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癌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晚期口腔癌介入栓塞化疗后的病理学改变及效果。方法 20例患者(舌癌16例,牙龈癌2例,口底癌2例)在DSA监测下,采用Seldillger‘s技术,由股动脉插管进入同侧颈外动脉并确定相应的供血血管,注入阿霉素、顺铂及丝裂霉素C,同时用明胶海绵栓塞。结果 栓塞后1~2周手术,其中1例术后4周手术,组织学光镜及电镜观察发现肿瘤组织发生了明显改变,如细胞数量减少,核固缩、孔泡变性以及局部凝固性坏死,坏死裂解的癌巢由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机化.同时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对晚期口腔癌患者给予动脉插管介入栓塞化疗术可导致肿瘤组织的变性坏死:肿瘤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有利于术中区别组织界限,提高手术成功率;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该方法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延缓生命。  相似文献   

2.
动脉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雪松  廖冬青  董延江 《医学综述》2009,15(14):2214-2215
目的探讨鼻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方法采用介入治疗技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8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超选择性颌内动脉和(或)面动脉栓塞。结果8例患者达到立即止血目的,所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头痛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数字减影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下,对顽固性鼻出血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是安全、有效、快捷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32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眩晕、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的变化、肢体运动障碍、偏盲或皮质盲、共济失调及记忆功能损害;磁共振(MRI)显示梗死灶在丘脑、小脑、中脑、脑桥、枕叶、颞叶内侧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为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闭塞或狭窄。结论临床表现和MRI表现是诊断TOBS的主要依据,DSA能为病变提供血管定位依据,对治疗及预防TOBS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仙珠 《医学文选》2004,23(1):113-114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超选择性插管至子宫动脉,注入栓塞剂以栓塞子宫动脉,阻断肌瘤血供使肌瘤缺血、坏死、缩小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微创不开腹,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保留子宫等优点 。我科2003年4月以来采用UAE治疗子宫肌瘤(UL)共1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临床难治性鼻出血的止血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技术,对16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进行超选择性上颌动脉和/或面动脉栓塞。结果 其中15例达到立即止血目的,其中1例因合并筛前动脉出血,后经筛前动脉结扎出血控制。结论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技术下,对难治性鼻出血患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是有效、快捷的止血方法,但因导管技术的限制,对筛前、筛后动脉所致的鼻出血仍应采用传统的动脉结扎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6.
口腔癌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晚期口腔癌介入栓塞化疗后的病理学改变及效果。方法20例患者(舌癌16例,牙龈癌2例,口底癌2例)在DSA监测下,采用Seldinger's 技术,由股动脉插管进入同侧颈外动脉并确定相应的供血血管,注入阿霉素、顺铂及丝裂霉素C,同时用明胶海绵栓塞。结果栓塞后1~2周手术,其中1例术后4周手术,组织学光镜及电镜观察发现肿瘤组织发生了明显改变,如细胞数量减少,核固缩、孔泡变性以及局部凝固性坏死,坏死裂解的癌巢由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机化,同时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对晚期口腔癌患者给予动脉插管介入栓塞化疗术可导致肿瘤组织的变性坏死;肿瘤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有利于术中区别组织界限,提高手术成功率;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该方法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延缓生命。  相似文献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选择性动脉栓塞对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意义。方法:对8例经多次后鼻孔填塞失败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在DSA下行超选择血管栓塞术。结果:全部病例栓塞成功,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在保守治疗失败的情况下,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王迪  郎德海  胡明  胡松杰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42-143,146
目的探讨及评价DSA下杂交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12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患者(房颤10例,高血压病1例,无伴随疾病1例),急诊CTA证实后DSA下杂交手术,包括①sMA导管溶栓、取栓;②SMA经皮球囊扩张成形及内支架置入;③SMA导管溶栓、取栓联合开腹手术。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取出栓子,栓塞动脉再通,肠管血运可。其中①SMA导管溶栓、取栓6例;②PTA及内支架置入1例;③SMA导管溶栓、取栓联合开腹手术5例。10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术后24h死亡。结论DSA下杂交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新型、综合的治疗方法,能融合各种手术方式的优点,克服其缺点。  相似文献   

9.
脑膜瘤血管造影及术前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及术前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膜瘤58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外动脉主要参与供血者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58例脑膜瘤中,血管造影显示肿瘤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者43例。经颈外动脉分支用250~350μm颗粒栓塞剂实施栓塞,肿瘤染色完全消失31例,大部消失12例。无栓塞相关并发症。于血管造影、栓塞后l~7d手术,肿瘤全切53例,大部切除5例。栓塞后肿瘤出血明显减少,平均出血量600ml。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脑膜瘤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术前栓塞可使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供瘤动脉栓塞技术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耳鼻咽喉科疾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栓塞治疗。结果.20例在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后行手术治疗,其中18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2例由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同时供血,仅选择颈外动脉栓塞,术中出血量较多;3例栓塞后未行手术,瘤体明显缩小:1例鼻咽癌放疗后假性动脉瘤破裂致难冶性鼻出血,经栓塞治疗后鼻出血得到控制。结论:选择性供瘤动脉栓塞配合手术治疗耳鼻咽喉科常见的鼻咽纤维血管瘤、鼻窦血管瘤等血供丰富的肿瘤及血管畸形,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彻底切除。对控制难治性鼻出血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栓塞物的选择、栓塞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男性第3位,女性第4位[1],由于种种原因,一旦获得诊断,既发现绝大多数已是中晚期,从而失去手术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对34例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了数字减影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BAG)、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和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共57例次,52次成功,成功率91.2%。用顺铂和表阿霉素灌注,明胶海棉栓塞治疗,经15~60天拍片观察总有效率73.5%,显效率44%,对疗效、灌注、栓塞术及并发症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王成虎  施海彬 《河北医学》2007,13(11):1295-1298
目的:探讨介入动脉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7年8月经动脉栓塞治疗的48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的有关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经动脉栓塞成功,栓塞后即刻至3d内出血停止。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导管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相关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8-2019年经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其中观察组62例患者TACE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4例急性或慢性反复咯血患者,先作选择性支气管动脉血管减影显像(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后,行超选择性插管,用明胶海绵栓塞。结果 均1次栓塞成功,咯血立即停止13例,咯血明显减少1例,即时止血率92.8%,有效率100%,近期复发率7.14%,均无并发症。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疗效满意;复发咯血与原病变及栓塞材料有关;推荐用微导管超选和用PVA栓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及术前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脑膜瘤58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外动脉主要参与供血者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 58例脑膜瘤中,血管造影显示肿瘤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者43例。经颈外动脉分支用250~350μm颗粒栓塞剂实施栓塞,肿瘤染色完全消失31例,大部消失12例。无栓塞相关并发症。于血管造影、栓塞后1~7d手术,肿瘤全切53例,大部切除5例。栓塞后肿瘤出血明显减少,平均出血量600ml。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脑膜瘤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术前栓塞可使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经彩超、CT或 MRI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2 0例瘤体大小平均为 11.4 cm× 9.7cm,作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结果所有病灶 B超及 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14例于术后 1~ 3个月复查瘤体缩小 5 0 %以上 ;4例经 34个月随访示瘤体缩小 30 % ;2例追查 37个月示瘤体缩小 80 %以上。用无水乙醇和超液化碘油栓塞的基础上再用弹簧圈栓塞 ,可以提高和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急性大咯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大咯血的DSA表现 ,观察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 ,将导管选择性插入支气管动脉 ,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 ,行正位DSA ,确诊后用对比剂稀释消毒的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结果 :①短期有效率达 10 0 %。 15例随访平均 18个月 ,复发 2例 ,疗效显著 ;②DSA表现 :6例 ( 4 0 % )肺实质内可见对比剂渗出和支气管内对比剂涂抹 ,9例 ( 6 0 % )出现支气管动脉主干扩张、增粗、扭曲 ,支气管动脉与肺血管间形成分流 ;支气管动脉分支增多 ;病变区内充血 ,小血管扩张紊乱呈簇状、索状或团状。结论 :DSA是确诊大咯血的有效方法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对治疗急性大咯血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科的常见多发病,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其致死率、致残率很高。因此,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各具优势和不足,应结合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合理选用各项检查。  相似文献   

20.
咯血是支气管扩张(支扩)、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肺癌等常见的并发症,大咯血往往由于发病急、出血多、发展快。内科保守治疗常难以奏效,外科治疗由于创伤大、风险高而限制了其应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进步而日渐成熟,由于其安全性、微创性、止血效果确切而日益受到临床和患者的欢迎,逐渐成为大咯血救治中的首选。我院自2001年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系统投入使用后,应用该技术成功救治了6例大咯血患者,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