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能燥湿吗     
黄连、黄柏、黄芩等都具有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清热易理解,这些药性味苦寒,《内经》讲“治热以寒”,这是正治之法。但“苦”何以燥湿呢?临床上常见一些病人把黄连解毒汤喝下去,舌苔很快会变白变厚变腻,这显然是湿气太过了。因为苦寒太过伤脾,  相似文献   

2.
采用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的配伍方法,治疗湿热(或痰热)交结、寒热互错、虚实兼夹的多种儿科疾病,取得理想疗效。其关键在于正确辨证施治,用药微苦微辛,寒热平衡;视病情不同而加减变化;注意善后调养。此配伍方法特别适合于治疗南方地区的小儿疾患。  相似文献   

3.
黄连配伍在儿科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根据黄连的泻火、解毒、燥湿、杀虫的功效,常以本品为主,配伍他药,治疗多种儿科疾患,每获显效。现介绍如下:一、配干姜治蛔厥黄连主治蛔厥,历代文献曾有论述。《本草备要》谓:“除疳,杀蛔”。又《注解伤寒论》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由于湿热内蕴,蛔虫上扰胆腑,气机不利所致的蛔厥,投黄连使苦能下蛔,并清其内蕴之湿热,配干姜既能使蛔得辛则伏,又能制黄连之过于寒凉。二药合用,苦辛通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共奏温脏、安蛔、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分析中医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9月1日关于中医药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处方,筛选后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录入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分析,采用关联规则、k-means聚类算法进行演算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91首有效方剂,涉及中药112味。单味药用药频次以黄连最高,半夏次之;药性以寒性、温性为主,平性次之;药味以苦味、辛味最多,辅以甘味;归经中以脾经、胃经为主、肺经次之。功效主要为清热类药、补虚类药、化湿类药、理气类药。常用药物组合频次排前6位的分别为“黄连、半夏”“黄连、陈皮”“半夏、厚朴”“半夏、黄芩”“黄连、黄芩”“半夏、陈皮”;通过k-means聚类得到3对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黄连、半夏、陈皮、黄芩、厚朴”“厚朴、半夏、黄连、黄芩、甘草”“黄连、半夏、生姜、厚朴、苍术”。结论:中医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清热燥湿、理气调中为治疗原则,以辛开苦降为重要指导思想,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为主要目的,以半夏泻心汤及王氏连朴饮为治疗基础方。此方能通过降低机...  相似文献   

5.
周刚 《河南中医》2014,34(1):1-2
“舍性存用”是指方剂学中的一药或多药功效运用非寒热温凉四性,而是运用药物甘辛苦酸成五味(用)所体现的功用。半夏泻心汤以泻心消痞为主要治法,由黄芩、黄连、干姜、半夏组成,干姜、半夏辛开,黄芩、黄连苦降,辛开苦降以泻心消痞。提示治疗中焦痞满之证,在调气消痞的常规治法之外,还有一种“舍性存用”的变法用药思雏。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三泻心汤”之首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效。笔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应用其治疗慢性胃炎107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小陷胸汤应用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珍 《北京中医》2006,25(9):556-558
小陷胸汤原载于《伤寒论》,是治疗小结胸病“证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的方剂。原方由瓜蒌、半夏、黄连组成。笔者依其辛开苦降之组方法则,秉仲景之“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临床用此方治疗内科杂证,收效良好。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401“必克肝”肝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必克肝”系由胡黄连根茎中分离出的一种标准提取物,主要含胡黄连苦式-1和胡黄连甙。自60年代起,印度学者对其肝保护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就“必克肝”对四氯化碳、半乳糖胺、扑热息痛、硫化乙胺、疟原虫,利福平、酒精等肝毒剂造成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郭振东 《中草药》1994,(8):400-400
色彩可辨识中药的质量,例如黄连,除了根条粗壮,质地坚实,味道大苦等特点是鉴别优质黄连的依据外,而黄连折断面呈现出来的色彩越黄,则黄连的质量越高,故也是确定黄连优劣的一个依据。以色彩辨别中药属于传统的方法,如红花池水后,水就成了金黄色;苏木投入热水中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为治痞名方,历代医家多从火热病机探讨其治痞机理,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运用“麻沸汤浸渍”是该方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此独特煎煮方法可“取其气,薄其味”,即“取大黄、黄连、黄芩清扬之气,去苦泄之味”,避免大黄、黄连、黄芩苦寒趋下,药过病所.但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待深入认识,“薄其味”或非“去其味”,“薄”乃量之变化,非“去”之质变.并通过对“薄其味”之意蕴深入探讨,提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或非热邪为患,或是火邪致痞.  相似文献   

11.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2.
“辛开苦降”理论是指在方剂中将发散的辛温类药物与沉降的苦寒类药物配伍使用,能够平调阴阳,斡旋气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病机主要与脾虚生湿及脾肾两虚密切相关,且易发为寒热错杂之症,治则应该以“和”为主,用药法度选择“辛开苦降”。左金丸作为“辛开苦降“的代表方剂,方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吴茱萸辛温,开脾温阳,两药合用,寒热并行,切中病机。左金丸通过辛开苦降理论治疗UC,为临床UC的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遣方用药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临床辨治2型糖尿病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843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门诊中药处方,利用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和核心网络方法对组方、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40-59岁就诊人数最多,有1451例,占总人数的51.04%;中药使用频率排前5的分别是:黄连(7472次,7.19%)、黄芩(4087次,3.93%)、干姜(3892次,3.75%)、知母(3109次,2.99%)和黄芪(2956次,2.84%);药物功效分类、药性、药味和归经中频率最高的分别是,清热药(22.28%)、性寒(28.21%)、味甘(31.18%)、归脾经(17.76%);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黄连为核心药物,并存在多种黄连组合。关联规则结果显示,黄连-干姜(CI:0.97)、黄连-黄芩(CI:0.95)、黄连-清半夏(CI:0.92)、黄连-天花粉(CI:0.90)均是置信度较高的配伍组合;方剂使用情况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陷胸汤、大柴胡汤使用频率位居前5,分别占10.42%、7.91%、6.71%、6.62%和4.69%。结论 2型糖尿病整体治疗手段以清热、补虚、活血为主。清热药以黄连为核心,存在多种黄连组合,形成“辛开苦降”、“苦寒甘润”、“苦酸制甜”不同配伍组方模式,扩大了黄连的临床使用范围,切中中医诊疗过程中糖尿病复杂多变的病机特点;补虚活血药以黄芪为主,黄芪系列方剂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4.
黄连是一味极苦的中药,可以说是"苦闻天下"。我国有中草药数千种之多,大概最苦的莫过于黄连,黄连几乎成了"苦"的代名词。但关于古籍记载的黄连的运用,一直有让人困惑之处:一是"久服令人不忘";二是"忌食猪肉";三是"反从热化";四是"久服长生"。通过从古籍记载和黄连的性味多方面分析,使大家对古籍的学习能去伪存真,解除黄连运用之惑。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对黄连的应用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连在《伤寒论》中入 12方次 ,在《金匮要略》中入 7方次。医圣张仲景在使用黄连的方剂中 ,用量讲究 ,配伍严谨 ,切于实用 ,现浅析如下 :1 用量讲究最大量 仲景方中应用黄连最大量为 4两 ,见于黄连阿胶汤。《伤寒论》30 3条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烦 ,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心中烦 ,即心中烦乱不宁 ,欲起不安 ,欲睡不稳 ,欲吐不得吐 ,即所谓“心烦意乱 ,不能自主 ,病人自知其苦 ,外无形象可见也”(吴坤安《伤寒指掌》)。可见仲景用大剂量黄连主治烦躁、失眠。次大量 仲景应用黄连的次大量为 3两 ,见于葛根芩连汤、白头翁…  相似文献   

16.
黄连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双荣  赵丽萍 《河北中医》2003,25(10):758-759
黄连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珍珠囊》言黄连“其用有六 :泻心脏火一也 ,去中焦湿热二也 ,诸疮必用三也 ,去风湿四也 ,治赤眼暴发五也 ,止中部见血六也”。[1 ]《本草正义》云 :“黄连大苦大寒 ,苦燥湿 ,寒胜热 ,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 ,而心、脾、肝、肾之热 ,胆、胃、大小肠之火 ,无不治之。”[2 ] 黄连功效较为突出 ,应用十分广泛 ,为使医者临证用药组方合理 ,选药准确 ,我们结合古今临床配伍及现代用药经验 ,将黄连的配伍应用归纳、阐述如下。黄连配干姜 :黄连苦寒泄热 ,坚肠止痢 ;干姜辛温散寒而补脾阳。…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临床新用三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散结除痞之功。临床多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证。笔者谨遵仲景“从中和之”的心法,辨证使用其治疗内伤杂病,收效颇佳,兹录验案三则于下。……  相似文献   

18.
坚阴法是运用苦寒药物为主,治疗下焦湿热或阴亏火盛所致之瘦弱、漏泄病证的治疗方法。沛县华怕医院戴坚主任医师对坚阴法的运用别有会心,认为《索问·服气法时论》所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乃肾主蜇藏,德性坚凝,宜封官固,故日“肾欲坚”;若下焦为湿困热扰,相火灼阴食气,或醇酒厚味,中焦积热生湿,热陷下焦,令肾失作强,疏泄、摄约失司,当用苦燥药清火祛湿,去其食阴之邪,使肾复坚强牢固之性,故日“急食苦以坚之”。黄柏、黄连从寒水之化,气味俱厚,其性迅利,为苦味坚阴之重要药品,常与滋阴药生地、熟地、山英肉,潜阳…  相似文献   

19.
憨兰 《中医研究》2007,20(6):55-56
艾滋病属于病毒性传染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目前尚不统一,但根据其传播方式、流行情况、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来看,现有文献报道大多把本病归属于“温疫”、“虚劳”的范畴。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误下成痞者,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本方辛开苦降,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的作用。方中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药超分子化学探究均为苦寒之性的大黄-黄连配伍后,药性反而趋于平和的物质基础。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扫描/透射电镜表征大黄-黄连合煎液中超分子的形态学特征。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超分子部位化学成分组成及该部位和黄连单煎液药效成分溶解释放过程,并利用感官评价、电子舌、小鼠腹泻模型和病理指标评价大黄-黄连单煎液与配伍合煎液的“苦-寒”药性差异。大黄-黄连共煎煮时蒽醌/鞣质类成分与生物碱类成分相互作用聚集形成尺度为400 nm左右的超分子,超分子的存在延缓以小檗碱为代表的有效成分溶解释放过程;与单味药(灌胃4 g·kg^(-1))苦寒之性峻猛相比,二者配伍(灌胃8 g·kg^(-1))“苦-寒”之性得到明显缓和。大黄-黄连配伍合煎中有效成分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影响中药汤剂有效组分的溶解、释放过程进而缓和“苦寒”之性,这为揭示大黄-黄连配伍科学内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