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志华  郑鸿波 《陕西中医》2007,28(6):738-739,742
后世言"肝无补法"见肝之病必先实脾,究非《灵素》本旨,且未尽合临床,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亚陇 《陕西中医》1998,19(5):233-233
<正> 目前临床在存在着对治肝病类方剂使用不当的倾向,笔者认为有必要说明,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气虚证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气虚为肝病虚证之一,临床屡见不鲜。但历代医家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证候,似缺乏完整的论述。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看法,敬请同道指正。历代医家对肝气虚的认识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提到了肝气虚。如《内经·  相似文献   

4.
肝气虚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肝气虚的理论溯源,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则方药四个方面加以探讨,提出治疗肝气虚制方宜甘温辛散、忌燥求润,兼顾脾肾。  相似文献   

5.
浅谈肝气虚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气虚,早在《内经》就已有记载,但后世医家多强调“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以致肝气虚较少被论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2002年8月第1版)未提及肝气虚证与肝阳虚证,使脏腑辨证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在辨证思维上给广大学生带来一定的片面性。当代名医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在肝虚证有血亏而体不充的,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的,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在肝虚证上,  相似文献   

6.
谢冬梅  李勇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11):473-475
肝之虚证,历来对肝血虚、肝阴虚及阴液不足伴相对阳气有馀之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认识较为充分,至于肝气虚却很少论及.然而肝气虚却客观地存在于临床.今不揣浅陋,就肝气虚的病机、证候及治疗,试谈如下.  相似文献   

7.
浅谈肝气虚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一峰 《中医研究》1995,8(1):35-41
浅谈肝气虚证治甘肃745300正宁县第一人民医院赵一峰主题词肝(中医)/病理生理学,气虚传统认为“肝气虚”、“肝无补法”,就虚而言,多为肝血虚、肝阴虚,很少提及肝气虚。一般教科书中,也无肝气虚证,但在临床上,笔者认为此证颇多,遂留心观察,并予以相应方...  相似文献   

8.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正>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出自《灵枢·本神篇》。此节经文系《内经》有关脏腑失调所致精神障碍的典型论述之一。笔者以此为指导,辨治“恐”与“怒”类精神疾病,收效尚  相似文献   

9.
总观肝之生理,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故称体阴而用阳。由此而及肝之病理,则证有虚实,历代医家多从肝之特性而言:在五行属木,在时令应春,春时阳生,阳气多动而升发;其病为升动无制,肝气偏亢,久甚化火,故有“肝无虚证”之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证故为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的“体”不足,  相似文献   

10.
浅谈肝气虚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对肝气虚证的相关理论、症状及治疗进行解读。肝气虚所致疏泄不及也可以导致肝脏调畅气机、调畅情志、调畅津血、助脾运化等功能失常,出现类似于肝气有余的症状,临床不能一概以肝气有余而论之。  相似文献   

12.
13.
试述肝气虚证的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肝气虚一证,《内经》中即有论述,但后世医家多强调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常不足,肝气肝阳常有余,以致肝气虚较少被论及。当代医家对肝气虚证的论述不乏其人,如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肝的虚证“应该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张伯臾老中医指出:“临床中肝气虚、肝阳虚并不少见,在肝炎、肝硬化病例中尤多。”表明肝气虚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对肝气虚证的诊治进行探讨,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体阴而用阳,肝气虚证是由于肝气亏损,升发不足,气机失调所导致的一种证候,更年期患者常出现疲倦乏力、心悸易惊、气上冲胸、眩晕、耳鸣等肝气亏虚的表现。李浩教授认为肝气虚是更年期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环节,调补肝气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重要方法,治疗时应重视整体调治,改善患者错综复杂的整体症状,临床以黄芪为主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随证处方用药,补肝气、升发气机的同时,清郁热、化痰浊、畅情志、补不足,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杨光  胡骏  何庆勇  王阶 《世界中医药》2023,(10):1406-1410
肝气不足的证候在历代古籍记载及临床实践中广泛存在,然而中医教材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论述。通过文献归纳后发现:肝气不足理论发端于《黄帝内经》,在后世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肝气不足则肝的谋虑和疏泄功能减退,引起情绪及思维活动异常、消化系统症状、筋脉失养症状、女子月事及发育异常等。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肝气不足”与胆汁酸代谢紊乱比较类似。现对肝气虚与肝血虚进行鉴别,并论述不同疾病的治疗特点,从而拓宽中医临床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症状变化常具有明显昼夜节律特点,典型表现为"晨重暮轻"和"晨轻暮重"。基于人体昼夜节律与肝的生理功能的密切关联及昼夜节律变化受肝之气血变化影响的病理机制,从肝气虚实的角度看,"晨重暮轻"者病机主要是肝气虚,"晨轻暮重"者病机主要是肝气实,临床对于较为复杂的病情进行诊察时,应注意其病机虚实夹杂和兼及他脏。  相似文献   

18.
略论肝气虚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家旭  杨维益 《中医杂志》1994,35(5):264-267
在分析古今中外医家对肝气虚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提出肝气虚证的诊断方案及理法方药,认为它主要分布于慢性肝炎疾病及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病证之中,分析了忽视肝气虚证若干原因,并明确在诊断本证时应与肝气郁、脾气虚、肝阳虚及肝郁脾虚证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医学为佐证,从生理、病理、治疗诸方面探析肝气与目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阐明了肝气条达是目视精明的重要保证,肝气郁结是目病的主要根源,调理肝气是目病的基本治则。由此可见,肝气通于目是中医诊治目病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