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昆明地区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和HBV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的10个位点的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住院及门诊就医的2 707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常见的核苷(酸)类治疗乙肝病毒的相关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并分析不同耐药的突变模式。结果昆明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占62.4%,B型次之占37.3%,D型也有发现占3.4%,2 707例患者中,共有274例(10.1%)患者检测到发生耐药基因突变,变异率为10.12%。其中,168例患者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突变比例为6.20%。耐药突变位点主要集中于rt M204V/I和rt L180M,替比夫定5.68%和恩曲他滨(5.91%)次之,阿德福韦1.07%和恩替卡韦2.10%耐药率较低。替诺福韦尚未发现耐药株,敏感度最高为99.66%。结论昆明地区的HBV基因型分布状况有独立特征。一线核苷(酸)类治疗药是高耐药屏障的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使用基因测序法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和耐药突变位点检测,准确有效,可以更好地指导... 更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替比夫定治疗不同时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基因RT区序列突变模式及耐药率的改变,探讨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变异模式及耐药率。方法:应用重组克隆测序检测法检测47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1、2、5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基因区序列。结果:应用替比夫定治疗1年者有2例(4.26%)出现常见变异位点,P基因区突变模式均为rtM204I;治疗2年者有10例(21.28%)出现变异位点,9例突变模式为rtM204I,1例突变模式为rtL180M+rtM204I;治疗5年者有24例(51.06%)检测到替比夫定常见变异位点,16例(66.7%)变异模式为rtM204I、4例(16.7%)为rtL180M+rtM204I,另外还有rtL181V+rtM204I、rtM204V、rtM204I+rtN238H、rtL180M +rtM204I+rtD263E各1例。结论: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变异模式为rtM204I和rtL180M+rtM204I。替比夫定治疗1、2、5年的耐药率分别为4.26%、21.28%和51.06%。提示替比夫定的5年耐药率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的4年耐药率,但替比夫定的耐药率高于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门诊乙肝患者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乙型肝炎患者 HBV P区耐药突变区别.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结合DNA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HBV分型和HBV P区耐药突变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门诊乙肝患者55例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乙肝患者57例在HBV基因型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其中门诊乙肝患者主要存在拉米夫定(6例,10.9%)、阿德福韦酯(3例,5.4%)耐药突变株,没有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突变,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乙肝患者HBV P区主要存在拉米夫定位点,共24例(42.1%),阿德福韦酯4例(7.0%),其他突变3例(5.3%).结论 未经治疗的门诊乙型肝炎患者仍然需要进行耐药检测,以得到最佳治疗方案,而经过治疗后的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大量的拉米夫定耐药株,这对于患者的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徐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耐药变异位点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CHB病人216例,采用核酸扩增技术结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方法检测病人血清HBV DNA,通过测序分析检测病人血清中的HBV基因分型及耐药变异位点。结果本组216例病人中,HBV基因C型207例(95.83%),B型9例(4.17%);病毒变异的85例,无变异的131例,变异率为39.35%;变异位点有rtV173、rtL180、rtA181、rtT184、rtS202、rtM204、rtV207、rtS213、rtV214、rtQ215、rtN236、rtN238。各突变位点中,rtM204和rtL180位点的突变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1.30%和13.89%。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耐药相关的病毒基因位点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29.63%、20.37%、12.96%。结论徐州地区HBV基因型分布以C型多见,突变株占检测病毒株的39.35%;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基因位点突变检出率相对较高,与恩替卡韦耐药相关的基因位点突变检出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185例广东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广东人HBV基因型分布特征,基因耐药状况及其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基因芯片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1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基因型和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耐药突变基因型.结果 1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①血清HBV DNA含量为(4.8±2.5)×103copies/ml~(6.5±1.4)×108copies/ml.②HBV基因型包括:B型64.3%(119/185)、C型26.5%(49/185)、B和C混合型4.9%(9/185)、其他型4.3%(8/185),未检出D型.③162例未出现耐药,21例对拉米夫定耐药,2例表现为多肽性,未见阿德福韦耐药突变基因型.21例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型中,180M及其混合突变型占85.7%(18/21),C型HBV基因突变占62%(13/21),且主要为180M突变型(12/21).④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1个疗程以上,其中10例临床疗效显著的患者未出现耐药,5例临床疗效不佳的患者有4例出现拉米夫定耐药,1例未出现耐药.15例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11/15).结论广东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V C基因型容易对拉米夫定耐药,且以180M及其混合突变型为主;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型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与HBV基因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541例,随机分为4组:(1)拉米夫定组(136例)100mg口服,每日1次;(2)替比夫定组(135例)600mg口服,每日1次;(3)恩替卡韦组(135例)0.5mg口服,每日1次;(4)阿德福韦酯组(135例)1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均为48周。治疗前进行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时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DNA、HBeAg、HBeAb等肝炎病毒标记物。结果 (1)HBV基因型B型占17.38%(94/541);C型占75.78%(410/541),B/C混合型占6.84%(37/541),未检出其他基因型。(2)拉米夫定组、恩替卡韦组、替比夫定组,B型、C型、B/C基因型疗效(包括HBV DNA阴转率、有效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德福韦酯组,B型、C型、B/C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基因型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昆明地区低病毒载量乙肝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及耐药突变位点的分析研究,为低载量乙肝患者临床抗病毒治疗难易程度的判定及抗病毒精准医疗个体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1452例低病毒载量(HBV DNA《2.0x103 IU/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分型和耐药基因位点检测。  结果  昆明地区乙肝低载量人群中HBeAg阴性者占比较高(59.5%),男性患者占比(70.6%)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30~60岁为主(72.7%),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1.8%)。1 452例昆明地区低载量乙肝患者中共有37例患者检出耐药突变位点,其中拉米夫定与恩曲他滨耐药率一致(1.6%),替比夫定耐药率为1.2%,阿德福韦耐药率0.9%,恩替卡韦耐药率0.2%,替诺福韦未检出耐药突变位点。除耐药突变位点外,还检出其他突变位点112例,其中S256G、S213T、N/H238T/D、Q215H检出率最高,检出率最低的突变位点为A194T。  结论  昆明地区乙肝基因型以C型为主,提示该地区的 HBV 基因型分布状况有独立特征。昆明地区低病毒载量乙肝患者恩替卡韦的耐药率最低,未发现 TDF耐药,但存在替诺福韦酯药物敏感性下降。检出的其他突变位点是否与耐药性相关,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其检出率也存在一定的占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治疗高病毒载量(HBV DNA≥107 copies/L)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的效果、耐药率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高病毒载量CHB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服用替比夫定(600mg/d)和阿德福韦酯(10mg/d),单药治疗组服用恩替卡韦(0.5mg/d),疗程为96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后12、24、48和96周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HBV DNA、HBeAg和HBV病毒耐药位点等,观察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12、24、48和96周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HBV DNA、HBeAg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5.311~7.748,P<0.01)。治疗96周,联合治疗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501~7.040,P<0.05)。治疗96周,联合治疗组没有出现病毒学突破;单药治疗组有2例出现病毒学突破,且这2例病人均检测到恩替卡韦相关耐药基因位点。两组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高病毒载量CHB病人均有较好效果,而在治疗96周时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基因型耐药突变特征.方法 对我院180例拉米夫定(LAM)和120例恩替卡韦(ET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耐药基因分析,并将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AM耐药突变率为60.6%(109/180),常见耐药位点主要有rt 180Ml+rt 204V、rt 204I+rt 207I,变异频率分别为32.1%(35/109)和22.9%(25/109).ETV耐药突变率为58.3%(70/120),常见耐药位点主要有rt 184L+ rt 180M+ rt 204V,变异频率为80.0%(56/70).结论 LAM和ETV存在rt 204V共同耐药位点,但是不会在临床过程中同时显现HBV-DNA阳性,当LAM耐药后,可用ETV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10.
核苷(酸)类似物相关HBV P基因区耐药变异的焦磷酸测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HBV P基因区核苷(酸)类似物相关10个位点的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对NA治疗并发生病毒学突破或不充分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基因区10个位点(rtI169T、rtV173L、rtL180M、rtA181V/T、rtT184G、rtA194T、rtS202I、rtM204V/I、rtN236T、M205V)进行检测。结果  拉米夫定(LAM)耐药48例,4个耐药位点呈8种模式,以rtM204为主;阿德福韦酯(ADV)10例,2个耐药位点呈4种模式,以rtA181为主;替比夫定(LdT)4例,2个耐药位点呈2种模式,均存在rtM204I;恩替卡韦(ETV)6例,7个耐药位点呈4种模式,以rtT184多见。结论  应用NA可筛选出HBV P基因区的相关耐药变异,建议病毒突破患者检测耐药并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本地区HBV基因型分布;探讨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阿德福韦酯耐药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320例阿德福韦酯治疗>3年,治疗前乙肝病毒载量>105拷贝/ml、无相关耐药基因的自然变异并符合其他入选标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此研究。PCR法检测HBV基因分型,305例单一B型或C型的患者中,36例可疑耐药的患者用基因芯片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阿德福韦酯相关耐药突变位点。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型包括B型53.1%(170/320)、C型42.2%(135/320)、B和C混合型4.7%(15/320)、未检出其他型。②305例基因型为B型或C型的患者中36例发生病毒学突破,病毒学突破率为11.8%。③36例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患者中有35例检测出阿德福韦耐药突变基因型。B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占54%(19/35),C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占46%(16/35),B、C两种基因型耐药基因突变率无差别(P=0.854)。④C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主要为N236T及其混合突变型69%(11/16)。结论:皖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无关,但C基因型患者以N236T及其混合突变型为主;检测HBV基因型和相关耐药突变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耐药突变连锁模式。方法采用nest-PCR及测序方法对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了126例样本的测序结果。结果 126例样本的检测结果,发现发生耐药突变的74例。经过分析,其中发生耐药位点连锁突变的为49例(66.2%),连锁模式达36种。M204I位点突变13例;M204V位点单点突变或连锁突变共34例,M204V连锁M180L再联合其他位点突变的达30例,其中M180L+M204V+S202G为12例,占40%(12/30)。其中也发现可能对恩替卡韦耐药的L180M+M204V+A181G/C的突变。结论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广泛存在多个耐药位点,随着临床用药,其他新的耐药突变模式也陆续出现。提示在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前,在治疗过程中的合适时间点检测耐药相关变异位点,可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独特机制和在感染个体中持续存在,大部分患者需长期治疗,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核苷(酸)类似物抗HBV的效果良好,并被推荐使用。目前,在我国上市的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的疗效及耐药特点不尽相同。恩替卡韦强效抑制病毒、最低病毒变异率以及e抗原的较高转化率;特别对于重症肝病患  相似文献   

14.
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HBV治疗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HBV的耐药性问题.目前所有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均可出现耐药性.特别是最近报道发现未用过阿德福韦的患者对阿德福韦原发耐药,序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出现多重耐药性等更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有关HBV耐药的研究已有十余年,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现对最近有关HBV耐药变异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大理地区乙型肝炎患者对六种抗病毒核苷(酸)药物基因耐药突变情况及基因分型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HBV感染且用六种核苷(酸)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清样本共212例进行研究分析,用PCR+Sanger测序法检测HBV耐药突变情况及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2例患者中,共检出2种基因分型,其中B型68例(32%)、C型144例(68%)。36例发生耐药突变,耐药突变率17%,包括B型48例(70.6%),C型68例(30.1%);两类基因型中拉米夫定和恩曲他滨耐药基因突变病例最多,均为36人(17%),其次是恩替卡韦。耐药基因位点主要是rtM204I/v±rtL180M(77%),突变频率高于其他药物,B、C基因型的总体突变率(70.6%,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大理地区HBV基因分型主要以B和C型为主,且对拉米夫定和恩曲他滨耐药基因突变最常见,突变模式复杂,对于本地区抗HBV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疗效不佳的乙肝患者,做耐药基因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赵攀  徐东平  管群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63-64,81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方法检索2010年6月以前公开发表的有关恩替卡韦(剂量1mg/d)与阿德福韦酯(剂量10mg/d)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程≥48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采用χ2检验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以相对危险度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并绘制森林图。疗效判定指标为血清HBVDNA检测不到(阴转)。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对拉米夫定耐药株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P=0.02),相对危险度的95%置信区间为0.51~0.95。结论恩替卡韦(1mg/d)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48周疗效(血清HBVDNA阴转率)好于阿德福韦酯(10mg/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的HBV耐药基因突变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98例不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进行乙肝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HBV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特征。结果 98例中共检测到62例(63. 27%)发生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存在23种变异形式,最常见模式为M204I,M204V,N236T+M204V,L180M+M204V; 17例为多重耐药突变;主要变异位点为M204V、M204I、L180M、N236T。耐药药物的使用与产生的耐药位点基本一致,单用拉米夫定的突变率为70. 97%,较单用阿德福韦酯及恩替卡韦高。C基因型组中多基因突变比例75%较B基因型组的34. 29%高。停药组的突变率为72. 97%,明显高于非停药组33. 33%。结论 不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特别是自行停药易引起耐药,早期行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加强宣教,对乙肝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临床耐药的患者血清中,应用高保真聚合酶长距离扩增、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全基因组序列,建立HBV恩替卡韦耐药株的全长基因克隆。方法:从3例恩替卡韦临床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应用高保真聚合酶对3 200 bp的HBV DNA进行全序列扩增,通过克隆技术构建PGEM-HBV重组质粒,DNA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1株恩替卡韦基因耐药的HBV DNA全长序列克隆,序列长度为3 216 bp,序列分析发现在逆转录区有L180M、M204V、T184G位点变异。结论:构建了恩替卡韦基因耐药的HBV DNA全长序列克隆,为进一步研究HBV耐药株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耐药者P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每天100 mg,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15、18、24个月监测肝功能、HBV M、HBV DNA、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结果 (1)B基因型占56.60%(30/53),C基因型占41.51%(22/53);(2)在CHB重度及肝硬化病例中C基因型的检出率高于B基因型(P<0.05);(3)拉米夫定治疗后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易发生YMDD变异(P>0.05);(4)B基因型主要发生rtM204I位点突变(62.5%,5/8),而C基因型则主要发生rtL180M/M204V突变(77.78%,7/9).结论 (1)遵义地区的HBV基因型主要由B、C基因型构成;(2)拉米夫定治疗后C基因型更易发生YMDD变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石家庄地区经各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分布和基因耐药情况。 方法 选择CHB患者1 157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患者基因分型和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石家庄地区CHB患者的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少量为B型。石家庄地区CHB患者中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间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分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0岁患者HBV基因分型C型占比最高。未发生基因突变172例,单基因位点突变393例,2个基因位点突变361例,3个基因位点突变174例,4个基因位点突变42例,5个基因位点突变10例,6个基因位点突变3例,7个基因位点突变1例,9个基因位点突变1例;基因型分布特点随突变位点数的增多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突变的985例患者共检出1 889个突变位点,检测的14个基因位点中,M204I/V/S、L180M、A181V/T/S突变率为14个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的前3位,不同基因位点中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发生突变的985例患者对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及恩替卡韦(entecavir,ETV)4种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模式共检出11种,其中对单一药物发生耐药有3种模式,对2种药物发生耐药的有4种模式,对3种药物发生耐药有3种模式,还有一种是对4种药物均发生耐药。不同耐药模式患者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石家庄地区CHB患者感染的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且发生的基因耐药突变以多重耐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