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视盘先天异常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显示眼底的断层扫描图像,特别有助于黄斑疾病的诊断。我们用OCT对部分视盘先天异常合并黄斑病变者进行了检查,希望对其黄斑病变发病机制和病变性质的理解有所帮助。 例1 男,4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年多就诊。检查:视力右眼1.5,左眼0.05,不能矫正。右眼外眼及眼底检查正常。左眼眼前节正常,视盘颞侧缘内有深灰色小凹,黄斑部有浅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约3 PD。诊断:左眼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右眼黄斑部正常。左眼黄斑区视网膜脱离与劈裂并存。靠近视盘有一小脱离,与劈裂腔无交通。黄斑中心有一大的脱离区与劈裂腔相通。劈裂腔与视盘小凹相通,而脱离腔并不直接与小凹相通。黄斑的正常凹陷已消失,代之以向前突起(图1)。在视盘小凹外缘行氪黄绿色激光光凝,110~140 mW,0.15 s,100 μm 光斑,57个光凝点成2排交错分布,光斑呈灰白色反应。光凝后2个月复查眼底及OCT,病变区无明显变化。后行左眼玻璃体切割加球内注气术,术后黄斑部平复,仍在观察中。 例2 女,16岁。因右眼视物不清2年就诊。检查:视力右眼0.05,矫正0.2,左眼0.05,矫正1.0。右眼眼前节正常,视盘较左眼大而深,表面有机化物,盘缘有一不完整的色素环,环外有灰白色环状嵴,嵴外有一色素上皮萎缩环包绕。约有20支较细血管自盘缘分出,黄斑区及上方有浅的视网膜脱离。左外眼及眼底均正常。诊断:右眼牵牛花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OCT检查:右眼黄斑区可见一较大劈裂腔,腔间液体呈弱光反射,从黄斑延续至视盘颞侧缘内。黄斑中心有一脱离区与劈裂腔相交通。在视盘上缘外扫描,仅见视网膜劈裂腔与盘缘相连,劈裂腔间丝状物相连清晰可见,未见视网膜脱离。视盘其他方向扫描则未见异常(图2)。先后在视盘颞侧及上缘外行2 次氪黄绿激光光凝治疗,180~200 mW, 0.2 s,53~ 67个点, 200 μm光斑,光斑呈淡灰白色光凝反应。3 个月后OCT复查,右眼视盘颞侧缘外的液腔通道似稍变窄,液体并未见吸收。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5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 nal membranes, IMEM)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图像 特征,探讨IMEM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7例73只经直接或间接检眼镜、三面镜、眼底彩色照相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phy, FFA)检查诊断为IMEM的患眼进行经黄斑中心凹的OCT线性扫描, 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并与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2只眼表现为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nmbrabces, ERMs)伴黄斑水肿;20只眼表现为增生性ERMs,14只眼表现为ERMs伴假性黄斑裂孔;7只眼表现为ERMs伴板层黄斑裂孔。73只眼中27只眼可见ERMs与视网膜内层分离,占38.36%。增生性ERMs者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厚,ERMs伴板层黄斑裂孔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最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454,P=0.000)。结论IMEM 的 OCT图像主要有ERMs伴黄斑水肿、增生性ERMs、ERMs伴假性裂孔与板层裂孔改变;ERMs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越厚视力越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15-118)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在中间葡萄膜炎黄斑病变中的诊断应用。方法 用OCT检测中间葡萄膜炎合并黄斑病变患者17例33只眼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11例22只眼呈现程度不同的黄斑囊样水肿(CME)特征;3只眼可见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增生,同时合并神经上皮层增厚及CME病变;2只眼出现黄斑裂孔;6只眼黄斑区可见玻璃体部分后脱离,并能清晰地显示出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细小牵引。结论 OCT能客观、精确、有效、方便地对中间葡萄膜炎黄斑病变进行类似病理学的检查。  相似文献   

4.
黎铧  李娟娟 《眼科新进展》2016,(12):1141-1144
目的 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peci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SD-OCT)对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眼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所诊治的先天性视盘小凹患者18例(18眼),对其SD-OCT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8例患者中SD-OCT视盘处扫描均可见视盘小凹玻璃体条索牵拉,玻璃体牵拉可位于小凹的边缘或小凹的内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腔或劈裂腔存在与小凹相通的间隙和空间,这一间隙延伸至筛板以下区域,所有患者筛板结构不完整。同时所有患者均未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腔或劈裂腔存在与玻璃体相通的间隙和空间。结论 先天性视盘小凹并不是单一发病因素所引发,而是由于先天解剖异常加上玻璃体交界面上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黄斑裂孔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形态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8-01/2011-01经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及间接检眼镜、三面镜确诊的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29例29眼,进行频域光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FD-OCT)检查,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患者29例29眼中黄斑板层裂孔3例3眼(10%),OCT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部分缺失;黄斑全层裂孔26例26眼(90%),OCT图像均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全层缺失.其中黄斑全层裂孔中单纯性黄斑裂孔3例3眼;黄斑全层裂孔伴孔周神经上皮层水肿6例6眼;伴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5例5眼;伴黄斑区脉络膜裂伤7例7眼;伴孔周神经上皮层局部萎缩变薄3例3眼;伴视网膜前膜2例2眼.结论:频域OCT能清晰的观察到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形态及其周围组织损害,有利于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黄斑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外伤性黄斑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2001年8月—2002年8月临床诊断外伤性黄斑病变16例(16眼),双眼散瞳行OCT检查,对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 全层黄斑孔8眼,板层黄斑孔l眼,黄斑前膜l眼,黄斑区出血3眼,黄斑水肿3眼。结论 OCT在外伤性黄斑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方法对37例61眼糖尿病合并黄斑区水肿患者进行OCT检查及资料分析.结果 (1)黄斑区局限性水肿者OCT图像:①11眼表现为局限性视网膜层间海绵样增厚;②2眼为单纯性小范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2)黄斑区及其周围弥漫性水肿者OCT图像:①12眼表现弥漫性视网膜层间海绵样膨胀增厚;②7眼可见包括中心凹的视网膜层间海绵样膨胀在内的神经上皮层脱离;③29眼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3)61跟中发现有22眼伴玻璃体部分后脱离,5眼伴玻璃体完全性后脱离.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为临床提供类似病理学的直观资料,尤其对治疗的随诊及判定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应用趋于广泛的一种辅助检查技术,目前在眼科领域尤其是眼底黄斑病变的检查中非常重要。我们对其在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前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近视性黄斑病变、黄斑水肿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中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病变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对60例糖尿病黄斑病变患者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OCT检查。其中54例糖尿病黄斑病变患者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OCT检查糖尿病黄 斑病变患者中心凹平均厚度为(314.54±154.13)μm。视网膜水肿者占57.1%,视网膜水肿合并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者占38.5%,合并神经上皮脱离者 占9.2%,合并CME及神经上皮脱离者占16.9%。OCT检查黄斑正常厚度及轻度水肿者,FFA主要呈限局性渗漏;中重度水肿者,FFA呈弥漫性渗漏。CME检出率FFA检查者为28.6%,OCT检 查者为58.9%,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39,P<0.05) 。结论糖尿病黄斑病变者的OCT图像有视网膜水肿、CME及神经上皮脱离3种形态特征。OCT在检测发现CME等方面优于FFA。(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84-186)  相似文献   

10.
黄斑水肿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黄斑水肿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探讨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50例正常对照者以及47例54只经直接、间接检眼镜、三面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诊断为黄斑水肿的患眼进行OCT检查,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水平或垂直方向线性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的黄斑形态及中心凹厚度值,根据形态学特点对黄斑水肿者的OCT图像进行分类并将其中心凹厚度与其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黄斑水肿组黄斑形态及中心凹厚度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黄斑水肿患眼的OCT图像表现为3种特征,20只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海绵样肿胀,占37.1%;26只眼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占48.1%;8只眼表现为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占14.8%。黄斑水肿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其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569, P=0.000)。 结论 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主要包括视网膜海绵样肿胀、黄斑囊样水肿及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厚,黄斑中心凹厚度越厚,视力越差。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52-15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糖尿病患者黄斑结构的影响。 方法对比分析3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糖尿病患者手术 眼与对侧未手术眼以及30例无糖尿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者手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时 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测量资料。 结果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眼手术前黄斑中心凹的平 均厚度为(148.5±27.7)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19.4±68.23) μm,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手术眼初次检查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147.4±27.5) μm,1个月后复查为(148.2±27.3) μm,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糖尿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眼术前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142.37±12.7) μm,术后为(151.9±23.7) μm,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组术后新增黄斑水肿11只眼,原有黄斑水肿的6只眼中3只眼水肿较术前加重。结论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黄斑水肿的发生率较高,黄斑水肿的程度较重。(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75-17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视盘及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变化特征。方法 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NAION患者96例108只眼的视盘进行环形和十字交叉纵横扫描,分析患者视盘及盘周RNFL厚度变化。其中,水肿期96例96只眼,水肿消退期37例41只眼。同时选取单眼发病患者的84只对侧健康眼作为对照。随访时间2周~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视盘水肿期患者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盘周RNFL较对侧健康眼增厚,59只眼非缺血区RNFL增厚更显著,即盘周RNFL厚度非缺血区大于缺血区,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61%;26只眼缺血区RNFL厚度大于非缺血区,非缺血区RNFL厚度在正常范围,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27%;11例11只眼盘周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厚度无差异,隆起厚度均大于对侧健康眼厚度,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12%。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除视杯狭窄较浅或无杯的形态外,其他与环形扫描一样均显示以视盘缺血区水肿消退最快,平均时间为2周左右,而非缺血区水肿消退时间为3~6周。水肿消退期患者在水肿消退1个月内视盘缺血区RNFL均变薄,其厚度低于非缺血区和对侧健康眼,占本期患者的95%;在水肿消退≥3个月时,26例患者整个盘周RNFL厚度≤对侧健康眼,视盘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均表现为持续性萎缩性薄变,且盘周缺血区RNFL厚度薄于非缺血区;占本期患者的70%。结论 NAION水肿期盘周RNFL厚度较对侧健康眼增厚,且多数患者非缺血区高于缺血区;水肿消退期盘RNFL厚度均低于对侧健康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06/2017-05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50眼),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正常健康人(50例50眼)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对象均完成传统眼科检查和OCT检查,记录患者视力、眼压、屈光度、眼轴、黄斑部厚度及形态学改变情况,统计不同检查方式对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检出情况。

结果:(1)观察组传统眼科检查黄斑区正常37眼,异常13眼(26%); OCT检查正常12眼,异常38眼(76%)。OCT检出黄斑病变异常率高于传统眼科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出视网膜下或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前膜率高于传统眼科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传统眼科检查与OCT检出正常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眼压、屈光度、眼轴长度高于对照组,BVCA较对照组差,视网膜黄斑区厚度、视盘上方神经厚度、视盘下方神经厚度、视盘颞侧视神经厚度、视盘鼻侧视神经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OCT可定量测定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清晰显示黄斑区病变特点,可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诊断提供可靠的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1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诊断黄斑部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OCT检测了111例126只有黄斑部病变的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0眼,黄斑裂孔20眼,老年黄斑变性20眼,黄斑水肿26眼,视网膜前膜20眼,裂孔性视钢膜脱离累及黄斑部经手术复位后20眼。结果 黄斑部疾病的OCT示黄斑区视钢膜多种形态学改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挛 OCT见神经上皮层脱离和(或)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裂孔的OCT见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全层或部分缺损,可伴神经上皮层脱离或增厚;湿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OCT见神经上皮层下呈不规则的高反射层(脉络膜新生血管膜),部分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或)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水肿及囊性水肿的OCT见黄斑区的神经上皮层厚度增厚和(或)层间液性囊腔;视网膜前膜的OCT见视网膜内层前有一高反射的光带;视网膜脱离术后的OCT见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相贴良好或有液性腔隙存在。结论 OCT对黄斑部疾病诊断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新近出现的具有高分辨率的血管成像技术,可以三维立体成像、分层成像,并同时提供视网膜结构和功能信息等,已经广泛应用于视网膜、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但是OCTA技术处于其发展初期阶段,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复习了大量国内外有关OCTA的临床研究,就其对视网膜和视神经解剖结构的新探索、对临床疾病诊疗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综述,以加深眼科医师对该技术的理解并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l0N)患者视盘及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变化特征.方法 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NA10N患者96例108只眼的视盘进行环形和十字交叉纵横扫描,分析患者视盘及盘周RNFL厚度变化.其中,水肿期96例96只眼,水肿消退期37例41只眼.同时选取单眼发病患者的84只对侧健康眼作为对照.随访时间2周~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 结果视盘水肿期患者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盘周RNFL较对侧健康眼增厚,59只眼非缺血区RNFL增厚更显著,即盘周RNFL厚度非缺血区大于缺血区,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61%,26只眼缺血区RNFL厚度大于非缺血区,非缺血区RNFL厚度在正常范围,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27%;11例11只眼盘周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厚度无差异,隆起厚度均大于对侧健康眼厚度,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12%.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除视杯狭窄较浅或无杯的形态外,其他与环形扫描一样均显示以视盘缺血区水肿消退最快,平均时间为2周左右,而非缺血区水肿消退时间为3~6周.水肿消退期患者在水肿消退1个月内视盘缺血区RNFL均变薄,其厚度低于非缺血区和对侧健康眼,占本期患者的95%;在水肿消退≥3个月时,26例患者整个盘周RNFL厚度≤对侧健康眼,视盘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均表现为持续性萎缩性薄变,且盘周缺血区RNFL厚度薄于非缺血区;占本期患者的70%. 结论NAION水肿期盘周RNFL厚度较对侧健康眼增厚,且多数患者非缺血区高于缺血区;水肿消退期盘RNFL厚度均低于对侧健康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l0N)患者视盘及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变化特征.方法 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NA10N患者96例108只眼的视盘进行环形和十字交叉纵横扫描,分析患者视盘及盘周RNFL厚度变化.其中,水肿期96例96只眼,水肿消退期37例41只眼.同时选取单眼发病患者的84只对侧健康眼作为对照.随访时间2周~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 结果视盘水肿期患者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盘周RNFL较对侧健康眼增厚,59只眼非缺血区RNFL增厚更显著,即盘周RNFL厚度非缺血区大于缺血区,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61%,26只眼缺血区RNFL厚度大于非缺血区,非缺血区RNFL厚度在正常范围,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27%;11例11只眼盘周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厚度无差异,隆起厚度均大于对侧健康眼厚度,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12%.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除视杯狭窄较浅或无杯的形态外,其他与环形扫描一样均显示以视盘缺血区水肿消退最快,平均时间为2周左右,而非缺血区水肿消退时间为3~6周.水肿消退期患者在水肿消退1个月内视盘缺血区RNFL均变薄,其厚度低于非缺血区和对侧健康眼,占本期患者的95%;在水肿消退≥3个月时,26例患者整个盘周RNFL厚度≤对侧健康眼,视盘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均表现为持续性萎缩性薄变,且盘周缺血区RNFL厚度薄于非缺血区;占本期患者的70%. 结论NAION水肿期盘周RNFL厚度较对侧健康眼增厚,且多数患者非缺血区高于缺血区;水肿消退期盘RNFL厚度均低于对侧健康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l0N)患者视盘及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变化特征.方法 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NA10N患者96例108只眼的视盘进行环形和十字交叉纵横扫描,分析患者视盘及盘周RNFL厚度变化.其中,水肿期96例96只眼,水肿消退期37例41只眼.同时选取单眼发病患者的84只对侧健康眼作为对照.随访时间2周~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 结果视盘水肿期患者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盘周RNFL较对侧健康眼增厚,59只眼非缺血区RNFL增厚更显著,即盘周RNFL厚度非缺血区大于缺血区,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61%,26只眼缺血区RNFL厚度大于非缺血区,非缺血区RNFL厚度在正常范围,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27%;11例11只眼盘周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厚度无差异,隆起厚度均大于对侧健康眼厚度,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12%.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除视杯狭窄较浅或无杯的形态外,其他与环形扫描一样均显示以视盘缺血区水肿消退最快,平均时间为2周左右,而非缺血区水肿消退时间为3~6周.水肿消退期患者在水肿消退1个月内视盘缺血区RNFL均变薄,其厚度低于非缺血区和对侧健康眼,占本期患者的95%;在水肿消退≥3个月时,26例患者整个盘周RNFL厚度≤对侧健康眼,视盘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均表现为持续性萎缩性薄变,且盘周缺血区RNFL厚度薄于非缺血区;占本期患者的70%. 结论NAION水肿期盘周RNFL厚度较对侧健康眼增厚,且多数患者非缺血区高于缺血区;水肿消退期盘RNFL厚度均低于对侧健康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l0N)患者视盘及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变化特征.方法 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NA10N患者96例108只眼的视盘进行环形和十字交叉纵横扫描,分析患者视盘及盘周RNFL厚度变化.其中,水肿期96例96只眼,水肿消退期37例41只眼.同时选取单眼发病患者的84只对侧健康眼作为对照.随访时间2周~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 结果视盘水肿期患者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盘周RNFL较对侧健康眼增厚,59只眼非缺血区RNFL增厚更显著,即盘周RNFL厚度非缺血区大于缺血区,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61%,26只眼缺血区RNFL厚度大于非缺血区,非缺血区RNFL厚度在正常范围,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27%;11例11只眼盘周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厚度无差异,隆起厚度均大于对侧健康眼厚度,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12%.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除视杯狭窄较浅或无杯的形态外,其他与环形扫描一样均显示以视盘缺血区水肿消退最快,平均时间为2周左右,而非缺血区水肿消退时间为3~6周.水肿消退期患者在水肿消退1个月内视盘缺血区RNFL均变薄,其厚度低于非缺血区和对侧健康眼,占本期患者的95%;在水肿消退≥3个月时,26例患者整个盘周RNFL厚度≤对侧健康眼,视盘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均表现为持续性萎缩性薄变,且盘周缺血区RNFL厚度薄于非缺血区;占本期患者的70%. 结论NAION水肿期盘周RNFL厚度较对侧健康眼增厚,且多数患者非缺血区高于缺血区;水肿消退期盘RNFL厚度均低于对侧健康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l0N)患者视盘及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变化特征.方法 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NA10N患者96例108只眼的视盘进行环形和十字交叉纵横扫描,分析患者视盘及盘周RNFL厚度变化.其中,水肿期96例96只眼,水肿消退期37例41只眼.同时选取单眼发病患者的84只对侧健康眼作为对照.随访时间2周~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 结果视盘水肿期患者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盘周RNFL较对侧健康眼增厚,59只眼非缺血区RNFL增厚更显著,即盘周RNFL厚度非缺血区大于缺血区,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61%,26只眼缺血区RNFL厚度大于非缺血区,非缺血区RNFL厚度在正常范围,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27%;11例11只眼盘周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厚度无差异,隆起厚度均大于对侧健康眼厚度,占视盘水肿期患者的12%.十字交叉纵横扫描显示,除视杯狭窄较浅或无杯的形态外,其他与环形扫描一样均显示以视盘缺血区水肿消退最快,平均时间为2周左右,而非缺血区水肿消退时间为3~6周.水肿消退期患者在水肿消退1个月内视盘缺血区RNFL均变薄,其厚度低于非缺血区和对侧健康眼,占本期患者的95%;在水肿消退≥3个月时,26例患者整个盘周RNFL厚度≤对侧健康眼,视盘缺血区与非缺血区RNFL均表现为持续性萎缩性薄变,且盘周缺血区RNFL厚度薄于非缺血区;占本期患者的70%. 结论NAION水肿期盘周RNFL厚度较对侧健康眼增厚,且多数患者非缺血区高于缺血区;水肿消退期盘RNFL厚度均低于对侧健康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