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t(14;18)融合基因Bcl-2/Jh突变点,在AL诊治过程中的变化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采集AL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PCR方法检测Bcl-2/Jh基因3种不同重排方式的发生率.结果完全缓解期白血病患者体内mbr、mcr和mdr的发生率分别为46.6%、41.2%和13.8%.发生3种易位的机率为1.72%、2种易位的机率为5.2%.结论 Bcl-2/Jh在AL患者治疗前后的发生率和重排率虽有不同,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疗效.  相似文献   

2.
再生耐药是白血病治疗中的常见现象,与白血病完全缓解期的长短及预后有直接的关系.本文综述了白血病再生耐药现象及其与Bcl-2基因家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1985年由Stein首先报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新的独立类型[1]。许多学者认为ALCL的预后与凋亡密切相关。目前与凋亡相关的基因通常分为两大类,促凋亡基因和抗凋亡基因。其中,Caspase(cysteine-asparate prot  相似文献   

4.
抑癌基因P53,P16的缺失和突变以及Bcl-2/JH融合基因的出现是恶性淋巴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病因,P53和P16基因亦是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而Bcl-2基因是抑制淋巴瘤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为研究这三种基因结构的变化,用PCR-SSCP,以及PCR扩增产物序列测定的方法测定了人九种恶性淋巴瘤细胞系,发现SU-DLH-1,SU-DHL-4,SU-DHL-6,SU-DHL-8,SU-DHL-10,8392六种恶性淋巴瘤细胞系有P53基因的点突变,分别在5,6,7外显子;SU-DHL-9有P16基因的纯合缺失,而SU-DHL-1和Daudi细胞系有P16基因的第2外显子的突变,SU-DHL-1的测序结果为密码子30的GAC突变为AAC,密码子35的GCT突变为ACT,密码子40与41之间插人了一个C:SU-DHL-4和SU-DHL-6出现Bcl2-2/JH基因,讨论了基因结构的变化在恶性淋巴瘤细胞系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Bcl-2基因在正常脑细胞中存在,能使脑细胞在缺血、营养因子缺乏、毒素侵袭和外伤等条件下通过对细胞内膜性结构通透性的控制而调节进出膜性结构的化学成分,调节胞液中毒素结合因子的浓度,抑制其他促凋亡(pro-apoptosis)因子的表达,从而避免脑细胞凋亡,增加脑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7.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4):425-425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Michie Hisada博士及其同事在2月7日的《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J Natl Cancer Inst,2007;99:215—222.)上报告,与普通人群相比,毛细胞性白血病生存者患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增加6.6倍,非霍奇金淋巴瘤风险增加5倍,甲状腺癌风险增加3.6倍。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Real-Time PCR检测脊髓钝挫伤后不同时间点Bcl-2和Bax基因表达变化。方法 SD成年雌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挫伤6h组、脊髓挫伤12h组、脊髓挫伤1d组、脊髓挫伤3d组、脊髓挫伤5d组、脊髓挫伤7d组、脊髓挫伤14d组和脊髓挫伤28d组。大鼠于术后相应各时间点取损伤段脊髓进行RealTime PCR,对基因Bcl-2和Bax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Real-Time PCR发现假手术组Bax和Bcl-2基因mRNA水平较高,损伤后均明显下降。Bax基因mRNA在损伤后6h立即下降,12h时明显上升(P<0.01),在损伤后3d又呈现显著性下降(P<0.01),此后一直持续这个水平至28d。Bcl-2基因在损伤后6h也明显下降(P<0.01),12h时立即上升(P<0.01),1d时下降(P<0.01),至损伤后14d又显著性上升(P<0.01)。结论脊髓钝挫伤后大鼠Bax和Bcl-2基因mRNA表达水平于早期显著下降,之后明显上升随后又下降。Bax和Bcl-2基因在脊髓损伤后基因的表达变化为脊髓损伤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miR-144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CEM/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运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脊髓组织(Normal组)、ALL患儿脊髓组织(ALL组)、CEM/C1细胞(CEM/C1组)、ALL癌细胞珠MOLT-4(MOLT-4组)和CCRF-CEM(CCRF-CEM组)中miR-144、Bcl-2mRNA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将不同质粒以脂质体法转染至CEM/C1细胞,分为miR-NC组(转染miR-NC)、miR-144组(转染miR-144mimics)、inhibitor NC组(转染inhibitor NC)、miR-144inhibitor组(转染miR-144inhibitor)、si-NC组(转染si-NC)、si-Bcl-2组(转染si-Bcl-2)、miR-144+Vector组(miR-144mimics和pcDNA 3.1共转染)、miR-144+Bcl-2组(miR-144mimics和pcDNA 3.1-Bcl-2共转染),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与Normal组相比,ALL组miR-144表达显著降低,Bcl-2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CEM/C1组比较,MOLT-4组和CCRF-CEM组miR-144表达显著升高,Bcl-2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miR-NC组相比,miR-144组细胞增殖率降低,凋亡率升高,Bcl-2(WT)细胞的荧光活性降低(P0.01)。与si-NC组相比,si-Bcl-2组细胞增殖率降低,凋亡率升高(P0.01)。与miR-144+Vector组相比,miR-144+Bcl-2组细胞增殖率降低,凋亡率升高(P0.01)。结论:miR-144可抑制儿童ALL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可能与其能靶向Bcl-2有关,或可为儿童ALL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搪塞检测AML1-ETO融合转录本在t(8;2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型「M2/t(8;21」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半筑巢式逆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应用SouthernBlot技术及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PCR产物的特生。结果:在19例AM加共检出10例存在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率为52.6%,2例MDS中1例为阳性  相似文献   

11.
Bcl2 is an important protein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follicular lymphoma (FL). However, approximately 10% of FL cases do not express Bcl2.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compare gene aberrations, prosurvival gene expression,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rates in Bcl2-positive and -negative FL cases. Bcl2 translocation and Bcl6 translocation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 tendency for Bcl6 translocation to occur was found more frequently in Bcl2-negative FL than in the Bcl2-positive cases. The expression of Bcl-X, BAX, p53, Bcl6 was analyz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Bcl2 family proteins Bcl-X and BAX were expressed similarly in the two FL types. In some cases of Bcl2-negative FL there was high expression of Bcl6 or p53 but no such Bcl2-positive FL cases were detected. Furthermore, there wa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Bcl6 and p53.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cl6 translocation occurs more frequently in Bcl2-negative FL. Furthermore, other prosurvival proteins such as p53 and Bcl6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cl2-negative F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的可行性及利用产物探针检测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意义。方法:选取获得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纯化产物合成探针,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结果:在H/RS细胞和周围背景细胞核内均发现棕褐色杂交颗粒,利用产物探针互测时也能出现杂交颗粒。结论: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是可行和有效的,但产物探针的精确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探讨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eloma ,MM )患者微小残留病 (minimalresidualdisease ,MRD )中的作用。利用SYBRGreenI荧光染料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 ,以IgH为标志 ,对 2 6例MM患者反应停治疗前后的IgH基因重排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IgH (immunoglobulinheavychain )基因重排拷贝数 ,在反应停治疗完全缓解组、有效组前后分别为 (30 2 8± 6 5 5、 4 3± 2 4 )和 (74 6 7± 6 1 1、 6 1 9± 2 71 ) ,前后相比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无效组 (6 1 5 3±1 5 2 7、 6 5 75± 1 2 2 7) ,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并与患者骨髓浆细胞比例成正相关 (r=0 89,P <0 0 5 )。本实验表明 ,实时定量PCR对IgH基因重排的定量分析 ,可以监测MM患者体内MRD ,作为判断MM治疗疗效的一种检测方法 ,并对患者的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B—NHL是我国较多见的肿瘤之一。通过对B—NHL患者化疗前后IgH基因重排变化的观察,探讨IgH基因单克隆重排带对B—NHL的诊断价值及能否作为B—NHL化疗缓解后的分子指标之一。方法对20例B—NHL初治化疗前及化疗缓解后患者用两种PCR方法进行IgH基因重排物的检测,同时用10例非淋巴瘤肿瘤组化疗前及化疗缓解后患者及10例健康人以作对照。结果20例初治化疗前B—NHL患者18例检测到IgH基因单克隆重排带,化疗缓解后此18例中1例IgH基因单克隆重排带转阴,另出现2或3克隆性重排带各2例,总变化率为27.8%,余未变化。2例IgH基因单克隆重排带阴性者化疗后依然阴性。对照的非淋巴瘤肿瘤组化疗前及化疗缓解后患者及健康人IgH基因单克隆重排带均为阴性,患者治疗后也未见改变。结论IgH基因单克隆重排带,可以作为B—NHL及其微小残留灶克隆性变化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国浙江地区汉族正常人群外周血中BCL-2/IgH易位频率与该地区较低的滤泡性淋巴瘤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196名浙江地区汉族正常人外周血中BCL-2/IgH易位频率,结合DNA直接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易位染色体在主要断裂点区段的特定断裂位置和参与易位的IgH片段。结果 中国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中BCL-2/IgH易位率为9.66%,低于欧美人群;BCL-2在主要断裂点区的断裂位点主要集中于3055,3115,3165bp3个位点附近;6个IgH片段使用率以IgH6片段为最高;同一个体中可以存在不同起源的BCL-2/IgH易位克隆群。结论 中国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中低的BCL-2/IgH易位率可能是滤泡性淋巴瘤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糖尿病时生殖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 2和Bax表达变化。方法 以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生殖细胞的凋亡 ,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 2和Bax的表达变化。结果 凋亡管数及凋亡阳性率糖尿病组均较正常高 ,而且随糖尿病病程进展呈明显增加趋势 ,对照组中随加龄二者也有增加。Bcl 2蛋白以散在的颗粒状大量分布于除精原细胞的各级生精细胞中 ,且以精子细胞质为最多。随糖尿病病变加重 ,Bcl 2表达减少 ,而且 ,糖尿病组比对照组Bcl 2表达率低。Bax蛋白比Bcl 2蛋白表达量少 ,以散在的颗粒状分布于曲细精管基底部的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中。随糖尿病病程进展和年龄增加 ,表达均呈增加趋势 ,而且 ,糖尿病组比对照组Bax表达率高。结论 在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睾丸 ,伴随生殖细胞凋亡增加 ,Bcl 2表达减少 ,Bax表达增加 ,凋亡及相关基因在糖尿病生殖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D -二聚体含量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前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21例APL患者(包括7例合并DIC患者)发病时及应用ATRA治疗后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21例APL患者治疗前血浆D -二聚体水平(2.38±0.98)mg/L较正常对照组(0.25±0.09)mg/L明显升高(P<0.01) ,其中7/21例并发DIC者(2.52±0.12)mg/L明显高于14/21例不并发DIC者 ,(2.18±0.96)mg/L。结论APL患者D -二聚体检测值随维甲酸治疗逐渐降低 ,并可预测ATRA治疗过程中DIC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