雨 《当代医学》2013,(22):103-104
目的研究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骨科收治的AIS患者6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在常规牵引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正骨推拿疗法,对照组采用支具牵引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Cobb角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愈率45.5%、总有效率87.9%,明显高于对照组(21.2%,63.6%)(P<0.05)。结论正骨推拿联合牵引治疗AIS能明显降低患者Cobb角,临床效果显著,且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避免长节段融合后脊柱发生的生长停滞和曲轴现象,一种新设计的部分滑动椎弓根钉系统(PSPSS)通过短节段融合的方法用以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方法方便选取2001年1月—2015年10月应用滑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生长发育期尤其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4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PSPSS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Cobb’s角、顶椎偏移量和顶椎旋转变化。结果通过后路切开矫形内固定,术后平均Cobb’s角28.26°。术后随访Cobb’s角26.74°。术后顶椎偏移2.12 cm,随访2.22 cm,术后和随访顶椎旋转0.62°。术后随访固定节段平均椎体生长1.0 mm。结论与传统三维固定方法相比,PSPSS系统不仅有相同的矫正率、相对较少的术后并发症,而且不限制术后脊柱的继续生长,避免了曲轴现象,是较好的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应用一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2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8.8±10.0)岁(12~48岁)。分别测量牵引前、一期牵引后及矫形手术后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脊柱后凸Cobb角,比较患者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的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和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24例患者牵引时间(2.5±1.1)周(1~5周), 牵引前及牵引后身高分别为(141.7±11.2) cm(116~167 cm)和(154.1±9.5) cm(136~176 cm), 牵引后身高增加值为(12.4±4.6) cm(4~20 cm), 牵引后身高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分别为104.9°±35.0°(25°~158°)、64.8°±21.0°(19°~92°)、39.3°±17.0°(10°~70°),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牵引矫形率为37.2%±10.9%(11.9%~51.2%),冠状位总矫形率为61.9%±12.6%(26.9%~79.0%)。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106.9°±29.2°(54°~163°)、63.1°±17.1°(32°~92°)、39.0°±16.8°(10°~68°),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牵引矫形率为40.0%±10.7%(16.7%~55.5%),矢状位总矫形率为64.3%±10.7%(49.0%~87.5%)。结论:一期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临床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应用一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2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8.8±10.0)岁(12~48岁)。分别测量牵引前、一期牵引后及矫形手术后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脊柱后凸Cobb角,比较患者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的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和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24例患者牵引时间(2.5±1.1)周(1~5周), 牵引前及牵引后身高分别为(141.7±11.2) cm(116~167 cm)和(154.1±9.5) cm(136~176 cm), 牵引后身高增加值为(12.4±4.6) cm(4~20 cm), 牵引后身高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分别为104.9°±35.0°(25°~158°)、64.8°±21.0°(19°~92°)、39.3°±17.0°(10°~70°),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牵引矫形率为37.2%±10.9%(11.9%~51.2%),冠状位总矫形率为61.9%±12.6%(26.9%~79.0%)。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106.9°±29.2°(54°~163°)、63.1°±17.1°(32°~92°)、39.0°±16.8°(10°~68°),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牵引矫形率为40.0%±10.7%(16.7%~55.5%),矢状位总矫形率为64.3%±10.7%(49.0%~87.5%)。结论:一期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临床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路TSRH治疗KingⅣ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中配合的相关问题。方法 :采用后路TSRH治疗 6例KingⅣ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冠状面Cobb氏角平均 6 7.6°(5 2°~ 80°) ,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TSRH钩、钉、棒进行矫形、内固定、融合。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 15 0min ,术中出血平均 30 0ml,Cobb氏角平均矫正 5 5 .5° ,矫正率为 82 .1% ,矫形丢失率为 1.7%。结论 :采用TSRH治疗KingⅣ型侧凸效果良好 ,术中配合好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脊髓损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后路三维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C—D技术后路三维形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1~23岁,平均14.2岁。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6.6个月。了解脊柱侧凸畸形改善情况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19例病人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手术前后Cobb角分别为(49.4°±6.7)和(21.3°±4.1),P值〈0.01。结论后路三维矫形植骨内固定术适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此方法能一次性完成畸形矫形,降低并发症,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矫形策略。方法我科从2002年2月~2015年11月共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6例,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二期或三期前路漏斗胸畸形矫正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后凸角、双肩平衡、身高、漏斗胸畸形程度的改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例分三期手术治疗,1例分二期手术治疗。患者年龄介于11~15岁之间,平均13.2岁;住院时间31~52天,平均40.4天;1例患者在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出现左下肢麻木、肌力减退,经保守治疗4周后缓解;1例患者在三期漏斗胸矫形术后出现胸部切口渗液并感染,经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痊愈。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0月,平均60.5月;术后末次随访时,脊柱侧凸矫平均正率78.1%,身高平均增高4.6cm,漏斗胸平均矫正率65.5%。结论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先行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再行漏斗胸畸形矫正,能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胸廓容积,临床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侧前路矫形治疗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效果,以便为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46例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侧前路矫形治疗,观察记录术前以及术后1年内患者的Cobb角和VAS评分。结果术后1年后凸Cobb角平均为(12.4±5.2)o;术前VAS评分平均为(5.78±0.85),术后1年VAS评分平均为(0.56±0.13),所有患者后凸Cobb角、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前侧路矫形治疗效果明显,能够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后凸Cobb角,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