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以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方法:对50例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及术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介入治疗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在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术后病情及心电图的观察,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是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吴丽霞  鞠安茹  高丽华 《吉林医学》2008,29(12):987-988
目的:探讨价入治疗1-3岁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以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方法:对17例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及术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儿均在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术后病情及心电图的观察,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是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方法:对41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可以提高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为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小燕  周碧蓉 《吉林医学》2010,31(5):691-69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观察及护理,以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患者,介入术后患者行严密病情观察,密切监护,观察心电图,给予心理护理及药物治疗的护理。结果:2例患者均在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密切的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治疗并发症,是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应用Amplatzer非对称形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探讨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4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45例患者共接受46次手术.1例3岁患儿经导管检查证实为双孔VSD,因检查时间过长和造影剂已用足量,改日手术成功;1例患者术后4小时发生溶血,保守治疗4天无效,改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一个月发生偏头痛,经治疗痊愈.结论: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为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可取代部分病例的外科治疗.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该院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行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经超声心动图和主动脉造影监测,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 156例VSD患者中153例封堵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成功率98.1%。结论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可使VSD得到彻底根治。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68例VSD患者中有4例合并有ASD,4例患者年龄为3-24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示VSD均为膜周部缺损,缺损直径2-10.5mm,ASD均为继发孔型,缺损直径4.6-7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3例先行VSD封堵,最后行ASD封堵,1例仅行VSD封堵。结果: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VSD成功,VSD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4,8,10,16mm。3例患者经导管一次封堵ASD成功,ASD封堵器直径分别为8,10,10mm,封堵成功率100%,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无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VSD合并ASD是一种安全、可行和疗效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8例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进行完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 8例患者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未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优质的护理是ASD、VSD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结果2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未发生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精心的护理是VSD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封堵治疗50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0例VSD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室缺封堵器封堵VSD,术后1, 3, 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50例VSD患者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1.8~13.4(5.54±2.75)mm,封堵成功率96.0%(48/5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7%(8/48),封堵术后3个月超声复查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经导管封堵VSD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创伤小、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关于超声与射线引导下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和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对室间隔缺损的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140例VSD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甲组(超声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53例、乙组(射线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45例和丙组(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42例.记录3组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确诊为膜部VSD的患者,共43例,均接受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43例患者中41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5.3% 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3天发生溶血.结论 封堵治疗膜部VSD的主要并发症是传导阻滞、溶血,导管介入治疗膜部VSD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方法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并回顾分析其疗效。结果25例膜部和/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率96%,2例嵴内型VSD中1例封堵成功,27例手术中2例并发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和/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嵴内型VSD介入封堵治疗需进一步提高封堵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丁春丽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46-47,66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8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功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93例。封堵术后行左心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3天、3个月、6个月、1年定期复查,以后根据情况每半年或1年随访1次。结果经导管成功封堵治疗的93例患者,共植入VSD封堵器93枚。随访7天~42个月中无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治疗是非常安全、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随访及累积经验。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封堵术12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萍  林素清 《海南医学》2010,21(3):143-14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经皮介入封堵术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2月连续施行的CHD介入治疗128例的护理,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6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12冽,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53例,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结果128例CHD介入治疗,成功126例,2例封堵未成功,成功率为98.4%。结论CHD介入治疗封堵术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对部分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加强术后监护,是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8例ASD、VSD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58例全部成功,未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完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成功施行封堵器介入治疗ASD、VSD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封堵缺损异常通道,在条件符合封堵情况下,其优点远远大于开胸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导管材料的日趋完善。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通过导管技术用Amplatzer伞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达到满意疗效,其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损伤小。局部不留瘢痕,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现将2004年我科对7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胸超声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经胸引导下对48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并对手术前后及术中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48例患者均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手术顺利,术中患者无不适。48例患者术前经TTE测量VSD缺损大小为3 mm~14.5 mm,术中造影测量稍大,但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即时监测48例患者封堵器的输送及释放。释放后47例患者室水平分流消失,1例存在少量分流。术后3 d~1 a复查TTE,1例存在少量分流的患者分流消失,48例患者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均未影响周围瓣膜运动,未出现新的瓣膜反流,也无溶血、心内膜炎、血栓等并发症。结论:TTE对VSD封堵术的术前病人筛选、术中引导及监测、术后随访治疗效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研究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应用介入治疗的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 8例,室间隔缺损VSD5例,房间隔缺损ASD13例.结果 26例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封堵成功25例,成功率为(96.15%).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缺损小于3mm,终止介入治疗.,术后随访2月-4 年,无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袁乐意 《当代医学》2007,(8):112-113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观察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对19例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19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100%,1例出现一过性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穿刺处血肿,1例低热,经治疗和护理均痊愈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严密的观察和积极有效的护理对减少或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