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患者异位入颈外静脉、右心房、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头臂静脉的导管,在放疗模拟定位机下进行机下调管。正位后应用计算机的可视功能确定导管头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记录正位后导管头端的位置及成功率。结果:56例导管异位患者中,除2例血管畸形者,正位成功率为85.2%。结论:放疗模拟定位机是一种实用、直观、简便、科学的用于PICC导管异位后正位的机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超声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超声监测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作用。方法观察我院84例超声监测下接受PICC的患者,置管时用超声扫查导管位置,出现异位现象及时调整。结果84例患者中3例出现导管异位,撤出一定长度后,在超声监测下重新置入到预定长度,X光片显示均在上腔静脉内预期位置。结论超声监测下PICC简单可行,能较好地避免导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总结43例纵膈异常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实践经验。针对纵膈异常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易出现导管置入长度测量不准确以及送管困难等问题,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构建科学的临床操作方案:置管前增加胸部增强CT评估,胸部CT结合体表测量确定导管预置入长度,置管中注意送管技巧及运用心电定位技术减少送管困难,及时发现导管异位,置管后特殊案例资料填写并加强延续性管理。43位患者成功留置PICC导管,将导管置入理想位置为34例,置入理想位置准确率为79.1%,上腔静脉下段位置7例,右心房2例,2例患者经导管外拔处理后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electrocardio—graphy,IC-ECG)定位技术辅助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经济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要采取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4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红球与白球)分组,即对照组(常规PICC导管尖端定位,20例),观察组(IC-ECG定位技术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20例),比较分析不同定位技术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费用、操作时间、血流量、定位准确性、尖端位置正常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渗血、误穿、感染)。结果:观察组定位准确性、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费用更少(P<0.05),但两组血流量、操作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可见,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IC-ECG定位技术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减少置管费用,同时还能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并减少操作时间与血流量,较常规定位技...  相似文献   

5.
9例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小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2例。结果9例患者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配合适切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小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2例。结果9例患者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配合适切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冯晓艳 《医疗装备》2014,27(11):133-134
目的:介绍一例小儿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两次异位时,操作中加入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提高了患儿导管调整的成功率。方法:将人文关怀理念贯彻于护理全过程,确保操作过程中患儿安静,家长配合。结果:导管异位后,经过两次调整,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内。结论: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应用到整个置管过程中,是提高小儿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近几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经PICC输注药液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由于上腔静脉血流速度快,能尽快稀释药液,就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组织及血管的损害.临床上PICC操作中常会遇到穿刺失败、送管困难、导管异位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导管异位.PICC置入的长度由操作者根据患者体表的测量进行估算,这种测量与实际置管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置管时还可能因操作者因素、患者因素等导致导管异位.本文拟通过分析PICC置管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置管异位的影响,找出相应对策,提高PICC置管的到位率,减少导管异位所导致的脱管、堵管、静脉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r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移动式床边机对256例PICC置管术后病人进行仰卧胸部前后位摄片。结果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246例,导管反折于外周静脉内2例,导管在左锁骨下静脉内打折1例,导管进入右颈内静脉2例,导管进入右心房4例,导管末端显示不清1例。结论床边DR检查方便快捷,可获得高质量的PICC导管图像,可辅助临床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预防颈部活动受限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拟使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分为观察组(n=106)及对照组(n=104)。观察组采用超声探头压迫法,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情况,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的例数 [3例(2.8%)]显著低于对照组[36例(34.6%)](P=0.000)。两组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观察组无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超声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颈部活动受限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概率,而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外科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90例患者中,87例导管头端均达上腔静脉,余者3例置管困难,导管头端分别在腋静脉、颈内及颈外静脉各1例;90例患者中,2例并发机械性静脉炎,1例导管脱出,采取对应措施后即恢复正常。结论针对外科PICC患者加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院》2015,(4):73-74
目的探讨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导管头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5例置入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统一的程序完成置管,并在置管过程中运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导管头端定位,置管后再次行X线拍片定位。结果心内心电图对PICC头端进入上腔静脉的灵敏度为93.03%,108例患者出现特征性P波,7例无P波变化;X线片显示108例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内,2例在锁骨下静脉内(2例静脉走向打圈,导致导管在静脉内打圈长度不足,未到达上腔静脉),2例在颈静脉内,3例在肱静脉内。结论对PICC导管头端定位采取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头静脉植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处理后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方法286例经头静脉置管的患者,经胸部X线检查发现PICC异位39例,其中26例使用末端开口PICC,13例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观察PICC异位处理后输入化疗药过程中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结果在输化疗药时,使用末端开口PICC患者静脉炎发生率(11.5%)显著低于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患者(76.9%)(P〈0.05)。结论临床PICC置管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导管类型。出现异位后正确处理,加强置管后局部观察和护理,可以提高异位导管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4.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按时间先后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或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30天,共80例病人(n=40:40),甲组应用双腔中心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乙组应用PICC导管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置管成功39例占97.5%;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40例(100%)。导管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有1例气胸并发症占2.5%。导管异位,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天然脉穿刺导管有1例占2.5%。静脉炎发生率,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无一例静脉炎发生。结论 PICC导管穿刺无风险,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是抢救危重病人有用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目的是确保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避免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1],减轻患者痛苦,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我科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11月共行570例PICC术,本研究总结了术后不同位置导管异位对静脉输液的影响,以期为PICC的维护和并发症处理提供帮助。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570例患者中有83例(14.6%)出现不同位置异位,其中5例异位至头静脉(A组),男1例,女4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PICC置管右脑转移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共计有46例患者接受颅脑放射治疗,其中符合条件且患者选择PICC置管的有42例。由PICC专职护士经患者肘部血管(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行静脉输液的方法。结果 42例患者置管全部成功,输液治疗过程中无导管堵塞及其他严重导管并发症发生,保证了患者治疗顺利完成。结论脑转移肿瘤患者使用PICC置管,同时加强置管护理,以确保PICC长期留置,从而满足了脑转移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的同步输液治疗需要,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因操作方便安全,并发症较其他的深静脉置管少,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静脉通道.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老年患者由于上肢皮肤肌肉松弛而形成"蝴蝶袖",采用盲穿方法穿刺置入PICC时成功率较低.2011年10月起,我院对老年蝴蝶袖患者采用改良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肘上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到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到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对CVC55例患者和PICC63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指标: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异位和阻塞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96.8%)高于CVC(89.1%),u=1.659,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CVC(98.2%)高于PICC(90.5%),u=1.769,P<0.05;16G导管的PICC阻塞率(3%)与16G导管的CVC阻塞率(4%)差别不大,P>0.05;18G导管的PICC阻塞率(7.7%)高于16G导管的PICC阻塞率(3%),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 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及对应处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后导管发生异位的3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导管异位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结果本组32例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出现导管异位的原因主要为主观因素(2例)、技术因素(8例)和患者自身因素(22例),其中患者自身因素达到68.75%,占据主要因素。经过分析原因采取对应处理措施后,32例导管异位均得到妥善处理。结论针对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处对应处理,正确执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解剖位置和置管方法将大大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保证临床治疗的有效静脉途径,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