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琴  张国英  郑静 《成都医药》2008,(3):209-210
目的:了解5年中我院住院患儿死亡主要致死疾病,为儿童医疗保健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74例住院死亡儿童的病历资料按ICD-9(国际疾病分类)的规定进行死因分类,统计不同年龄段死亡儿童的病因。结果:74例死亡病例中新生儿占33.78%,婴幼儿占47.30%,7-15岁儿童占18.92%;不同年龄段儿童死因有所不同,新生儿以重症感染、围生期因素为主要死亡原因(76.00%),婴儿组以重症感染(重症肺炎、败血症)为主,占52.63%。1-15岁组前三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颅内感染、重症肺炎。结论:积极控制感染性疾病、加强围生期孕妇保健管理等,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10年本院住院患儿死亡原因。方法分析本院儿科2002年1月~2011年7月住院儿童死亡病例资料。结果住院患儿死亡率由2002年的0.94%下降至2011年的0.24%;新生儿死亡前5位疾病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出血症;29d~4岁住院患儿死亡前5位疾病为重症肺炎、败血症、颅内疾病、心脏疾病、肠道感染;5~14岁住院患儿死亡前3位疾病为肿瘤、败血症、颅内感染。结论 10年期间住院患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中感染性疾病均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近5年儿科住院儿童死因变化情况及性别、年龄、季节分布情况以及儿科死亡病例占全院死亡病例的情况。方法从电脑检索近5年全院住院死亡人数和儿科住院儿童死亡病例,根据国际疾病《ICD-10》分类原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儿科住院儿童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和主要死亡原因。结果近5年儿科住院儿童死亡病例占全院死亡病例的4.67%;男女死亡之比为1.09:1;季节对死亡率有一定影响;婴儿死亡率最高;新生儿死亡原因主要是非感染因素,前五位死因是早产儿及合并症、先天性畸形、吸入性肺炎、窒息、感染,1~5岁则以感染因素多见,≥5岁则以感染及白血病为主要因素。结论儿童疾病以预防为主,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幼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和孕育指导,提高各级医院在围产期和婴儿期诊疗技术和护理水平,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和早产儿出生率是控制新生儿死亡率重要措施,对早期疾病及时干预,控制环境危害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1097-1098
目的:了解本地区近年来儿童疾病及死亡情况,加强对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的防治以有效地降低儿童死亡率。方法:统计我院1996~2005年住院儿童死亡病案。全部采用国际疾病ICD-10分类。结果:总体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儿童死亡高于城市儿童,3岁以内儿童死亡率占70.05%,新生儿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感染性疾病占死因第一位。结论:加强农村卫生知识的宣传,改善农村儿童就医环境,加强3岁以内儿童疾病的防治,建立儿童疾病和健康监测系统,强化基层医师的培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是降低儿童死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西武宁县0-14岁儿童死亡原因,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3年0-14岁儿童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平均粗死亡率为89.49/10万,标化死亡率为81.20/10万,0-岁组死亡率最高(560.61/10万),且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前5位死因是损伤、先天异常、起源于围生期的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占90.48%。0-组死亡构成比最高,占49.37%,主要是围生期疾病(占39.80%)、先天异常(占28.72%)、损伤(占14.87%)。结论预防儿童溺水、交通事故、意外窒息等损伤和降低起源于围生期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与死亡是降低0-14岁儿童死亡率的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该院儿科近6年住院儿童死亡病例回顾分析,研究该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病死率及变化趋势,为儿童医疗保健、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该院儿科2006--2011年202例死亡病例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该院儿科住院患儿死亡共202例,男女比例为2.06:1,病死率由2006年的1.06%降至2011年的0.49%,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死亡患儿数却没有减少。人院24h内死亡患儿最多,106例(52.48%),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小于1岁的婴儿死亡比例最高,占全部死亡病例57.43%。主要病死原因按疾病系统分类前5位分别是新生儿疾病63例(31.19%)、肿瘤31例(15.35%)、损伤与中毒18例(8.91%)、先天性畸形16例(7.92%)、呼吸系统疾病16例(7.92%)。不同年龄段主要病死原因不同,0~28d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8d-1岁为先天性心脏病,1—5岁为意外伤害,5—16岁为白血病。结论根据不同年龄组患儿死因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同时做好围生期保健及婴幼儿疾病的防治。积极防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预防或避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及基层卫生工作的投入,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院2006-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特点与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2008年本院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06年为7.78‰,2007年为9.47‰,2008年为3.78‰。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年龄分布,以新生儿死亡最高,占总死亡人数的74.19%,其次是婴儿占14.51%,1~5岁儿童占11.29%。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前五位为早产低体质量儿占32.26%,出生窒息占17.74%,肺炎占16.12%,先天异常占9.68%,意外窒息占5.15%。结论本院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加强围生期保健管理,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生儿疾病及死亡原因构成,并比较不同病种的病死率.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病房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收治的新生儿1 342例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1 342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总数8 536例的15.72%,死亡71例占同期儿科死亡总数105例的67.62%.新生儿疾病病死率为5.29%.从住院新生儿疾病的构成比来看,以新生儿窒息为主,其次为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等.死亡病例中死因前三位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早产极低体重儿、肺透明膜病.出生后3 d内死亡61例占新生儿期总死亡71例的85.92%.结论:由于围生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病种及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降低围生儿的患病率与病死率,必须加强产科和儿科紧密合作,作好围生期的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复苏技术.  相似文献   

9.
我院1982~1997年儿科住院病人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解住院患儿的疾病谱及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方法 :整理了 1982~ 1997年在我院 (包括儿科以外科室 )住院患儿的病历资料 ,共计 18784份。并对其病历进行了疾病分类及变化趋势、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占所有疾病分类的首位 ,病人最多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肿瘤病人逐年增加其增长速度最快 ;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异常等疾病则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新生儿疾病的病死率最高 ,人数最多占所有死亡疾病的首位。结论 :从 1982~ 1997年儿童疾病谱和死亡原因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的少见病正成为现在和今后的常见病。本文通过总结分析16年住院儿童疾病分类及死亡原因 ,为今后更好地做好儿童疾病的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锡市新生儿死亡原因,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无锡市2000-2006年新生儿死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总死亡率为4.68‰,1107例死亡的新生儿中,早期新生儿867例,占78.3%,死亡率为3.7‰,晚期新生儿:204例,占21.7%,死亡率为1.02‰,7年来新生儿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死因:新生儿以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和先天异常为主。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窒息、早产,防止孕期感染,做好针对性筛查,预防先天异常的发生,是降低新生儿尤其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某院2006年至2010年住院患者疾病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06年至2010年5年间的住院患者36306例次,采用ICD-10进行疾病分类,分别从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年龄段构成、性别比及死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至2010年5年间,疾病分类系统前5位分别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循环、呼吸、消化、损伤和中毒,累计占80.59%;15~44岁年龄段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60岁以上年龄段,累计占70.68%;男女性别比除顺产和梗阻性分娩外为1.40∶1,其中损伤和中毒的男女性别比最大,达2.75∶1;前5位死因分别为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恶性肿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累计占住院死亡人数的84.25%;恶性肿瘤以肺癌、肠癌、胃癌、肝癌为主,占所有恶性肿瘤的64.90%。结论通过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分析,为医院抓好重点科室的建设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年来中山市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探讨相关的预防措施和策略。方法对中山市2008年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死因顺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市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前三位的分别是:早产(25.21%);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比例均为16.53%。围生期疾病中,肺部疾病和心脏病是两大主要因素。另外,1~4岁儿童中,意外死亡比例最大,达22.58%。结论积极预防早产、加强对儿童的看护、提高儿科的抢救技术和预防机制,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董素华 《安徽医药》2013,34(8):1233-1236
目的分析蚌埠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和死亡原因,探讨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3~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33‰,新生儿死亡率7.17‰,婴儿死亡率9.04‰,其中,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79.34%,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69.47%,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87.56%。2003年分别与2004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下儿童死因排在前3位为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和肺炎。结论提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专业人员对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和急救水平,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特别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毒学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断与用药提供参考。方法412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按年龄分为0~3岁组及3~6岁组,对患儿痰液进行病毒学检查。结果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导致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0~3岁组中占65.7%,3~6岁组中占48.5%,且0~3岁组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的检出率均高于3~6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儿童感染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毒中,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且病毒的检出率与患儿的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越小,病毒检出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南川区人民医院住院患儿死亡疾病谱的分布,加强对重点患儿的关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儿童病死率。方法:对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10年间在南川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124例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患儿病死率为0.49%,其中1岁组(包含新生儿)114例,占91.94%。1岁组中新生儿81例,占该1岁组病例的71.05%;生后1 d内死亡60例,占死亡新生儿总数的74.07%;合并体温不升64例,占死亡新生儿总数的79.01%;因窒息死亡57例,占70.37%。结论:基层医院儿科,应加大对1岁以内危重患儿的关注,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水平,加大生后第1天的监测力度,特别是对体温等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测,能显著降低儿童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的病因学、临床特征和心肌酶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小儿肺炎患儿130例,对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轻症组(84例)和重症组(46例),两组患儿均于入院后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分析两组患儿单项心肌酶升高人数,心肌酶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①小儿肺炎年龄以4个月~3岁为主,重症肺炎年龄1个月~1岁为主.②肺炎患儿病因学分布:细菌感染占40.6%,病毒感染占22.6%,支原体感染占10.5%,混合感染12.1%,不明病因14.2%.③两组患儿单项心肌酶升高69例(53.1%),其中重症组25例,轻症组(44例),α-HBDH升高人数最多,重症组CKMB升高人数比轻症组明显增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CKMB检测值升高明显,与轻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肺炎以小婴儿为主,年龄越小越易发展为重症肺炎,易合并心力衰竭,病因以细菌感染为多;小儿肺炎无论轻症还是重症均可有心肌酶变化,有合并心肌受损可能,重症肺炎心肌酶谱变化明显,主要以CKMB最为敏感,重症肺炎心脏受损概率比轻症高,所以小儿肺炎应常规做心肌酶谱检查,有利于早发现心肌损害,及时预防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重庆市渝中区2009~201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2013年渝中区5岁以下儿童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方案》和《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中关于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的相关规定及国际疾病分类10(ICD-10)编码,通过辖区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对儿童出生及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和质控。死因按照ICD-10进行分类,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 2009~2013年重庆市渝中区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5岁以下男童死亡率[0.38%(50/13 225)]与女童死亡率[0.31%(39/12 5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8,P>0.05);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在死因构成中的比例明显增加,早产构成比由11.76%增加至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检验χ2=11.650,P<0.05);低出生体质量构成比由23.53%上升至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检验χ2=9.950,P<0.05)。结论 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出生缺陷、早产儿的发生;增加对妇幼保健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儿童疾病诊治能力;依托家庭医生制订服务模式,强化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增强社会医疗保障能力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我院1964年1月至1976年底13年中共收治的出生28天以内的新生儿住院病例10052例,通过死因及病因探讨,提出防治意见。资料分析:10,052例新生儿占同期儿科住院病例91,519例的11.0%。其中男6,520例,女3,532例,男:女=1.8:1。死亡1,855例,住院病死率为18.5%,占同期住院婴儿(1岁以内)死亡数2,879例的64.4%。在疾病分类中,各类感染性疾病占首位,如其中肺炎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炎症标志物与病原学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302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参考患儿年龄,将年龄<3岁的130例患儿其分为婴幼儿组;将年龄≥3岁且<6岁的143例患儿纳入学龄前期组;将年龄≥6岁的29例患儿纳入学龄期组。分别比较三组患儿炎性标志物水平与病原体分布情况,并分析不同年龄段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炎症标志物与病原学关系。结果:婴幼儿组患儿病原体分布以细菌感染(60.00%)占比最高;学龄前期组患儿病原体分布以肺炎支原体感染(60.14%)占比最高;学龄期组患儿病原体分布以混合感染(82.76%)占比最高。学龄期组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及CRP水平均高于婴幼儿组与学龄前期组,粒细胞水平低于婴幼儿组与学龄前期组(P<0.05)。混合感染患儿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及CRP水平均细菌感染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粒细胞水平低于细菌感染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P<0.05)。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与学龄期患儿患病后炎症反应较为严重,病原学主要分布为细菌感染与混合感染;临床通过监...  相似文献   

20.
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疾病,重症肺炎84·5%属危重症病例。在寒冷地区发病率与死亡率更高,重症肺炎占婴幼儿危重症的45·3%,列首位,病死率高达21·97%。最近全球统计资料表明:每年5岁以下小儿死亡1000万,发展中国家占99%。70%由感染引起,其中肺炎占感染因素的首位,每年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