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性内镜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分析其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患者66个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其中63个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多数患者在内镜辅助下完成动脉瘤夹闭术,包括动脉瘤夹闭前后对载瘤动脉、瘤颈及瘤周穿通支的观察,以确定最佳夹闭位置和程度.结果 内镜能更好地观察瘤周局部解剖结构,保证首次最佳夹闭,5例第一次夹闭后,经内镜发现夹闭不佳而重新调整动脉瘤夹,其中1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夹闭动脉瘤同时夹闭后交通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穿通支.在使用内镜过程中造成1例轻度颞叶脑挫伤,在所有过程中未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夹闭过程中辅助使用内镜,能更好地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的局部解剖结构,提高动脉瘤夹闭手术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结果 30例中,27例夹闭满意,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大脑中动脉M2下干闭塞引起偏瘫,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3个月后并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1例死亡。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7例,3~6分3例。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4~5分26例,3分2例,2分1例,1分1例。结论 对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暴露充分、术式成熟、并发症少,术中合理选择动脉瘤夹及血管穿通支的保护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穿通支血管的处理方法和保护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颅内动脉瘤,术中根据动脉瘤位置和穿通支血管分布的不同,采取动脉瘤夹闭、动脉瘤近段阻断加架桥、动脉瘤孤立加架桥以及动脉瘤切除等方法处理动脉瘤。结果8例行动脉瘤直接夹闭术,4例行动脉瘤夹闭载瘤动脉重建,3例行动脉瘤孤立加颅内外血管架桥术,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远端血管架桥术,1例行动脉瘤切除术,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术后全部复查头颅CT,1例患者出现穿通支血管损伤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结论对穿支血管的走行、分布、供应范围的深入理解及术中有效保护和正确处理穿通支血管对手术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动脉瘤位置和穿支血管分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CTA与DSA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前评估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显微镜下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其中术前行64排CTA检查(CTA组)33例,术前行DSA检查(DSA组)49例。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显微镜直视下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瘤颈宽度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等信息,评价二者一致性,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TA组中30例成功经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2例因动脉瘤颈的解剖暴露不理想改为介入栓塞治疗,1例脑肿胀明显,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后行动脉瘤夹闭术。DSA组显微镜下成功夹闭44例,1例因瘤周穿支血管复杂致瘤颈暴露不满意,转为为介入栓塞治疗,4例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待脑水肿消退后行动脉瘤夹闭术。CTA组在显示动脉瘤大小、瘤颈等信息方面和手术直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而在动脉瘤形态及其与载瘤动脉之间关系的信息显示方面和手术直视结果的一致性一般,两组在手术并发症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影像评估满意时,CTA作为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前的评估手段也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oppler微型探头在脑动脉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作者将直径1.5mm,频率20MHz的Doppler微型探头应用于80位患者的86个脑动脉瘤的术中监测。在动脉瘤夹闭前和/或夹闭后都使用Doppler。结果通过Doppler探测,有9例因发现不完全夹闭而对动脉瘤夹进行了调整。术中有2例发生动脉瘤破裂,7例因为发现载瘤动脉或穿通支血流受影响而对动脉瘤夹进行了调整。结论Doppler在动脉瘤夹闭前后都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脑后动脉第2段动脉瘤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对本院1990年以来治疗的11例大脑后动脉第2段(P2段)动脉瘤的临床和手术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11例患者中,1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经颞下入路、4例经翼点入路.5例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或塑形夹闭并保留载瘤动脉通畅,5例巨大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切除术;另l例行血管内弹簧栓栓塞术.结果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8例术后恢复良好;其中包括5例动脉瘤夹闭者以及3例动脉瘤孤立者,另外2例动脉瘤孤立术后发生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梗死,出现暂时性轻偏瘫和同向性偏盲.l例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恢复良好.结论 P2段动脉瘤多见于年轻人,有形成巨大动脉瘤的倾向.手术以经翼点入路和颞下入路显露为主,对必需行动脉瘤孤立者可行载瘤动脉重建以避免出现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7.
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对1985年以来经手术治疗的18例前循环巨大动脉瘤作一回顾性分析,方法 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11例,动脉瘤孤立或孤立后切除4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后载瘤动脉重建2例,动脉瘤包裹1例。结果 动脉瘤瘤颈夹闭术的11例病人中,除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的病人术后重残外,均恢复良好。动脉瘤孤立或孤立后切除的4例病人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PCoA)病人虽术前血管造影证实侧支循环充分,但术后出现暂时性对侧轻偏瘫。另1例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病人术后第6天因术野血肿再次进行手术,出院时能独立行走。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后载瘤动脉重建的2例病人恢复良好。动脉瘤包裹术的1例病人术后因再出血死亡。结论 为消除巨大动脉瘤的压迫症状和潜在的出血危险,对前循环巨大动脉瘤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动脉瘤瘤颈夹闭并保留载瘤动脉通畅是首选治疗,对必需行动脉瘤孤立且交叉循环不良的病例,应尽可能重建载瘤动脉。  相似文献   

8.
微血管多普勒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MVD)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3例26个脑动脉瘤夹闭前、后,使用MVD对动脉瘤、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检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动脉瘤夹闭后,瘤体内涡流存在时,加强瘤颈的夹闭力,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血流降低或消失时,改变动脉瘤夹夹闭位置,使载瘤动脉和或穿支动脉的血流恢复至正常。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检测到涡流或毛刺样血流信号。21个动脉瘤夹闭术后,瘤体内涡流消失,载瘤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频谱良好;3个动脉瘤行孤立术后,瘤体内频谱消失,2个巨大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加清除术。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完全夹闭2个动脉瘤,4个动脉瘤载瘤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调整动脉瘤夹夹闭位置后,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术后头颅CT示,所有病例无脑梗死。3例眼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和1例小脑上动脉瘤出院前作DSA检查,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和相关血管无闭塞或狭窄现象。其他病例均作CTA复查,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保留良好,动脉瘤消失。结论MVD在动脉瘤夹闭术中是一种安全直接,快速简便和经济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对穿通支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26例颅内动脉瘤术中暴露动脉瘤及夹闭动脉瘤后进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穿通支血管在夹闭前后的分布及显影情况,据此调整动脉瘤夹及评价手术满意与否.结果 术中共进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48次,3例各造影3次,夹闭后造影发现有穿通支被阻断,术中及时变换动脉瘤夹位置.术后全部复查头颅CT,没有出现穿通支血管损伤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或功能障碍.结论 对穿通支血管的走行、分布、供应范围的深入理解及术中有效保护的同时,辅以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能够直观、即时、快速的判断穿通支血管是否通畅,有效保护穿通支血管,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颅内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行动脉瘤夹闭,5例行动脉瘤夹闭并瘤体切除,2例行动脉瘤包裹。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出现同向偏盲,3例出现偏瘫,4例患者术后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6月~10年,12例患者恢复良好,其中11例行瘤颈夹闭者DSA或CTA检查示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2例仍有不全象限性偏离,1例患者在术后2年因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结论对于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患者需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注意保护神经及穿支血管,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方便、安全、可靠的评价方法 ,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术后评价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显微手术夹闭52例,术后采用3D-CTA随访手术患者20例,其中多发动脉瘤1例,动脉瘤数21个(前交通动脉瘤11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M3段1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部1个),随访2~38周,平均(15±11)周,观察术后瘤夹位置,载瘤动脉近段与远段通畅情况,瘤体及瘤颈残留等. 结果 3D-CTA显示动脉瘤夹位置良好19例,瘤央冈合并弹簧圈放射状伪影难以准确显示1例:载瘤动脉近段及远段通畅良好20例,可清楚分辨出瘤夹与载瘤动脉之间关系,未发现动脉瘤体残留. 结论 3D-CTA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评价的重要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PCA动脉瘤14例,其中经翼点入路手术2例,颞下入路手术11例,Poppen入路手术1例。10例动脉瘤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1例梭形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术,3例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术后1周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偏瘫及动眼神经麻痹4例,无明显并发症8例;术后1周至6月,6例行DSA复查,5例行CT血管造影复查,其中7例动脉瘤完全夹闭,2例瘤颈仍残留;1例动脉瘤夹位置移位。12例病人成功随访2~9年,7例恢复良好,3例肢体偏瘫,1例动眼神经仍麻痹,1例术后昏迷卧床3年发生肺部感染后死亡。结论 PCA动脉瘤发病率较低,手术入路的选择与动脉瘤的位置密切相关,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脑干、大脑后动脉的穿支及动眼神经等颅内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26例28个椎基底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16例基底动脉瘤,10例椎动脉瘤.5例基底动脉顶部动脉瘤经翼点入路,5例基底动脉顶部和2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用额颞颧(切断颧弓、扩大中颅窝底)入路,4例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采用乙状窦前(岩骨)和远外侧联合入路.10例椎动脉瘤中,4例椎动脉瘤采用乙状窦前(岩骨)和岩骨联合入路,6例取用远外侧-枕骨髁联合入路.11例术中临时阻断血管时间延长或可能影响开通血管患者行血管搭桥术,其中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移植搭桥2例,颈外动脉与大脑后动脉P2段移植搭桥4例,椎动脉移植搭桥2例,枕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搭桥3例.结果 术后恢复正常工作,无神经功能障碍者: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9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10例,良好率为92%.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术后有严重神经功能缺失,生活不能自理;1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术后穿通动脉闭塞引起中脑缺血,术后20 d死亡.结论 选择适合的颅底手术入路有利于术中获得充分的手术操作空间.对于单纯手术夹闭困难的动脉瘤,用血管移植搭桥的方法,可以避免因夹闭动脉瘤和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出现术后脑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及神经电生理学等多重术中监测技术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单发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中监测过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23例患者动脉瘤均夹闭成功.其中,6例术中阻断A1段时运动诱发电位出现异常变化.恢复血流待缺血程度改善后继续手术;2例动脉瘤夹闭过程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分别探及A2段及前交通动脉血流不畅,1例探及动脉瘤瘤颈残留,经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血流恢复或动脉瘤彻底夹闭,1例术后发生短暂性一侧肢体瘫痪,出院时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1分;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出血或脑缺血性改变,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结论 术中多重监测技术可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提供A1段临时阻断是否耐受缺血、动脉瘤是否残留,以及载瘤动脉和穿通支是否损伤,继而造成的脑缺血事件等重要信息.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开颅手术治疗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42例,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术野中血管,指导手术操作。术后行3DCTA或DSA检查,评估术中ICG荧光造影对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作用。结果术中确认动脉瘤颈残留2例,载瘤动脉分支血管闭塞1例,穿通血管误夹2例,重新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再次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夹闭满意,术后DSA(或MRA、CTA)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血管造影是一种术中监测颅内动脉瘤颈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穿通支血管是否闭塞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吲哚菁绿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于术中的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18例25个颅内动脉瘤.术中动脉瘤夹闭前后均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必要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复查CT判断有无缺血梗死,复查DSA或CTA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残颈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远端分支狭窄1例,穿通支闭寨1例,均根据造影结果及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复查CT无缺血性梗死出现,1例术后因动脉瘤夹闭不全出血,二次手术清除血肿,并调整动脉瘤火.16例复查DSA或CTA见动脉瘤夹闭完全,架桥血管通畅.结论 吲哚菁绿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对于判断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动脉瘤是否有残颈、动脉瘤远端血管和穿支血管是否狭窄或闭寒、架桥血管是否通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足一种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术中血管造影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造影(ICGA)在颅内巨大动脉瘤(GIA)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行瘤体夹闭和(或)切除术治疗GIA患者57例(61个动脉瘤),术中瘤体夹闭前、后分别进行ICGA并做比较,术后行DSA或CTA检查观察有无瘤体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畅通,并与术中瘤体夹闭后ICGA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共行ICGA 128次,夹闭切除动脉瘤61个,ICGA可实时显示术野内血流循环,清晰显示动脉瘤、载瘤动脉和穿支血管.通过对比夹闭前、后的ICGA影像,4例患者追加或调整瘤夹后,ICGA显示无瘤体残留,无载瘤动脉和穿支血管闭塞,术后DSA与夹闭后ICGA显示一致.结论 ICGA做为术中血管成像技术的一种,对术中确认GIA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监测瘤颈是否残留和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是否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goal of this report is to illustrate the use of intraoperative indocyanine green (ICG) angiography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cluding microsurgical clipping and revascularization.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a series of 45 patients who were surgically treated between June 2007 and May 2008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Fourty-three of the patients had an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s, and 2 had pos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s. Forty-on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icrosurgical clipping. Four patients underwent revascularization combined with aneurysm dissection or trapping. Intraoperative ICG angiography was used to visualize the aneurysm clipping, patency of parent artery or graft. The ICG angiography technique is describ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evaluation of the aneurysm clipping and revascularization.

Results

Eighty-nine ICG angiography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n 45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he aneurysms were completely obliterated for all patients, and the grafts were patented for all except 1 patient. Pre-clipping ICG angiography showed the relationship of aneurysm and its parent artery clearly. After aneurysms being clipped, intraoperative ICG angiography found remnant of aneurysms,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parent arteries and grafts in 8 cases, which were revised in the same surgical procedure. The results of ICG angiography correlated well with postoperative DSA in 97% patients.

Conclusion

ICG angiography can provide real-time information and guide revision in the same surgical procedu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