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38例行颈内静脉置管后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包含1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另15例行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后3、6、12个月行彩超复查评价静脉通畅程度。结果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随访1年,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综合有效率达100%(38/38),高于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组的86.7%(13/15),在α=0.1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76)。结论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术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采用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10例均在术前行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7例增强CT见下腔静脉内血栓者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取栓术后经皮、大隐静脉置5 F导管鞘溶栓;3例直接行取栓溶栓治疗.10例均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静脉造影示髂静脉再通率100%;术后患肢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手术取栓、经皮经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可明确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形成从而为置入滤器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3.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文华  谢春明 《当代医学》2010,16(11):128-13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12例经患肢大隐静脉,32例经患肢足背静脉微泵加压推注尿激酶顺行溶栓,44例行介入置管溶栓术,13例置管溶栓后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共有50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为评价指标,治疗随访1年。结果8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93.2%,溶栓前、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通畅率52.1%±15.9%,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31例行腔内治疗的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手术前后髂静脉狭窄率,及患肢与健肢大小腿周径差。术后采用多普勒超声随访管腔通畅率及有无支架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31例患者中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25例,单纯球囊扩张6例,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IVCS患者采用置管溶栓。手术前后髂静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前后患肢与健肢大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3~36个月,术后3、6个月及1、2、3年髂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6. 0%、90. 2%、85. 6%、84. 2%及83. 1%。1例(6. 5%)患者置入支架后近端回缩移位,行补救性支架置入1枚。3例髂静脉闭塞(单纯球囊扩张),1例术后1年支架内形成血栓,4例下肢溃疡愈合无明显复发,26例下肢肿胀缓解,8例下肢静脉曲张及沉重感缓解。结论腔内治疗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来说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动脉加深静脉置管同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患者,在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其中15例患者行动脉加深静脉置管同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抗凝治疗。另12例患者行单纯患肢深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加抗凝治疗。结果随访27例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和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22例患者下肢DVT完全或大部分溶解,下肢肿胀恢复正常。5例达到部分溶解,但深静脉主干有血流通过,并有较多侧枝循环。肿胀明显缓解。其中经动脉加深静脉置管同步溶栓治疗的患者中,完全或大部分溶解15例,单纯静脉溶栓完全或大部分溶解的有5例。结论动脉加深静脉置管同步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起效快的方法,较单纯静脉溶栓时间缩短,而且静脉血栓完全溶解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孟庆波  赵林 《疑难病杂志》2009,8(11):654-656
目的观察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1月,对急性下肢DVT患者56例于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应用10F导管取栓,取栓后将5F直头多侧孔导管置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内,应用微量推注泵经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每小时5万U左右,行溶栓治疗。21例患者于取栓后溶栓治疗之前行单纯球囊扩张治疗,6例患者于溶栓后行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及健、患肢周径差等指标评价疗效,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56例患者于治疗3个月左右复诊,患侧大腿、小腿周径差均低于治疗前(P<0.01);行下肢静脉造影复查,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5.2±14.6)%。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夏源 《吉林医学》2014,(22):5069-507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新方法的效果及护理特点。方法:将37例下肢DVT病例分成两组,G1组18例接受单纯的导管介导溶栓(CDT)疗法,G2组19例接受球囊扩张成型术辅助的导管介导溶栓疗法,比较疗效和护理方法。结果:G2组显效率明显高于G1组(94.7%vs 61.1%P<0.01)、尿激酶用量明显减少(210.3±40.5 vs 390.4±51.7 P<0.05)、置管时间明显缩短(6.8±1.2 vs 10.5±2.2 P<0.05)。结论:球囊扩张辅助的CDT治疗下肢DVT可明显降低尿激酶用量从而减少出血并发症,明显缩短置管时间从而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血栓性下腔静脉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例急性血栓性IVCS患者临床资料。行介入诊断同时行置管溶栓治疗。溶栓后第3、5、7天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根据血栓情况移动溶栓导管及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出院随访下腔静脉有无狭窄或闭塞。结果:2例患者下腔静脉血栓全部溶解,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随访6~12个月,超声检查提示下腔静脉血流通畅良好,未见血栓形成。结论: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血栓性IVCS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并进行临床资料和并发症的总结.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1年11月DVT患者28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行髂股静脉造影明确血栓的部位与程度.对所有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采用导管溶栓、扩张球囊破栓.若球囊对狭窄部扩张疗效较差者,则植入支架,3例髂总静脉植入支架.对髂、股静脉开口闭塞者行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根据溶栓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如团注、滴注和双路法.结果 28例滤器放置成功率位100%,留置导管时间为3-8天,平均为6天.治愈为22例,有效为6例.结论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外科干预经验。方法:对急性下肢DVT患者66例进行股静脉切开取栓,合并有左髂静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结果:手术均成功,术后3天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退。至出院时,肿胀完全消退56例,肿胀消退2/3以上8例,肿胀消退1/3者2例。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急性下肢DVT效果良好,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不同治疗手段的疗效,探讨滤器植入是否常规,寻找更加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 年8 月- 2016 年4月期间就诊的89 例Cockett 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DVT 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A、B 组)和对照组(C组)。A 组36 例均行下腔滤器植入+ 置管溶栓,其中11 例行球扩,16 例行球扩+ 支架;B 组22 例均行置管溶栓,其中7 例行球扩,11 例行球扩+ 支架,C 组31 例行系统溶栓保守治疗,术后给予抗凝、活血、消肿、穿弹力袜,院外均口服华法林继续抗凝,观察各组治疗疗效及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率。结果87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0 个月。A 和B组有效率均为100%,C 组有效率为80%,均未出现肺栓塞,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实验组中A组与B组肺栓塞发生率及治疗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对照组中6例肢体缓解不明显,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栓后遗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期血栓治疗,不常规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也是安全有效的;腔内治疗较药物系统溶栓中远期效果好,通畅率高,发生血栓后综合征风险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女性49例,男性4例)的临床资料.41例患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导管引导下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1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静脉高压,予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15)个月.术后1个月、6个月及以后每年进行一次临床和造影评估.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左髂静脉均完全畅通,4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37例(90.2%)患者血栓完全溶解.在术后随访中,49例患者(92.5%)症状完全缓解,4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7.5%),50例患者(94.3%)支架完全畅通,3例患者(5.7%)出现了支架再狭窄.无死亡患者.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具有较高的早-中期通畅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介入腔内溶栓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行介入腔内溶栓、抗凝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35例DVT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腔内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处,冲击、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术后患肢末端静脉输注尿激酶溶栓,联合静脉抗凝综合治疗。结果35例患者,25例血栓完全消失,7例血栓部分残留,3例无改变;治疗结束时肢体健患侧周径差明显缩小;总治愈率达91.4%;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介入腔内溶栓综合治疗DVT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经动脉内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动脉内介入溶栓,并对7例进行单纯球囊扩张,5例在球囊扩张后予支架成形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9例患者中有13例症状显著改善,3例有改善,3例死亡。结论: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效果明显,可以适当放宽时间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导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与单纯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经抗凝及导管溶栓治疗后存在严重髂静脉狭窄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86例,其中32例经导管溶栓后,联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开通髂静脉(观察组);另54例单纯行导管溶栓治疗(对照组)。统计血栓消除率、肢体肿胀缓解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第3、6、12、24个月分别采用Villalta评分量表和Vcss量表评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情况及静脉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结果2组经导管溶栓治疗血栓Ⅲ级消除率达82.6%;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PTS的发生率及血栓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上15 cm周径差较对照组小(P < 0.05);随访3、6、12、24个月,观察组Villalta体征和症状评价、V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清除率高,联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开通髂静脉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与外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就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患者,42例患者中15例行外周溶栓术(系统溶栓组),27例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或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导管溶栓组),比较2组并发症、血栓溶解有效率以及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结果  系统溶栓组及导管溶栓组的溶栓剂量分别为(335±134)万U和(304±116)万U,系统溶栓组出现并发症4例,导管溶栓组出现并发症2例,2组溶栓剂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系统溶栓组和导管溶栓组的溶栓有效率分别为53.33%和88.89%,导管溶栓组的血栓溶解有效率高于系统溶栓组(P < 0.05),系统溶栓组和导管溶栓组的Villalta评分分别为2.53分和1.77分,导管溶栓组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低(P < 0.01);此外,系统溶栓组VEINES-QOL/Sym分别为35.33分及32.67分,而导管溶栓组VEINES-QOL/Sym分别为49.00分及45.67分,显著高于系统溶栓组(P < 0.01)。   结论  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伴有髂静脉狭窄的患者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ripheral Arterial Obliterans Disease,PAOD),腔内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机械性血栓碎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 of debris,TAD),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lasty,PTA),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个体化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1994年5月至2010年6月间,736例PAOD接受了介入治疗。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169例,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闭塞104例,腔内溶栓+PTA;慢性动脉狭窄阻塞463例,腔内溶栓+PTA+PTAS或腔内溶栓+SIA+PTA+PTAS。结果介入治疗有效率97.96%(721/736)。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成功率97.04%(164/169),88.17%(149/169),部分开通8.88%(15/169),无效2.95%(5/169)。腔内溶栓+PTA成功率治疗成功率85.58%(89/104),15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463例动脉慢性硬化闭塞患者,行腔内溶栓+PTA+PTAS,治疗成功率98.70%(457/463);其中211例应用传统的血管再通技术失败后,再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IA),205例血管再通成功。结论多种介入技术个体化有机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弥漫性硬化闭塞病变的再通比率。  相似文献   

18.
微创技术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向抗凝、溶栓、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术等微创技术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4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然后对患肢实行双向抗凝、溶栓、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术等微创治疗。以测量治疗前、后健、患肢周径差和治疗稳定时复查静脉造影或彩超了解深静脉通畅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6.7±2.7)d。47例病人溶栓前健/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为(6.35±3.53)cm,小腿为(5.19±2.26)cm。溶栓后大小腿健/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为(1.25±1.63)cm,小腿为(0.8±1.07)cm。溶栓前、后大小腿健、患肢周径差值皆有显著差异(P<0.01)。深静脉连续通畅16例,节段性通畅28例,无变化3例。结论:微创技术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操作性强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机械取栓、药物溶栓及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疗效.方法 对27例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患者进行腔内介入治疗.其中男性21例,女性6例.术后随访90 d,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应用支架取栓器23例,支架结合抽吸技术3例,动脉溶栓1例.腔内治疗后即刻再通率67%,症状性脑出血11%,90 d随访预后良好率33%,死亡率18.5%.结论 特定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腔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