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Th2分化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Th2极化状态的变化。方法利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细胞的比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一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h0和Th1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二期梅毒患者Th0、Th2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而Th1/Th2比值则明显降低(P<0.01);潜伏梅毒患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固定组患者Th0和Th2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而Th1/Th2比值则明显降低(P<0.05);RPR滴度与Th1/Th2各项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早期梅毒患者在由一期向二期进展的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着由Th1向Th2极化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不同临床阶段神经梅毒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1、Th2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以了解患者细胞免疫相关因子状况。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2017年9月-2021年10月期间确诊为神经梅毒的患者79例(包括无症状型6例,早期23例,晚期50例),血清固定患者65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IL-2、IFN-γ)、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及Th17细胞因子(TNF、IL-17A)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IL-2、IFN-γ、IL-4、IL-17A在神经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和对照组间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梅毒和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IL-2、IFN-γ、IL-4高于对照组且IL-17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梅毒与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IFN-γ、IL-4、IL-17A在不同临床阶段神经梅毒患者和对照组间的含量变化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Th1,Th2,Treg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分别对不同组(梅毒血清固定组、新发梅毒组、梅毒治疗后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人群外周血进行Th1、Th2、Treg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2、IL-12、IL-4、IL-10、IL-6、IL-17、IL-22、TGF-β的)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新发梅毒组、梅毒治疗后转阴组以及对照组比较,梅毒血清固定组IFN-γ、IL-2和IL-12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L-4、IL-10及TGF-β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固定组IL-17水平低于新发梅毒组和转阴组(均P<0.05);IL-22低于新发梅毒组(P<0.05);IL-6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可能同时存在Th1细胞/Th2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的失衡,从而影响患者体内整体免疫应答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4+T细胞(Th细胞)和CD8+T细胞(Tc细胞)亚群在梅毒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三色荧光抗体染色的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4+/IFN-γ+(Th1),CD4+1/IL-4+(Th2),CD4+/IFN-γ+/IL-4+(Tho),CD8+/IFN-γ+(Tc1),CD8+/IL-4+(Tc2),CD8+/IFN-γ+/IL-4+(Tc0)细胞含量。结果梅毒组Th1细胞含量、Th1/Th2,Tc1/Tc2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c0和Tc2细胞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他细胞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期梅毒患者Th1/Th2及Tc1/Tc2比值失衡,可能是机体不能完全清除梅毒螺旋体造成其潜伏体内形成长期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9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血清固定免疫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5例)、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转阴者(8例)及正常对照者(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9细胞比例。结果:血清固定组Th9细胞比例较血清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P<0.001;Z=-3.40,P=0.001);血清转阴组Th9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P=0.301)。结论:Th9细胞可能通过一系列免疫过程参与了血清固定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潜伏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 3 0例潜伏梅毒患者 (A组 )、3 0例二期梅毒患者 (B组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ELISA法分别检测A、B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1 2 (IL -1 2 )水平。结果 :A、B两组外周血CD+ 4 T细胞数、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 ,A、B两组血清IL-1 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A组外周血CD+ 4 T细胞数、CD4/CD8比值、血清IL -1 2水平低于B组 (P <0 0 1 )。A组外周血CD8+T细胞数高于B组 (P <0 0 1 )。结论 :宿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 ,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且潜伏感染者较二期梅毒患者抑制现象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以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抽取32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h1,Th2和NK细胞水平。结果血清固定组与健康组比较,CD4+T细胞、Th1细胞和NK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8+T细胞和Th2细胞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CD8+和Th1/Th2比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未治疗梅毒患者组比较,CD4+T细胞和Th1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CD8+和Th1/Th2比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发生Th1向Th2漂移,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从而可能影响梅毒螺旋体的彻底清除,造成血清固定。  相似文献   

8.
梅毒患者皮损中Th1/Th2细胞因子表达与RPR试验阴转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早期显性梅毒患者皮损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患者RPR试验阴转的关系.方法 用ABC免疫组化检测30例早期显性梅毒患者皮损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于驱梅治疗结束后的第1,3,6,9,12个月随访这些患者的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情况.结果 10例一期梅毒患者在随访期内血清RPR试验均转阴,皮损中有9例表达Th1/Th2型细胞因子,1例仅有Th1型细胞因子表达;20例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在随访期内血清RPR试验有12例转阴,皮损中16例有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4例仅有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早期梅毒皮损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与梅毒RPR试验阴转呈正相关,干扰素γ表达越高,血清RPR试验越容易转阴.结论 Th1型细胞因子的早期活化和持续存在在清除局部病原体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Th1/Th2淋巴细胞类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通过检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中CD4^ 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情况,探讨Th1/Th2细胞类型与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复发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33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FN-γ,IL-4)和表面抗原(CD4)进行分析。结果: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较健康志愿者的Th1/Th2比值显著降低(P<0.01)。年复发4次以上组较年复发小于或等于4次组Th2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RGH的年复发次数与Th1/Th2比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RGH患者Th2细胞占优势,复发频率与Th1/Th2平衡失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Th1淋巴细胞类型免疫缺陷是RGH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转归.方法 88例潜伏梅毒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早期潜伏梅毒23例,晚期潜伏梅毒22例)和对照组43例(早期潜伏梅毒22例,晚期潜伏梅毒21例).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2g/d,连用14d,休息1周后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对照组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治疗后的第3、6,9,12,18,24个月复查梅毒RPR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果 随访至治疗后的第24个月时,观察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1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69.57%,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27.27%;对照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8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36.36%,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2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9.52%.2组中的早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潜伏梅毒的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血清固定率降低,对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单纯使用苄星青霉素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临床与梅毒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在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方面的异同。方法:对40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血清学的分析。结果:潜伏梅毒患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由于性伴检测出梅毒而追踪发现的仅有15例,占27.3%,40例潜伏梅毒患者中,血清RPR滴度介于1:1~1:128之间。40例性伴中,15例确诊为潜伏梅毒,5例为显性梅毒,血清RPR滴度介于1:16~1:64之间。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的RPR转阴率无显著差异(χ2=0.0518,P>0.05),而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的IgM转阴率有显著差异(χ2=3.9759,P<0.05)。结论:必须注重对潜伏梅毒患者的筛查和性伴的追踪检查,同时对确诊患者进行血清学的评估和治疗,对减少梅毒的发病率和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h1和Th2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免疫失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22例潜伏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bet,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比例。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潜伏梅毒组T-bet mRNA表达水平及T-bet/GATA-3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GATA-3 mRNA表达水平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固定组、潜伏梅毒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h1细胞比例明显降低,Th2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h1/Th2比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et/GATA-3比值与Th1/Th2比值呈正相关(P0.05);T-bet,GATA-3 mRNA表达水平,Th1,Th2细胞比例与血清RPR滴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T-bet/GATA-3表达失衡,主要与转录因子T-bet的低表达有关,T-bet/GATA-3表达失衡可能在梅毒血清固定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轻型斑秃组和重型斑秃组患者血清IFNγ和IL-10水平。结果斑秃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型斑秃组明显高于轻型斑秃组(P均<0.01);IL-10水平在轻型斑秃组、重型斑秃组、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斑秃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而IFN-γ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斑秃过程中,可能通过促进IL-10分泌,纠正Th1/Th2平衡失调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反映Th1/Th2细胞活性的白介素12(IL-12)和白介素13(IL-13)水平的偏移,是否与循环中特异类型的类风湿因子(RF)和抗心磷脂抗体(aCL)相关.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31例SLE患者和31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IL-12、IL-13、RF和aCL,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放射免疫扩散法检测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结果血清IL-13水平与IgM-RF和IgM-aCL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6;P<0.01)和(0.328;P<0.05),但与IgA-RF,IgG-RF,IgG-aCL和总IgG,IgA和IgM水平无关联.IL-12/IL-13比率小于1组别的IgM-RF和IgM-aCL水平较其他组明显升高.结论SLE患者IgM-RF和IgM-aCL水平的升高与Th2细胞活性占优势成正相关,Th2活性优于Th1活性可能促使SLE患者自身抗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7指标与梅毒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3例梅毒患者为观察组,63名同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及血清Th17指标进行分别检测与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期与TRUST滴度梅毒患者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另采用Logistic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7指标与梅毒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NK细胞均低于对照组,其他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及血清Th17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不同分期及TRUST滴度梅毒患者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采用Logistic分析显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7指标均与梅毒有密切的关系,P均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7指标均与梅毒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梅毒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ELISA法检测19例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与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阐述对辅助T淋巴细胞1/辅助T淋巴细胞2(Th1/Th2)功能平衡状态的影响.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IVIG治疗前血清IL-6水平(178.1±20.5)ng/L,显著高于治疗后(3.5±0.6)ng/L(P<0.05),治疗前IFN-γ水平(632±328)ng/L与治疗后(732±412)ng/L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IL-6、IFN-γ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IVIG对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Th1/Th2细胞功能平衡状态有维持作用,从而使Th2优势活化状态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一期梅毒以Th1型细胞占优势,二期以Th2型细胞为优势.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y)可增强T细胞能力,促进感染梅毒螺旋体清除使皮损痊愈.随着疾病进展,Th1细胞因子降低,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增多,并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造成感染梅毒螺旋体在体内长期潜伏.Th7细胞可分泌白细胞介素7,其在梅毒免疫中起作用.其他的细胞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2)也在抗梅毒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性科学》2017,(12):57-59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及对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符合尖锐湿疣诊断标准患者110例入选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光动力治疗,观察组采取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光动力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复发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复发发生率及复发后测定病毒体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Th1/Th2水平显著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显著,且有助于维持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感染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27例经荧光定量PCR(FQ-PCR)筛选HSV-2型DNA阳性感染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L-4水平。结果:(1)HSV-2型感染者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L-2的水平为(22.35±14.78)pg/m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96.88±30.25)pg/mL(P<0.01)。(2)Th2型细胞因子IL-4的水平为(15.36±9.47)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98±2.79)pg/mL(P<0.01)。结论:HSV-2型感染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发生了显著改变,提示了HSV-2型感染者体内Th1/Th2型细胞亚群的飘移。  相似文献   

20.
Th17是能够分泌白介素17的T细胞亚群,在机体防御微生物感染和介导免疫炎症性损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莱姆病及梅毒是由不同螺旋体亚型导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研究显示,在不同病期莱姆病及梅毒患者的皮损、组织液和外周血中Th17有显著差异,Th17活化是莱姆病性关节炎的重要发病因素,同时也参与了二期梅毒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