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丁淑亚  尚丽  张洋  吴慧丽 《安徽医学》2019,40(7):729-732
目的考察窄带成像技术(NBI)在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7年9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收治的221例高级别胃黏膜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根据术前检查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NBI组(113例)与白光内镜(WLE)组(9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ESD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内镜图像清晰程度、手术一般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复发与生存情况。结果 NBI组对黏膜微血管形态与病变轮廓的图像清晰程度高于WL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胃小凹形态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NBI组手术时间(52. 37±20. 23)分,少于WLE组的(72. 14±19. 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NBI组切除的病灶直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WL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NBI组复发率0. 88%、并发症发生率5. 31%,均低于WLE组的11. 22%、25. 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ESD治疗胃黏膜HGIN患者,WLE可实现病灶范围的精确标记与环切剥离,缩短手术时间,提升病灶切除的有效性及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姬朝霞 《甘肃医药》2022,(9):811-81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及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食管癌患者采用ESD治疗,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与EMR相当,但前者切除效果更好,且复发率更低,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内镜下肿瘤剥除术与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的102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予以内镜下肿瘤剥除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切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92%(1/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下肿瘤剥除术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食管早癌行ESD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评估。结果:110例患者均成功地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20~420)min,平均(78±32)min,切除病变直径(0.8~10.0)cm,平均(3.2±2.8)cm。整块切除率96.4%(106/110),治愈性切除率92.7%(102/110)。术后共出现出血3例,穿孔3例,肺部感染2例,食管狭窄9例。术后4例患者出现复发,行第二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年生存率100%,5年生存率95.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时性多发早期食管癌(EEC)及同时性多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临床特征以及主要病灶与次要病灶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14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同时性多发EEC及HGIN患者,将多发病灶分为主要病灶与次要病灶.比较多发EEC及HGIN患...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舒适护理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2例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置管不适症状发生率、术后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适症状发生率为24.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鼻咽喉不适持续时间、拔除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68%(38/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有利于缩短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刘光胜 《当代医学》2014,(31):42-4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江西省九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肌层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20例肌层GIST患者,12例在胃底,2例胃窦,2例胃体,4例直肠;病变直径(1.2±0.3)cm;18例得到完整剥离,完整剥离病变成功率90.0%;术后无出血现象,1例穿孔。结论 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较高安全性、有效性,能够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48.0%,整块切除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9±12.8)min,长于对照组的(3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EN)术前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常不一致,文中探讨术前内镜诊断为胃HGIEN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比较分析65例术前内镜诊断胃HGIEN患者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HGIEN,手术标本病理学诊断:5例患者为胃HGIEN,占7.7%;余60例皆为胃癌,占92.3%。60例胃癌中32例为早期胃癌,占53.3%,28例为进展期胃癌,占46.7%;Bormann′sⅠ型2例,Ⅱ型9例,Ⅱ型9例,Ⅳ型8例。组织学分型:高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23例,低分化腺癌19例,印戒细胞癌4例,黏液腺癌2例。美国肿瘤研究联合会(2002版)肿瘤结节转移(tumor node metastasis,TNM)分期:Ⅰ期37例,占61.7%;Ⅱ期5例,占8.3%;Ⅲ期11例,占18.3%;Ⅳ期7例,占11.7%。结论内镜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胃HGIEN患者,伴浸润性癌的可能性大,应根据具体情况,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与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内镜活检漏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94例内镜活检诊断为HGIN的患者,所有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HGIN组与胃癌组,比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内镜活检诊断HGIN但实际漏诊胃癌的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全层剥离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消化科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人197例,均接受ESD或EFR手术,统计治疗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穿孔率、术后出血率及术后病理情况。结果197例中154例起源于黏膜下层,行ESD治疗,均完整剥离病灶,ESD平均手术时间(病灶标记至完整剥离成功)为(24.0±3.6)min;所有ESD病人术后均无出血发生,术中均无穿孔,均经金属钛夹成功封闭创面。43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及与浆膜层紧密粘连,遂行EFR。42例一次完整剥离成功,均经胃镜下金属钛夹及尼龙绳荷包缝合成功封闭创面;1例因瘤体较大,病变粘连、剥离困难,改用外科手术。EFR平均手术时间为(52.0±9.7)min,术后均无出血发生,术中均主动穿孔。ESD或EFR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平滑肌瘤75例、异位胰腺43例,间质瘤39例、脂肪瘤26例,囊肿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神经鞘瘤3例、腺肌瘤2例,血管瘤1例、淋巴管1例。术后随访3~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均未复发。结论ESD及EFR技术可以安全完整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并提供完整可靠的病理诊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病变患者68例.ESD手术时间50~ 160 min.病变直径1.0~5.5 cm,病变部位于食管53例,胃12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2例.所有病例均无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予扩张治疗.ESD术后随访1~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平红  姚礼庆  秦新裕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2):945-94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GIST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1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6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胃体,2例位于直肠。病变最大直径0.5~2.0cm(平均1.3cm)。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其余9例病变全部完整剥离。ESD完整剥离病变成功率90.0%(9/10)。ESD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1例ESD治疗中发现1.0cm裂孔,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裂孔,未转开腹手术修补。ESD穿孔发生率10.0%(1/10)。术后随访期2~12m,除手术病例外其余9例无病变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6.
曲宗明 《中原医刊》2014,(11):43-45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齐河县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创术方法分为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和单纯黏膜下剥离术两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出血量、穿孔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而出血量、穿孔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4,P〈0.001;χ^2=4.693,P=0.030;t=1.021,P=0.077;χ^2=4.569,P=0.033;t=3.874,P=0.029;t=2.739, P=0.041)。结论将套扎术和黏膜下剥离术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确定内镜下联合治疗的可适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以指导疾病治疗。方法纳入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7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组接受综合微创手术,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对比两组肿瘤切除率、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肿瘤切除率明显更高,术中出血及穿孔出现率明显更低,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效果确切,有助于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升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EMBM)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5例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其中45例经 EMBM治疗(EMBM治疗组),40例经 ESD治疗(ESD治疗组)。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发症、手术时间及医疗费用情况。结果 EMBM治疗组1次切除率为97.8%(44/45),ESD治疗组1次切除率为95.0%(38/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患者于术后第1、3、6、12个月复查胃镜,均未见复发;EMBM治疗组(8.89%,0)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ESD治疗组(35.00%,15.00%),P<0.05;EMBM治疗组[(26.5±14.2)min]手术平均耗时明显低于 ESD治疗组[(65.2±26.1)min],P<0.05;ESD治疗组(18000元)住院总费用明显高于 EMBM治疗组(8500元),P<0.05。结论 EMBM较 ESD操作更简便,并发症少,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2例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施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以左半结肠最多,占78.13%;内镜下隆起型比例最高(62.50%),平坦型比例最低(12.50%);手术时间为40~130 min;整块切除率为100%,治愈性切除率为93.75%;迟发性出血、术后感染各1例,对症处理后痊愈,无穿孔病例;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满意,且微创、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食管癌被分为食管鳞癌和腺癌.食管鳞癌主要出现于发展中国家,发病与吸烟、饮酒、环境和基因等因素有关.食管腺癌主要发生于发达国家,其发病与胃食管反流及Barrett's食管有关 [1].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每年全世界新增加的30万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发生在中国,且多为食管鳞癌,发病原因与营养缺乏及食用淹浸蔬菜有关 [2].食管鳞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通常不表现症状,而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晚期,预后极差,手术切除的治愈率只有10%~20%,而术前或术后放疗只能协助控制局部症状,不能提高生存率 [3-5].这种状况近30年来一直没有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