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相关物质(TSGF)的检测对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意义。方法以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涎腺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的TSGF,并以63例良性肿瘤和51例非肿瘤患者作对照。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水平与非肿瘤组、良性肿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不同类别恶性肿留患者血清TSGF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良性肿瘤与非肿瘤患者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TSGF检测对于鉴别涎腺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涎腺肿瘤3461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涎腺肿瘤发病情况、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195 5~ 2 0 0 2年间收治的 3 46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恶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是 41.3 8岁和 45 .2 0岁 ,良恶性的男女之比分别是 0 .99∶1和 1.3 4∶1。腮腺、腭部的小涎腺和颌下腺分别列为涎腺肿瘤原发部位前3位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与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癌分别列为良、恶性肿瘤前三位。结论 :涎腺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 ;男性患者的构成比恶性肿瘤高于良性 ;女性患者构成比有增加趋势 ;腮腺和腭部分别是大、小涎腺肿瘤的高发部位 ;多形性腺瘤和粘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原癌基因C-erbB-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涎腺肿瘤的发生机制,为涎腺肿瘤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47例涎腺恶性肿瘤、4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0例涎腺非肿瘤组织中Bcl-2、PCNA及C-erbB-2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阳性细胞进行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非瘤组织、多形性腺瘤和涎腺恶性肿瘤中Bcl-2、PCNA及C-erbB-2的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维、汉民族涎腺组织中各指标表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平衡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erbB-2可能通过EGF/EGFR调控机制使涎腺组织良性病变发生恶性转化。不同民族基因背景特点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无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2,Skp2)和抑癌基因p27在涎腺正常与良恶性肿瘤组织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涎腺正常与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Skp2和P27表达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2种良性肿瘤即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之间及2种恶性肿瘤即腺样囊性癌与黏液表皮样癌之间,Skp2与P27表达无显著差异。正常涎腺与良性肿瘤组织的比较,仅Skp2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正常涎腺与恶性肿瘤组织的比较及涎腺良性与恶性肿瘤组织的比较,Skp2与P27的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kp2与P27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Skp2蛋白表达与靶蛋白P27蛋白降解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EphA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30例多形性腺瘤、30例黏液表皮样癌(MEC)、30例腺样囊性癌(ACC)中EphA2的表达。分析EphA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TNM分期以及复发、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比较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及几种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腺管上皮,而腺泡细胞几乎不表达。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涎腺癌(包括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2组)中的表达依次增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phA2的表达与涎腺癌瘤体大小、TNM分期、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EphA2可能影响涎腺肿瘤发生、发展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HA)的含量,探讨HA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辅助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44例,健康人24例。肿瘤患者于手术前或化疗开始前采血,其中20例患者于手术后或化疗结束后再次采血;24例健康人于常规体检时采血。用放射免疫试验测定所有标本血清中的HA浓度。结果 治疗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血清中HA 含量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P>0·05)。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Ⅲ、Ⅳ期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和健康人(P<0·05)。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血清中HA含量低于治疗前,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HA含量测定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可能有辅助诊断价值。血清中HA的含量变化可作为肿瘤分期和判断肿瘤预后的参考,但不能用于治疗效果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3例涎腺组织石蜡切片标本hTERT mRNA的表达,包括正常涎腺对照组10例,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43例,并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组织学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涎腺组织hTERT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0%(0/10),良性肿瘤hTER mRNAT的阳性表达率为3.3%(1/30),恶性肿瘤hTERT mRNA阳性的表达率为83.7%(36/43)。hTER mRNA在涎腺肿瘤良性、恶性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T mRNA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hTERT mRNA表达的检测可以作为鉴别涎腺良恶性肿瘤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21 Waf1/Cip1与Skp2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20例涎腺良性肿瘤、33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21 Waf1/Cip1和Skp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21 Waf1/Cip1在涎腺正常组织以及涎腺良、恶性肿瘤的表达率依次降低,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x2=11.113,P=0.006)。Skp2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75.76%)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35.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9.128,P=0.001)。p21 Waf1/Cip1与Skp2在涎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r=-0.390,P=0.089);它们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r=-0.467,P=0.006)。结论:p21Waf1/Cip1低表达以及Skp2高表达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kp2可能通过下调p2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而参与涎腺肿瘤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组织中P糖蛋白(P-gp)和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16例涎腺良性肿瘤、25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gp、GST-π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P-gp在正常涎腺和涎腺肿瘤组织均呈现高表达(正常涎腺80.0%、涎腺良性肿瘤100.0%、涎腺恶性肿瘤92.0%).GST-π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良性肿瘤(x2=17.208,p<0.001).25例涎腺恶性肿瘤中GST-π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x2=9.818,p<0.05).结论:P-gp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GST-π在涎腺恶性肿瘤耐药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涎腺恶性肿瘤的多药耐药逆转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采用免疫荧光试验法对59例涎腺肿瘤患者外周血抗核抗体(ANA)的检测,结果发现涎腺肿瘤患者 ANA 阳性检出率为81.36%,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良恶性肿瘤比较,涎腺恶性肿瘤 ANA 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本实验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对涎腺肿瘤发病机制及诊断的辅助性指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B7-H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和涎腺炎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检测B7-H3 mRNA和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CR结果显示,B7-H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表达.RT-PCR结果显示,与涎腺正常组织组比较,良性肿瘤组B7-H3 mRNA表达量为其4.2106倍,显著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恶性肿瘤组为其3.216倍,也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涎腺炎症组为1.812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中B7-H3的表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炎性组织中的B7-H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涎腺肿瘤组织B7-H3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涎腺炎症组织B7-H3表达与在涎腺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启动子 P3在涎腺多形性腺瘤(SPA)中的甲基化状态。方法:收集26例SPA 组织及瘤旁相对应的正常涎腺组织,10例涎腺恶性肿瘤(恶性多形性腺瘤除外)及10例正常涎腺组织,应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 PCR(nMSP)检测 IGF-II 启动子 P3的甲基化状态。对其中10个样本(SPA 及正常组织3对,恶性肿瘤及正常组织2对)采用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检测。结果:9例 SPA 中 IGF-II 启动子 P3呈低甲基化状态改变,其余为部分甲基化和甲基化。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恶性肿瘤组织未出现低甲基化改变。结论:IGF-II 启动子 P3低甲基化可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辉  唐欣轶  郭燕 《口腔医学》2016,(11):980-983
目的探讨β-防御素3(HBD-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及炎症中表达差异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涎腺良性肿瘤标本87例、恶性肿瘤标本35例、炎症标本46例和正常涎腺组织标本65例,利用SP免疫组化检测HBD-3蛋白在不同疾病类型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利用RT-PCR检测HBD-3 mRNA在不同疾病类型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BD-3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呈低表达,可见于胞质和胞核,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呈高表达,均表达于胞质,HBD-3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涎腺组织,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HBD-3 mRNA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D-3蛋白及基因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均呈高表达,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则均呈低表达,且出现了蛋白表达核转移,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潜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涎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9例涎腺部肿瘤(腮腺22例,颌下腺6例,舌下腺1例;其中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瘤12例)行CT灌注检查,取得相应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均经术后病理证实。结果:所有肿瘤的BF、BV、MTT和PS值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恶性肿瘤组BF、BV、PS值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MTT参数则在良、恶性肿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涎腺肿瘤的CT灌注成像是一种较为准确的定量分析肿瘤血流灌注状态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涎腺肿瘤中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长度及端粒活性变化在涎腺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和端粒酶活性水平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RAP法分别测定35例良性涎腺肿瘤及24例恶性涎腺肿瘤的端粒酶活性,分析其表达情况及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利用Southern杂交方法测定良,恶性涎腺肿瘤及正常涎腺的端粒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肿瘤端粒酶表达率为17.14%,而恶性肿瘤表达率为90%,5例有触压痛的良性涎腺肿瘤及3例有面神经受累症状的恶性涎腺肿瘤患者均为端粒酶强阳性,35例良性肿瘤中,有32例端粒酶长度是缩短的,有2例长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24例恶性肿瘤中,有15例短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有5例长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有4例处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范围内,15例短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的恶性涎腺肿瘤均有酶表达,而32例良性肿瘤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10.34%,结论:端粒缩短并激活端粒酶是涎腺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端粒酶可能会成为涎腺恶性肿瘤的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恶性涎腺肿瘤不良的生物学行为与端粒酶活性水平间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唾液腺肿瘤中survivin mRNA水平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唾液腺肿瘤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及其与唾液腺肿瘤发生、发展以及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制备组织芯片,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良、恶性唾液腺肿瘤组织以及周边腺组织中的survivin mRNA表达。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Survivin mRNA的表达在唾液腺良、恶性肿瘤中有显著差别(P〈0.05);在癌旁腺体与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在恶性肿瘤中,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复发瘤与原发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fP〈O.05);在不同性别、年龄以及不同大小肿瘤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唾液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有关,可作为唾液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肿瘤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唾液腺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9例正常唾液腺和唾液腺肿瘤存档石蜡标本中P16蛋白和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 P16和nm23蛋白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及细胞核,呈棕黄色。在正常唾液腺中,二者阳性表达率均为100% (4/4)。在良性和恶性唾液腺肿瘤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10/13)和40·9%(9/22),良恶性之间P16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4·6%(11/13)和45·5%(10/22),良恶性之间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腺肿瘤中P16与nm23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肿瘤发生中可能分别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其表达下降可能有利于唾液腺恶性肿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615例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615例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部位分布、发病年龄、性别及组织学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5例小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腺瘤265例,癌350例,良恶性肿瘤之比为1∶1·3。良性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81·1%),其次为肌上皮瘤(14·7%)。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最常见(32·9%),其次为粘液表皮样癌(21·4%),腺癌(11·7%)。小涎腺上皮性肿瘤以腭部最为好发,分别占良、恶性肿瘤的77·0%和60.0%。腺瘤中女性患者(51·3%)稍多于男性(48·7%);小涎腺癌患者中男性(56·3%)多于女性 (43·7%)。小涎腺腺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0·9岁,小涎腺癌平均发病年龄49·1岁,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显著高于良性肿瘤(P<0·05)。结论 小涎腺上皮性肿瘤在病理类型构成比、部位、年龄、性别分布上具有其独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A silver colloid technique used to identify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 associated protein (Ag-NORs) has been applied to 20 salivary gland tumors. The method was readily applicable to the preparations of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s and the Ag-NORs were enumerated with eas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numbers of Ag-NORs in the nuclei of malignant salivary gland tumors, such as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mucoepidermoid tumor and adenocarcinoma (with a mean of from 2.05 to 2.78 per nucleus) and those of benign salivary gland, such as pleomorphic adenoma, adenolymphoma (Wartin tumor) and clear cell adenoma (with a mean of from 1.47 to 1.72 per nucleu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Ag-NORs technique, which is rapid, simple, and inexpensive, may be useful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alignant and benign salivary gland tum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