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1987年7—12月,利用《四川卫生科普报》对某村农民进行了健康教育前后效果调查。随机抽取18岁以上成年农民200人为对象,其中男118名,女82名,年龄包括青、中、初老等阶段。教育前,用统一印制的试卷进行一次卫生知识摸底测验。然后,给每一调查对象订一份《四川卫生科普》(共6期),指定专人按月送达读者手中,嘱其自学;无阅读能力者,则每月组织2—8次集中读报。教育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测验(无笔试能力者采取问答式)。前后测验结果均用百分制计分。结果表明:教育前,优良率(70分以上)为57.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阅读疗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为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9月,在江西省某高校某学院二年级选出有手机依赖问题并愿意参与阅读疗法干预的3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为对照组(n=18)与研究组(n=17)。对照组学生不接受任何干预。研究组学生接受阅读疗法干预。在阅读疗法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后,对照组学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学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学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8.25±2.17)分、(10.33±2.15)分、(9.32±1.47)分、(8.17±2.03)分及(46.07±4.00)分,低于对照组的(21.06±2.49)分、(13.64±2.99)分、(11.71±2.39)分、(12.15±2.40)分及(58.56±3.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阅读疗法可以作为干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519名医学院二、三年级学生力成A、B两组。A组阅读《要大张期鼓提倡使用避孕套──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一个重要对策》。B组阅读《避孕套不是保险套》。阅读前后两组均分别笔答内容完全相同的问卷。结果显示阅读前两组对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可靠性,遵守性道德对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等的认识、态度和信念没有差别。阅读后则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对为预防艾滋病应选择性道德还是避孕套的态度上,阅读前选择性道德的两组均为93.6%(P=1);阅读后A组降至71.4%,B组升为96.6%,两组差异极为显著(P<0.0001)。研究提示,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宣传提倡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病,会削弱对性道德的遵守,因而促成性乱。由于避孕套的预防效果并不可靠,提倡孕避套的结果将不能治标而只能乱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037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龋齿病患病率为30.28%,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为68.64%,相关卫生行为形成率为51.89%。龋病患病率、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和相关卫生行为形成率中、小学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探索少数民族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少数民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于1992年3月,抽样调查了洛阳市缠河回族区回族小学513名在校学生(汉族学生占61.21%,回族学生占38.79%)的卫生知识、卫生行为以及心理状态。其结果:卫生知识知晓率汉族学生为89.49%,回族学生为85.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五项不良行为习惯汉、回族学生亦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健康教育对汉、回族儿童卫生知识及卫生行为影响不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社区干预和监督监测提高公共场所从业员的行为合格率和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崇明县的浴室、足浴和美容美发各20户,每户1名从业人员合计60户、60名从业人员进行本底调查,采取一次干预,观察其干预前后卫生设施、再从60户中随机抽取240名从业人员进行本底调查,同样进行一次干预,观察其卫生知识认知程度和卫生行为合格率。结果干预前公共场所的卫生设施,有卫生专管员、卫生自查和公共用具消毒均为31.67%,通过干预后公共场所卫生设施,分别提高到98.33%、96.67%和93.33%。干预前从业人员认识程度为47.9%、卫生行为合格率为45.42%。通过干预后从业人员的认知程度提高到99.17%、卫生行为合格率提高到95.83%。结论采取社区干预措施对提高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认知程度和卫生行为合格率是必要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了解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高中学生膳食行为的影响效果,为高中生合理健康饮食教育提供支持.方法 在南京市鼓楼区选取5所高中,每所高中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再随机选取1个班级学生,每所高中为1个组别,随机分为手机APP干预组(112名)、讲座学习组(103名)、宣传教育组(118名)、课堂自学组(114名)、对照组(108名)进行1周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对膳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干预前后的变化和影响膳食行为的因素.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膳食知识得分为(9.79±2.28)分,干预组为(14.66±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干预组膳食行为得分为(3.34±1.78)分,干预后得分为(5.05±1.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宣传教育组、手机APP干预组、讲座学习组、课堂小组学习组学生的膳食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0,-29.22,-5.72,-14.39,P值均=0.00).结论 1周的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膳食知识水平和膳食行为;新媒体干预方式对高中学生膳食行为教育的干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前后教师传染病防治知识及行为水平,为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2017年10月和2018年11月分别抽取金华市区13所健康促进学校671名教师,采用问卷调查传染病防治知识和卫生诊治行为,比较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前后教师传染病防治知晓率和卫生诊治行为持有率。结果创建前后各调查671名教师,平均年龄为(39.82±3.07)岁,其中男性302人,女性369人,男女比例0.82∶1。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前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1.90%,创建后为9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建前教师卫生诊治行为持有率为59.58%,创建后为7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治行为项目中,除饭前便后洗手这项外,创建后怀疑得肺结核去哪看病、发热症状处理、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捂住口鼻项目正确行为持有率均高于创建前(P0.05)。结论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后,教师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诊治行为持有率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1987年9月—1988年6月,在市区后西溪小学部分班级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并对其效果作追踪调查结果如下: 一、卫生知识水平。开课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作了卫生知识测验,无明显差异。开课后,试验组由较差生(60分以下)占45.30下降为1.71%,对照组由56.45%下降为26.61%,下降幅度明显不同。二、卫生习惯。开课前,二组卫生习惯较差生所占比率无显著差异。开课后,试验组由31.18%下降到7.06。对照组由35.35%下降到12.63%。而试验组的良好率(80分以上)由8.21%上升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青山区举办的首届中小学生暑期《我的防病经验谈》作文比赛的1884人中随机选择了35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取假期作业的形式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是可行的,将比赛引进到活动中能更多地吸引学生参与.开展此项活动后的科普文章阅读率有显著的提高。此外是否阅读卫生科普文章与作文卫生意识强弱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此外,被调查者中,有52.19%的学生表示今后要经常读些卫生科普文章,有62.68%的学生表示今后要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上述结果说明,青山区防疫站组织利用作文《我的防病经验谈》对中小学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2012年第5期,《卫生经济研究》杂志迎来创刊300期。作为一名忠实读者和作者,我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相似文献   

12.
于1989年11月在户县光明乡西韩、北郭、青羊寨三个自然村,对18—45周岁年龄段的302名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一、卫生行为 (一)卫生行为总平均分数本次调查的302名农民,总平均分数为57.87分,标准差为12.88。60分至100分者占55%,59分以下者占45%。 (二)卫生行为与经济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评估成都市“5·12”地震灾区抗震救灾中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和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回顾调查的方式,于地震发生1年后,调查600名灾区群众相关卫生知识知晓、健康行为形成及获得卫生知识的渠道等方面的情况,并与地震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灾区群众相关卫生知识平均知识知晓率为89.80%,比地震前高出20.92%;平均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2.96%,比地震前高出19.71%;获得卫生知识的途径和顺位构成与震前有较大差异。结论成都市地震灾区健康教育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病防治知识、职业卫生态度和职业卫生行为,探讨健康教育对知信行的干预效果。方法对抽取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6.9%~92.2%提高至干预后的75.9%-96.6%。干预前职业卫生正面态度比例均高于90%,干预后达到100%。干预前职业卫生行为实施率较低,干预后都有显著改善。结论健康教育能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知信行,通过丰富健康教育的形式,建立正确的职业卫生监管模式,能提高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杨励  周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2025-2027
目的:了解电化教育对高中学生青春期生殖卫生知识和态度的影响。方法:以682名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于进行青春期生殖健康电化教育前后,对学生进行有关青春期生殖卫生的知识和态度方面的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后学生青春期生殖卫生的基本知识平均得分由教育前的6.22分提高到9.41分(满分15分),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教育后对青春期生殖卫生相关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均明显高于教育前。文字教育、电化教育、医务人员是学生最希望获得青春期生殖卫生知识的途径。结论:在高中学生中开展有关青春期生殖健康的电化教育不仅可行而且有效,对增加学生青春期生殖卫生的基本知识、树立与青春期生殖卫生有关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评价“健康食育”对甘肃华池地区山村幼儿手卫生认知、行为、手卫生和患病情况的干预效果,为山村幼儿园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华池县山村幼儿园抽取500名干预组幼儿、从通渭县抽取500名对照组幼儿,基线调查后,干预组开展“健康食育”干预方案,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进行手部卫生健康行为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从2组幼儿中各随机抽取300名进行手部细菌采样,另对500名幼儿进行粪便采集,检测蛲虫、蛔虫感染情况.结果 干预后,华池县幼儿家长对洗手好处、洗手方式及教幼儿洗手的行为认知有大幅度提升,其中专用毛巾使用比例由68.8%提高到84.3%,七步洗手法由51.6%提高到74.7%.干预后干预组幼儿主动洗手比例、洗手频次、家长对幼儿洗手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华池县干预前幼儿手卫生合格率为82.0%,干预后提高至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13,P<0.01);幼儿蛔虫检出率、蛲虫检出率和患腹泻人数比例干预后分别下降2.6百分点,0.8百分点和4.2百分点.结论 “健康食育”干预可以促进家长手卫生行为认知、改善幼儿手卫生状况、减少疾病发生.托幼机构应不断加强幼儿手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鲍美英 《中国卫生产业》2013,(32):166+168-166,168
目的 探讨规范护士护理活动和行为对防范护患纠纷发生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自2012年开展“规范护理活动,共建和谐医院”活动以来,参与活动的165名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来我院住院的300名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在卫生法规知晓程度、护理操作流程规范程度、护理文书书写、语言规范与沟通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优秀率从82.4%提升到94.1%,合格率提升到了100%.患儿家属对护士形象、护士行为、服务态度、操作技术、语言沟通评价较活动前均有显著提升(P<0.05),患者满意度达91.7%.结论 规范护士护理活动和行为,对防范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乙肝防治知识强化教育方法对医学生的干预效果,探索适合医学生的乙肝防治知识强化教育方法。方法招募上海某高校医学院2007~2010级的医学生共175人,分为阅读组、视频组和阅读+视频组,进行乙肝防治知识强化教育。通过干预前后知识问卷自填,以乙肝防治知识得分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干预前平均得分为(38.21±6.07)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41.22±5.11)分,干预后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t=6.844,P0.001);阅读组、视频组、视频+阅读组干预后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分别为(41.43±5.21)分vs(37.66±7.06)分、(41.13±4.59)分vs(39.26±4.27)分、(40.47±6.63)分vs(36.76±6.56)分;3种干预方式问卷总得分增加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医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乙肝强化教育,均可以有效地提高医学生乙肝防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实验组受试对象卫生知识水平由干预前的57.83分提高到81.28分,卫生观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8项卫生行为形成率显著提高,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对照组低15.76%,所观察的8种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发病率除恶性肿瘤发病率与对照组相近外,其余7种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分析大学开设安全用药常识课程前后学生用药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引导学生合理正确使用药物.方法 以280名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非药学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安全用药常识》课程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其中干预前调查学生278名,干预后270名.结果 干预后对安全用药的认知正确率为77.2%,较干预前提高了22.1百分点;用药行为正确率为63.1%,较干预前提高了11.0百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6.783和54.725,P值均<0.01);干预前后期望了解更多用药知识的学生分别为99.3%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大学生用药知识及行为得分较干预前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425,6.819,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用药知识需求态度,通过课程干预可提高学生的安全用药认知水平,为进一步加强相关用药常识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