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视网膜作为神经组织,在缺血缺氧环境中易受损伤。而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终末动脉,极易发生缺血事件,并可迅速导致视网膜的严重损伤。所以缺血性视网膜损伤在眼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其常见的原因包括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高眼压以及影响视网膜血流量的眼科手术等。有效挽救缺血视网膜组织的措施是早期恢复血液再灌注。然而临床上发现,经历了一段时间缺血的视网膜可能并未出现明显的功能改变,但在再灌注时,却出现明显功能障碍,例如引起视力下降和客观反应视网膜功能状态的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改变,这些功能障碍有时候甚至是不可逆;或者视网膜组织在缺血时已发生了功能受损,但再灌注并不使功能障碍减轻,反而加重了组织损伤。这两种情况都说明视网膜组织与心肌、脑组织等一样会发生再灌注损伤,即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aia)损伤。由于能造成永久失明等严重后果,RIR成为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眼科课题。本文拟就RIR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全身用药对家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存活率及超微结果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兔12只,体重2.5~3kg,随机分为4组,分别记为A1、A2、B1、B2,每组3只。兔右下肢股三角区脱毛,手术显露股血管,切断股神经,无损伤血管夹阻断股动、静脉血流,右大腿中部用止血带捆扎,缺血3小时后松开血管夹和止血带,再灌注3小时。A1组和A2组兔于缺血前5分钟先经耳缘静脉分别推注利多卡因(2mg/Kg)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后分别持续经耳缘静脉滴注利多卡因(5ug/Kg/min)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B1组和B2组兔于再灌注前5分钟按照上述方法给药,在缺血0、3小时,再灌注3小时时分别取胫骨前肌、小腿三头肌,MTT法检测肌肉坏死率,取胫骨前肌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的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前给予生理盐水组比较,缺血前给予利多卡因能够显著增加兔骨骼肌缺血3小时和再灌3小时时的存活率;与再灌注前给予生理盐水组比较,再灌注前给予利多卡因能够显著增加兔骨骼肌再灌注3小时时的存活率;缺血前给予利多卡因与再灌注前给予利多卡因均能显著增加兔骨骼肌再灌注3小时时的存活率,但是两种给药方式对骨骼肌存活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缺血前给予利多卡因能够显著改善兔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再灌注前给予利多卡因能够显著改善兔的再灌注损伤。虽然缺血前给予利多卡因与再灌注前给予利多卡因均能改善兔的再灌注损伤,但是这两种给药放式改善骨骼肌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大鼠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小肠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取回肠段作连续切片,分别作HE染色和TUNEL、Bcl_2、Caspase_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小肠粘膜损伤情况、粘膜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Bcl-2和Caspase-3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缺血时间延长,小肠粘膜损伤程度逐渐加重,缺血再灌注组引起的损伤较单纯缺血1h及缺血3h都更为严重.(2)TUNEL染色显示,随缺血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量增加,缺血再灌注组凋亡阳性细胞最多.(3)随缺血时间延长,caspases_3阳性细胞增多,缺血再灌注组阳性细胞最多;Bcl_2阳性细胞则呈现相反的变化.单纯缺血3h组和缺血1h再灌注2h组Bcl_2与Caspase_3蛋白的表达呈直线负相关(r1=-0.827,PP<0.05;r2=-0.998,P<0.01)。结论大鼠小肠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都可造成粘膜的损伤,共同的表现为细胞坏死和凋亡,所不同的是单纯缺血所致的损伤以坏死为主,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损伤则以凋亡为主,凋亡原因之一是由于Bcl_2蛋白表达减少使Caspase-3大量激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后肢骨骼肌微循环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即I/R组、I-postC组和预处理(IPC)组(n均=8),左后肢作为自身对照。无创动脉夹夹闭右侧股动脉4h,松夹再灌注2h建立大鼠后肢I/R模型。于再灌注结束时分别检测大鼠胫前肌血氧饱和度(StO2)、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骨骼肌湿、干重比值(W/D)和骨骼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再灌注I-postC减轻I/R对心功能的抑制,I-postC组+dp/dtmax和-dp/dtmax较I/R组分别增高18.5%和21.3%(P<0.05),I-postC组W/D较I/R组降低4.9%(P<0.05);I-postC组MDA较I/R组降低40.9%(P<0.05)。(2)再灌注I-postC组实验侧细静脉血流速度较I/R组增加8.3%(P<0.05),细动、静脉收缩减轻(细动、静脉内径较I/R组分别增加14.8%和29.1%,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P>0.05)。结论:I-postC显著减轻骨骼肌I/R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肝脏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细胞凋亡是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就近年来细胞凋亡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做一综述,为抗细胞凋亡在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细胞凋亡及器官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的文献,检索词为“apoptosis,organ transplantation,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339篇文献,最终纳入39篇文献进行下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文章从肝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细胞凋亡,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变化,抗凋亡治疗与防治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几方面进行了叙述。细胞凋亡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抑制细胞凋亡可以有效的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制作右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祖,A组:假手术组;B组: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生理盐水组;C组;I/R+雌激素干预组。测定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小腿三头肌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及组织结构变化。结果B组、C组与A组比较,血浆CPK、LDH、MDA及MPO含量明显升高,B组、C组均可见骨骼肌损伤,B组明显重于C组。结论雌激素对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通路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动物分为对照(Con)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 丙泊酚(IR P)组。观察损伤肾的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可观察到肾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肾损害,损害程度依次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肾小球;免疫组化图像分析观察到IR组与Con组相比,BAX、caspase3,细胞色素C表达增加,BCL-2表达未见明显变化;IR P组与IR组比较,前者BAX、caspase3和细胞色素C表达下降,BCL-2表达增高(P<0·05)。结论丙泊酚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机制是抑制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对BCL-2的表达无影响,与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通路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血液流变性、肌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在兔大腿上止血带制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损伤前后兔左趾长伸肌腱系膜表面微循环状况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均高于缺血前;微循环出现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白细胞附壁、白色微栓形成,且无复流现象严重。结论: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白色微栓形成及无复流现象等微循环障碍是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与骨骼肌呼吸链电子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病征。它是指肢体在血液灌注停止或不良 ,即经历缺血、缺氧后 ,循环重新建立 ,血供恢复后给肢体组织带来的损伤。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既往大量研究多集中在活性氧代谢物导致该损伤。对线粒体呼吸链在该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报道很少 ,且局限于心肌、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由于抗氰呼吸是非磷酸化的耗氧 ,呼吸链电子漏路径的耗氧对氰化物不敏感[1 ] 故本实验通过对骨骼肌线粒体抗氰呼吸的测定 ,探讨肢体缺血 再灌注损伤与线粒体呼吸链电子漏的相关性。1 材料和方法1 1 动物模型和分组 :健康Wistar…  相似文献   

10.
肠上皮细胞凋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椐细胞凋亡的特点 ,分别从正常肠上皮细胞凋亡的规律及意义 ,肠道冷、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上皮细胞凋亡的规律及其机制 ,综述了肠上皮细胞凋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影响,特别是对Bax基因表达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观察大鼠后肢止血带缺血4 h后再灌注4、24、48 h后和先经预缺血处理后再灌注4、24 h后Bax基因蛋白在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缺血4 h(A组)肌细胞出现Bax蛋白表达,24h后(B组)表达量显增加,48h后(C组)无表达.缺血预处理后再灌注4 h后(D组)肌细胞内无Bax蛋白表达,再灌注24 h后(E组)Bax蛋白表达量非常显著地低于B组.Bax基因参与了骨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其蛋白表达量与组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经缺血预处理可以下调Bax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或是抑制其合成,使肌细胞存活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郑鸣  王丰  梁书锋 《解剖学杂志》2006,29(2):238-240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细胞凋亡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豚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地塞米松干预后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地塞米松术前腹腔注射)。后2组各在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及24 h取材。用TUNEL法观察耳蜗缺血及不同时间段内再灌注的细胞凋亡情况,并与地塞米松干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螺旋神经节及螺旋器(Corti器)较模型组在每个时间点上凋亡小体减少。结论:地塞米松可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使凋亡细胞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一氧化氮(NO)是否参与此保护作用。方法采用Wistar雌性大鼠,在左后肢跟部止血,同时使用血流监测仪测股四头肌的血流量,调整止血带的松紧程度,使血流量控制在上止血带前的30%。3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缺血再灌注组(n=10)、缺血预处理组(n=10)、缺血预处理+NAME组(n=10)。应用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2+2+(NADH)染色,检测股四头肌各型肌纤维横截面积,钙-腺苷三磷酸酶(Ca-ATPase)染色,观察细胞膜CaATPase分布。透射电镜观测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出现明显肌纤维破裂溶解,许多白细胞浸润,电镜下线粒体中含有大量空泡变性、肌纤维断裂、溶解和Z线排列整齐膜脂质过氧化物的增加。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显示了轻微的损害,正常的纤维和血管变形少,股四头肌各型肌纤维横2+截面积降低,细胞膜Ca-ATPase数量增加。缺血预处理+NAME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没有明显改变。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NO参与这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是造成视神经损害和致盲的常见眼科临床疾病病理过程。大量学者通过建立不同的实验模型研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发现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兴奋性氨基酸、氧自由基、一氧化氮、基因调控、钙超载、炎症因子等因素密切相关。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临床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眼科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IRI) exists in lots of process of clinical pathology and operation. Apoptosis is an active process controlled by some gene and factors such as Fas/FasL, Caspases and Bcl -2 families. More and more studies suggest that HIRI is associated with apoptosi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mechanisms and gene modulation of apoptosis during HIRI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uppressing auoutosis in preventing HIRI.  相似文献   

16.
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临床新技术开展。缺血器官恢复灌流成为现实。然而恢复灌流器官往往不仅功能未恢复,反而使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更加重了,故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IRI的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但从近来的大量研究看,IRI与自由基、钙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及白细胞浸润等现象密切相关。 一、自由基的作用机制 自由基的产生:正常情况下,ATP代谢产物次黄嘌呤能迅速被黄嘌呤氧化酶(XOD)转变为黄嘌呤,进而  相似文献   

17.
缺血后处理减轻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机制。方法8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缺血后处理组(PC组)以及缺血后处理加5-羟葵酸(5-HD)干预组(PC+5-HD组)。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用荧光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测线粒体Ca2+浓度、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结果与IR组比较,PC组和IP组兔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及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明显减轻,线粒体跨膜电位、SOD活性明显升高、线粒体Ca2+浓度、MDA浓度均下降(P<0.05),5-HD部分降低上述作用。结论PC可能通过提高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线粒体氧自由基水平、减轻线粒体钙超载而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许险艳  郑鸣 《解剖与临床》2009,14(6):446-449
目的:探讨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并做进一步综合分析。结果: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个级联反应包括许多环节,如能量障碍、细胞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钙超载、自由基生成、炎性因子释放、线粒体损伤等。结论: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早期发现、全面干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葛根素在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骨骼肌及周围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原则分为手术+葛根素组(P组)及手术 + 生理盐水组(N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组),术前1 h开始分别行腹腔注射药物.手术采用橡皮筋套圈阻断大鼠左后肢髂总动、静脉4 h再恢复血运,建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后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微循环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I/R组、I-postC组和预处理(IPC)组(n=16),无创动脉夹夹闭股动脉4 h,松夹再灌注12 h或24 h建立大鼠后肢I/R模型。于再灌注结束时分别检测大鼠胫前肌血氧饱和度(StO2)、血流量、微循环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测定骨骼肌湿干重比值(W/D),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 I-postC 12 h组W/D较I/R 12 h组低6.7% (P<0.05),骨骼肌肌原纤维水肿、溶解、分离和线粒体空泡样变性显著减轻;再灌注24 h I-postC组左室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较I/R 24 h组高10.46%(P<0.05),与IPC组无显著差异。(2)再灌注24 h I-postC组实验侧细静脉血流速度较I/R组高11.3% (P<0.05),细动、静脉收缩减轻(细动、静脉内径较I/R组分别高39.8% 和24.1%,P<0.01),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P>0.05)。结论:I-postC显著减轻骨骼肌I/R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