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一种难治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Framingham研究提示:心房颤动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60岁以上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AF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乙醇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疾病及心胸术后.阵发性房...  相似文献   

2.
缬沙坦治疗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使用胺碘酮复律,观察组降压药使用缬沙坦,对照组使用氨氯地平,如血压控制不理想,加用利尿剂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性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缬沙坦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防止房颤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3.
缬沙坦、胺碘酮联合预防阵发性房颤63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13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沙坦加胺碘酮合用),对照组65例(胺碘酮单用),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治疗随访期间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及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12个月内治疗组有2例退出,完成63例;对照组退出1例,完成64例。治疗组房颤总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房内径在治疗后6个月内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2个月后左房内径治疗组的(35.35±1.6)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7.09±1.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能有效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维持窦性心律;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阵发性房颤心房纤颤恢复窦性心律后抑制复发的作用,了解其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胺碘酮,治疗组在胺碘酮基础上加用缬沙坦,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观察两组治疗后6、12、18和24个月的房颤的复发率和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间左心房内径无差别,18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对照组的左心房内径为(38.88±1.33)mm,治疗组为(36.71±1.32)mm;治疗后第6、9个月,对照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低于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12个月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对照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1.22%,治疗组为82.35%。结论:缬沙坦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有效抑制房颤的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应用缬沙坦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医治的78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资料,按用药方案不同分2组,各39例,对照组行胺碘酮+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行缬沙坦治疗,比较组间血压控制及心电图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SBP、DBP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比较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房直径、左房舒张末面积、左房射血分数、心房颤动发作频率等心电图指标均比对照组优,差异比较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心房颤动动采取缬沙坦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促血压下降,且可有效改善左心室功能,控制心房颤动发作,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本院3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联用缬沙坦每天80mg,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89.5%和84.2%;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7%和73.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能够降低房颤、房早、房速的发生率,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患者应用缬沙坦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8年12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80例高血压伴有阵发性AF患者,AF转复后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类药物],治疗组40例给予缬沙坦降压,1个疗程观察18个月。结果:治疗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应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及对照组,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定期行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于试验前及试验后12个月进行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血管紧张素Ⅱ(AnglⅡ)的测定。结果缬沙坦组治疗12个月后心房颤动的发作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血清纤维化指标PCⅢ、HA、CIV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而AngⅡ浓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缬沙坦能够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心房的纤维化,改善心房的组织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超声诊断。方法 35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设为观察组,3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均进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各指标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早晚期流速峰值(E/A)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左室后壁(IVS/LVP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除因高血压造成的心脏结构形态发生改变外,也发生了左心房扩大现象以及不同程度的生理指标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心房晚电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8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房内径(LAD)、P波滤波后时限(Ad)及P波终末20 ms电压均方根(LP20),随访2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LAVI及LAD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LAD较对照组低(P<0.05或P<0.01),但2组LA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的前3个月比较,治疗的后3个月2组的心房颤动发作频度及发作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P<0.01),但2组治疗的前3个月房颤发作频度及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的后3个月,2组心房颤动发作频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联用缬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口服阿司匹林(一日1次0.1 g)+胺碘酮(一日1次0.2 g)]和治疗组[n=4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缬沙坦(一日1次80 mg)],两组均连续服用6个月.分别在房颤复律后次日和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 与复律后次日相比,治疗组在复律后6个月,左心房容积、左心房室环游离壁心室舒张早期及心室舒张晚期心房肌组织最大运动幅度之比(DED/DAD)、心室舒张早期及心室舒张晚期跨二尖瓣血流峰速之比(E/A)、左心房室环游离壁心室舒张早期及心室舒张晚期心房肌组织运动峰速之比(Em/Am)、左心房收缩同步性指标均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复律后6月,以上指标也均显著减小(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治疗可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功能及左房收缩运动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6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阵发性房颤发作终止后联用胺碘酮和缬沙坦,对照组单用胺碘酮,观察两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情况及左心房内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能改善心房重构,有利于维持窦性心律,安全有效。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6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阵发性房颤发作终止后联用胺碘酮和缬沙坦,对照组单用胺碘酮,观察两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情况及左心房内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能改善心房重构,有利于维持窦性心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胺碘酮、缬沙坦联合用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5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按照先后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观察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在治疗11个月的过程中,观察两组转化为永久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及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结果比较两组永久性房颤率及总转复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性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阵发性房颤,应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药物治疗效果满意,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缬沙坦干预老年人阵发性房颤发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南林 《中国医药指南》2005,3(9):1061-1062
目的探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达隆干预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的作用.方法选择门诊积累的老年人阵发性房颤患者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可达隆复律的基础上,加用ARB缬沙坦80mg/天;对照组仅可达隆复律后,继续维持治疗.结果一年中,治疗组10例的未发生房颤.对照组中,6例仍发生阵发性房颤(占60%);另2例未坚持可达隆维持治疗而转为持续性房颤,以控制心室率治疗.结论ARB缬沙坦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达隆联合应用,对控制老年人阵发性房颤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再发率,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比较缬沙坦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对房颤的再发率及左房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房颤的再发率为14%,明显低于对照组39%,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左房功能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两组对比亦有存差异性。结论缬沙坦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能有效降低房颤的再发率,改善左房功能,为房颤的预防与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缬沙坦治疗,疗程18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复发情况、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个月和治疗18个月后,治疗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胺碘酮和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优于单一用药,且复发次数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5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用药期间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细致观察,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5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用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随访观察1年,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为85.1%和83.2%,对照组分别为84.6%和81.8%,比较其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前者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7.6%,对照组为60.3%,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左心室内径变化情况,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时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抑制心房重构,且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缬沙坦维持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对照组45例单纯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加服缬沙坦每天80mg,随访观察1a。结果: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8%VS62.8%,P<0.05),左房内经明显小于对照组[(35.10±10.21)mmVS(41.82±11.6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这与缬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有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房》2017,(30):4216-4219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128例老年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10 mg/d,每日1次+氢氯噻嗪片12.5 mg/d,每日1次,清晨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胶囊80~160 mg/d,每日1次,清晨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压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P波最大时限(P_(max))、P波离散度(P_d)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IL-6水平和LAD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Hs-CRP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但LAD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max和Pd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患者Pmax和Pd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心脏功能相关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郭森 《医药论坛杂志》2011,(15):141-142
目的评价缬沙坦在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中的作用。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胺碘酮0.2g,每日1次口服治疗,6个月后胺碘酮减量为0.2g,每周4次,此剂量持续维持到12个月;治疗组30例除了给予上述用法相同的胺碘酮外,加用缬沙坦80 mg,每日1次,共12个月。结果两组服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做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治疗组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对于预防房颤的复发有一定的作用,在常规应用胺碘酮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能提高疗效,有利于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