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血管外科实验研究的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尽管血管外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属于年轻的学科,用血管壁全层缝合法重建血流通路也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但是血管外科无论在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在近40多年都有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血管外科的实验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研究的内容也涵盖了组织、器官、细胞、基因乃至信号传导通路等方方面面,在应用的技术手段方面也由简单的蛋白表达分析等进展到基因转染、基因敲除、基因芯片分析等先进的技术方法。现在就近年来针对血管外科动脉疾病、静脉疾病、血管重建后再狭窄、人造血管以及腔内治疗进行的实验研究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静脉移植术、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和/域血管腔内支架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动脉重建方法,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达30%~50%.近年有关内膜增生导致再狭窄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入,基因治疗防治再狭窄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令人关注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ǻ��Ѫ����ƵĽ�չ��չ��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近年来 ,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使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传统血管外科手术相比 ,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 ,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低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代腔内血管外科始于 196 4年Dotter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狭窄性病变 ,此后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91年Parodi开创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使腔内血管外科跨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广泛应用于动脉扩张病、动脉阻塞病、动静脉瘘及部分静脉疾病的治疗。1 动脉阻塞病的腔内治疗1 1 经皮经腔气囊导…  相似文献   

4.
Ӱ������Ѫ����Ƽ��������е�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血管外科虽起步较晚,但最近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腔内血管外科的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大部分的血管外科疾病都可以通过腔内途径得到治疗。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是血管外科疾病诊治特别是腔内血管外科取得长足进步的重要技术基础。现就目前常用影像技术在血管外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肢动脉疾病(LEAD)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相应肢体出现缺血症状的一类疾病。腔内介入是治疗LEAD的主要方式,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TA)及支架植入术,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药物涂层球囊(DCB)可在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及炎症反应的同时避免腔内异物存留,对于原发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均有较好疗效。本文对DCB作用原理及其治疗LEAD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1964年Dotter完成首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i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标志着腔内技术治疗血管疾病的开始。1974年Gruntzig发明球囊扩张导管使PTA技术进一步发展。1983—1989年Dotter、Palmaz、Giantrco等相继研制多种支架,使PTA技术走向成熟。1990年Parodi应用腔内修复术(endovase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取得成功,标志着血管腔内技术在扩张性血管病的微创治疗中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对于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传统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因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而受到严重挑战,促使大量新技术不断涌现,以降低术后再狭窄率。这些新技术包括各种新型球囊及支架的使用、完全闭塞性病变开通装置的使用、返回真腔装置的使用、激光成形术、斑块旋切术等,本文就这些新技术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50年间,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和治疗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发展尤其迅速。手术技术在动脉重建和吻合口再狭窄的防治上没有大的突破,而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氮 (NO)是由正常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能维持血管舒张和血循环内环境稳定。目前研究认为 ,在血管术后再狭窄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 NO在血循环的作用及其与 NO供体、转基因技术等对术后防治血管术后再狭窄 (RS)的进展作一综述 ,为探索防治再狭窄的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血管腔内成形术创伤小、费用低、短期疗效好,但是术后血管再狭窄和闭塞发生率高。据统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菜术后半年内再狭窄发生率30-40%,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术后置入血管内支架,是预防这些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本文就临床上应用的各种血管内支架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Ѫ����Ƽ�����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腔内血管外科是指应用导管、导丝等器械从远隔部位入路对动静脉疾病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技术。 1964年 ,Dotter进行了世界首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 ,被视作现代腔内血管外科的里程碑 ;此后 ,腔内血管外科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已有很多血管外科疾病可通过腔内途径得到治疗 ,如动脉扩张性疾病、动脉狭窄性疾病、静脉疾病、动静脉畸形、外伤等。腔内血管外科在我国虽刚起步 ,但发展迅速 ,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与推崇 ,但这项技术开展不久 ,在普及推广的过程中 ,全面了解其适应证、禁忌证以及相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血管外科腔内治疗手段飞速发展和进步,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及对患者一般情况要求较宽松等优势,使得很多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倾向于通过腔内手段治疗血管疾病,逐渐忽视了外科手术治疗的重要性,甚至出现忽视患者病情的个体情况而盲目选择腔内治疗的趋势。作为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式,开放手术乃是血管外科的立家之本,是血管外科临床医生的基本技能,在很多情况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再次被强调、被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大隐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传统高位结扎剥脱术具有创伤大、不美观、痛苦和恢复慢的缺点,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使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有了新的进展,包括腔内射频消融、腔内激光切除、透光静脉旋切术、导管电凝术等,本文就微创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与血管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氯(N0)是由正常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能维持血管舒张和血循环内环境稳定。目前研究认为,在血管术后再狭窄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NO在血循环的作用及其与N0供体、转基因技术等对术后防治血管术后再狭窄(RS)的进展作一综述,为探索防治再狭窄的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β射线(90Sr/90Y)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40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及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内放射治疗组及单纯球囊组各20例.病变经充分球囊扩张后,其中20例随机β射线血管腔内放射治疗,术后随访9个月.结果单纯球囊组8例研究段血管再狭窄(40%),支架内放射治疗组有2例再狭窄(1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80,P<0.05).结论β射线(90Sr/90Y)血管腔内放射治疗和预防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股腘动脉(FPA)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好发部位。腔内治疗是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式,然而术后再狭窄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DCB)可明显提高管腔通畅率。良好的血管准备是充分发挥DCB预防再狭窄作用的前提,但在严重钙化、完全闭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等复杂性FPA病变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弹性回缩及限流性夹层等原因,DCB的应用受到限制。斑块切除技术虽不能提高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但管腔即刻血流恢复良好,可为应用DCB创造条件。本文基于斑块切除系统和DCB的特点对二者联合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血管外科实验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血管外科是建立在外科基础上的新兴学科,该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既需要外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具有本专业自身的特点。近年来,血管外科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猛发展,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另一原因是,随着影像学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人工血管的出现,各种血管移植术的广泛开展,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问世和发展,许多以前未被认识的血管疾病被熟知和诊断,许多复杂的血管手术则随着技术革新而为多数医师所掌握。因此,这一新学科必将随着技术的进展和人类对血管疾病的深入认识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血管外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外科治疗范围主要包括主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及静脉疾病,近年的治疗方法已明显侧重于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既往以开放手术治疗为主的许多复杂疑难病例,如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主动脉夹层或瘤样扩张疾病,近肾或累及肾动脉等重要内脏动脉分支的腹主动脉瘤等,亦逐渐采用开窗支架、分支支架等新型血管腔内技术治疗,未来内脏动脉及主动脉弓上重要分支动脉的腔内重建将成为血管腔内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外周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治疗方法与治疗理念均处于改进阶段,各新型开通装置增加了血管腔内治疗成功率,涂药球囊和减容装置较传统支架置入术的远期效果有明显优势,同时能达到不遗留异物的目的,但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取代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间血管外科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尤其集中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夹层和动脉瘤)、复杂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狭窄、重症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静脉血栓性疾病和静脉曲张等病的治疗方面,发展出了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药物涂层技术、腔内减容技术等在内的多种新技术、新理念,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为代表的新药研发,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创伤小、费用低,短期疗效好,但是术后血管再狭窄和闭塞发生率高。据统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半年内再狭窄发生率达30~40%,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术后置人血管内支架,是预防这些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本文就临床上应用的各种血管内支架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