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正> 微小牛蜱(Boophilus mioroplus)主要寄生于黄牛和水牛,有时也寄生在羊、马、猪、驴等家畜类,偶尔寄生于人体。国内杨劲松等曾报道5例外耳道寄生。本文从一婴儿皮炎中央取下活蜱一只,经鉴定为雌性微小牛蜱,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从微小牛蜱唾液腺中提取RNA,纯化mRNA,合成双链cDNA,定向克隆到λSCREEN载体的两臂之间。用噬菌体蛋白包装产物对以上连接产物进行体外包装以形成完整的噬菌体,转染大肠埃希菌ER1647,构建成微小牛蜱唾液腺的cDNA表达文库。经测定,文库的库容量约为1.38×106 PFU,重组率为100%,扩增后文库的滴度为2×109 PFU/ml。用兔抗微小牛蜱唾液腺蛋白阳性血清,对文库进行初步免疫学筛选,获得一个细胞色素氧化酶第2亚基cDNA序列。将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与已知的其他物种细胞色素氧化酶第2亚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0%~77%。微小牛蜱唾液腺cDNA表达文库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3.
<正> 微小牛蜱为硬蜱科方头蜱(牛蜱)属寄生虫,国内此属中只发现微小牛蜱一种。其已知宿主有犬、马、牛、羊、猪及家鸡,寄生人体者少见,我们遇见1例,报道于下。 病历摘要 患者沈某,男性,77岁,牧羊为业,福建省福清县人。1987年7月6日因不定期发冷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告了微小牛蟀染色体的C带,全部为端着丝粒,其中一对呈现双着丝粒。发现该蜱的4倍体:4n=44,并讨论了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福建厦门微小牛蜱中埃立克体的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福建厦门微小牛蜱携带的埃立克体,进行分类鉴定。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埃立克体,然后对阳性标本中的埃立克体进行16SrRNA全基因序列测定并分析。结果 共检测吸血微小牛蜱标本299份,27份阳性,阳性率为9.0%。选择其中的1份阳性样本扩增16SrRNA的全基因序列,全长1458bp,序列对比显示与泰缅边境和越南的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9.9%,相差2个碱基;与西藏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9.7%,相差4个碱基;与非洲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9.6%,相差7个碱基;与中国南方的查菲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8.9%,相差17个碱基。结论 从福建厦门微小牛蜱中检测到埃立克体,可能是一个埃立克体新的亚种。  相似文献   

6.
根据微小牛蜱Bm86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在重组质粒pMD18-T-Bm86中克隆,并将其定向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株,用不同浓度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在不同时间进行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37 ℃条件下经1 mmol/L IPTG诱导8 h后,目的重组蛋白表达量最大,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94 000的包涵体蛋白,与预期大小一致,目的蛋白约占蛋白总量的29%。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可被兔抗微小牛蜱全蜱阳性血清所识别。  相似文献   

7.
为克隆和表达微小牛蜱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im)编码基因,提取微小牛蜱成虫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将其连入pMD-18T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正确的目的基因与pET-28a表达载体连接,并转入大肠埃希菌(E.coli)Rosetta(DE3)中,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分析。结果发现,克隆所得的微小牛蜱成虫tim基因片段长度为750bp(登录号为JX112888),其中开放阅读框为750 bp,编码249个氨基酸,与微小牛蜱胚胎中克隆出的tim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im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7 000。  相似文献   

8.
从西藏微小牛蜱检出类查菲埃立克体和边缘无形体16S rDNA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鉴定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所携带的埃立克体病原体。方法 依据蜱传埃立克体 16SrDNA序列设计引物 ,建立埃立克体属特异性套式PCR检测微小牛蜱DNA样本 (每份DNA由 2个蜱提取 ) ;克隆DNA样本中的埃立克体 16SrDNA的 5′末端片段并测定其序列。结果 西藏某地的 4 3份蜱DNA样本中有 16份 (37% )经套式PCR扩得阳性片段 ,而四川某地的 2 7份蜱DNA样本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测定 16SrDNA的 5′末端片段 (~ 4 5 0bp)的序列 ,发现两种序列 ,一种与边缘无形体 16SrDNA完全一致 ,另一种与查菲埃立克体 16SrDNA最相关 ,但它们之间有 7个碱基 (~ 1 6 % )的不同。结论 西藏某地的微小牛蜱中携带有类查菲埃立克体和边缘无形体 ,该类查菲埃立克体可能是一个埃立克体新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9例健康自愿者进行了小牛胸腺肽抗衰老试验的临床实验研究,并与维生素E口服组的疗效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小牛胸腺肽能使机体脂质过氧化速率降低,丙二醛(MDA)、硫代巴比妥酸总反应物(TBA)、超弱发光(UWCI)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以后OKT4/OKT8比值升高者占51.7%,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值升高者占58.6%,且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上升(P<0.05)。  相似文献   

10.
蜱能传播多种疾病,对畜牧业造成严重损失。现有的蜱杀虫剂和疫苗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对蜱杀虫剂,包括化学杀虫剂和非化学杀虫剂(中草药、纳米材料、病毒、真菌、细菌杀虫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现有蜱杀虫剂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为后续建立更高效、安全的蜱防控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73~1977年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中华锐缘蜱[Argas(Carios)sinensis Jeu & Zhu]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证明其生物学特性与蝙蝠锐缘婢[A.(C.)vespertilionis(Latreille)]有显著的不同。 本种幼虫以大、小鼠的仔鼠为动物宿主。若虫和成虫能吸食多种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华锐缘蜱生活史,包括卵、幼虫,2至4龄若虫、雌虫和雄虫。若虫蜕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报道两种软蜱不同发育期的同工酶酶谱研究。 非洲钝缘蜱Ornithodoros moubata Murray雄虫和雌虫: 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分别显示4和3条酶带。其相对活性分别为3.8、21、67.5、7.7%和5.5、17.1、77.4%。酯酶同工酶(Est)分别显示6和6条酶带。其相对活性分别为18.2、23.6、6、29.6、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道三种硬蜱不同发育期的同工酶酶谱研究。 长角血婢Haemaphysalis longtcornis Neumann雌虫和雄虫: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分别显示6和5条酶带。其相对活性分别为2、7.6、21.5、18.8、21.8、28.3%和8.1、10.7、26.5、39.9、14.8%.酯酶同工酶(Esta)分别显示5和5条酶带。其相对活性分别为3.3、61.1、5.6、13.4、16.6%和5.1、66、0.6、4.2、24.1%。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分别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比较分析国内外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前景,为我国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检索200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有关蜱及蜱传疾病文献,使用CiteSpace6.2.R2对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后纳入中文文献944篇,英文文献27 428篇。国内外蜱及蜱传疾病主题文献量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英文文献数远超过中文文献。国内研究热点为森林脑炎、莱姆病、非洲猪瘟、长角血蜱、草原革蜱等;国外研究热点为莱姆病、森林脑炎、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蓖子硬蜱、微小扇头蜱等。国内外研究热点整体方向一致,但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内研究前沿依旧侧重于森林脑炎、巴贝虫病、非洲猪瘟等疾病,并逐渐将分子技术应用于蜱传病原体检测等;国外研究前沿侧重于分子检测、疫苗、复合感染诊断等。结论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国内外均在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将多学科前沿技术和One Health (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塔里木盆地蜱类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从蜱类生态学角度探讨该地区蜱类在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上的作用。方法在该地区蜱类群落聚类分类基础上,采用harmon—Wiener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公式和Pianka(1973)的生态位重叠公式,计算各蜱类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亚东璃眼蜱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分别为0.5257和0.468,其次为图兰扇头蜱和银钝革蜱(0.379和0.299),血红扇头蜱最小(0);图兰扇头蜱、银钝革蜱和血红扇头蜱三者相互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最高均在0.9以上,2种璃眼蜱间的重叠值次之,为0.3479。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与银钝革蜱、亚东璃眼蜱与图兰扇头蜱之间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2387和0.1617。亚东璃眼蜱与血红扇头蜱和银钝革蜱,以及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2种扇头蜱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都在0.1以下。结论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亚东璃眼蜱在塔里木盆地蜱类群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存在栖息地分布上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拉合尔鼻泡蜱,Alveonasus lahorensis(Neumann),1908在新疆分布于巴楚至叶城间的9个县市。它在实验室内完成整个生活史需8~9个月,由于其变态节律具明显的季节性,故一般需跨越两个年份。实验中对该蜱的变态(过程)、越冬和不同温、湿度对发育蜕变的影响,若蜱在吸血中的转移部位和同种蜱间的叮食现象及成蜱的耐饥力等均补充了文献中的有关记载。首次成功地应用动物皮膜,给该蜱喂饲不同营养液,并改进了蜱体定量接种技术及安全饲养条件,为通过正常吸血途径及绕过肠道屏障使该蜱人工感染病原体创造了条件。在皮膜喂血中还观察到其上皮对水平衡的生理临界温度为53℃,比Balashov(1967)应用死蜱上表测得的61℃更具现实意义。除测定吸血量外还首次测定了耗氧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整理了世界硬蜱科中硬蜱亚科的蜱类名录。至2015年底,硬蜱亚科(Ixodinae)计1属(硬蜱属Ixodes)247种。中国的硬蜱区系迄今记录24种。本文介绍了最近文献中确定的全部硬蜱亚科的有效种名,并参照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的《昆虫名称》,按中名名称"简短化、系统化"的要求,拟定了硬蜱亚科有效种名的中名名称,以利于国内外学术文献和会议交流。此外,本文对于硬蜱亚科的命名属与亚属的学名缩写,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蜱类学(ixodology)记录全球的蜱类具名近千种。至2015年,软蜱科(Argasidae)计有5属200种,包括锐蜱属(Argas)61种、钝蜱属(Ornithodoros)118种、穴蜱属(Antricola)17种、赝蜱属(Nothoaspida)2种、耳蜱属(Otobius)2种。纳蜱科(Nuttalliellidae)单一纳蜱属(Nuttalliella)1种。中国软蜱区系非常贫乏,迄今只有14种记录。本文介绍最近文献确定的全部软蜱有效名,附带纳蜱的单一种。文中介绍《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与蜱类命名的相关条款,并参照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的《昆虫名称》,按中名名称"简短化、系统化"的要求,拟定了软蜱和纳蜱有效名的中名,以利于国内外学术交流。此外本文对于软蜱的具名属与亚属的学名缩写,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科罗拉多蜱传热 (Coloradotickfever)也叫山林热和山林蜱热 ,是在美国和加拿大洛矶山脉地区最早发现的常见的一种蜱传病毒性疾病 ,临床上类似一般感冒样症状 ,以双峰热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虽然大多数病例是自限性的 ,少数病人有脑炎症状 ,但也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死亡。病原体因在科罗拉多首先发现 ,又是蜱传播的 ,故名科罗拉多蜱传热。1 发现简史194 3年LegodFlorio从美国西北地区发热病人血液中首先分离出一种新病毒。 194 4年又从安氏蜱 (Dermacentorandersoni)分离到同样病毒 ,并证明此种蜱可以传播给人。1972年德国分离同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