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颗粒脂肪分层注射在中年女性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年面部老化女性患者10例,采用不同直径抽吸针在大腿前外侧或下腹部进行脂肪抽吸,获得的不同颗粒脂肪经静置、过滤及细化等处理,先将较大颗粒脂肪注射填充于面部萎缩凹陷部位,然后对鼻唇沟、唇峰、人中及深层皱纹等老化特征突出部位用细小颗粒脂肪进行浅层注射。结果10例患者注射1次。术后随访12~18个月,患者面部轮廓弧线饱满流畅,皮肤质地改善、细腻滋润有光泽、弹性增强、皱纹减轻。10例患者术后面部改善程度达80%以上,均未出现感染、硬结、钙化等并发症。结论自体颗粒脂肪分层注射应用于中年女性全面部年轻化中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皮肤质地,减轻皱纹。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5岁,确诊2型糖尿病3年。3年前开始使用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N),每日6U,晚10时注射,以及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R),早晨28U,中午22U,晚上16U,皮下注射。使用规格为30G×8mm的BD胰岛素笔用针头。胰岛素使用前须恢复至室温。注射范围为腹部脐周10cm,注射部位轮换使用。6个月后注射部位出现凹陷,改为双臂三角肌下缘和双大腿内外侧注射,3~6个月后也先后出现注射部位凹陷,凹陷局部均无皮肤红肿、皮疹等,无瘙痒及疼痛。患者1年半前停用优泌林N和优泌林R,改口服格列喹酮、阿卡波糖,皮肤凹陷区域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脂肪肉瘤组织中p16、p5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脂肪肉瘤组织中p16、p5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脂肪肉瘤患者32例,行脂肪肉瘤根治性切除术30例,脂肪肉瘤姑息性减瘤术2例。术中取其脂肪肉瘤组织及正常脂肪组织各32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p16、p53蛋白。结果脂肪肉瘤、正常脂肪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0%和100%,p53阳性率分别为68.75%和0,脂肪肉瘤与正常脂肪组织相比,P均〈0.05。随脂肪肉瘤病理分型升高,p16表达下降而p53表达升高,p16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1,P均〈0.05)。结论脂肪肉瘤组织中p16蛋白呈低表达,p53蛋白呈高表达,二者表达呈负相关关系,共同参与了脂肪肉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肾囊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肾小球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给药方式-肾脂肪囊内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治疗肾小球疾病。以减轻类固醇激素的副作用,方法:12例经肾活检证实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B超引导下向每侧肾脂肪囊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40mg,每周2次,共10次,自身对照治疗前、后患者的尿蛋白、血压、体重及血清白蛋白、肌酐的变化。结果:12例患者中9例(66.7%)尿蛋白明显减少或转阴(P<0.01),未发现明显激素副作用。结论:肾囊内注射药物为一新的给药方法,在有效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同时可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脂肪组织是调节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储能型脂肪(白色脂肪)过量积累可导致肥胖,引发健康问题,而产热型脂肪(棕色/米色脂肪)通过线粒体的氧化产热消耗能量,具有潜在的抗肥胖作用。研究显示产热型脂肪可由众多前体细胞分化而来,其分化方向受多种转录因子包括PRDM16、PPARγ、SIRT1等调控,且这些转录因子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本文就调控产热型脂肪分化形成的分子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北京沙河镇女性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2009年9月~10月纳入北京市昌平区(25~70)岁妇女2228名,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方法测量内脏脂肪指数,并调查其代谢综合征发病情况及体重、血压、血脂、血糖指标与内脏脂肪指数的关系。结果入组调查对象平均年龄(45.1±7.1)岁,内脏脂肪指数中位数为8(1~30),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3.3%;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综合征及体重、血压、血脂、血糖都存在相关性(P〈0.001)。将内脏脂肪指数用三分位数法划分为低、中、高指数组(分别对应1~7分,7~10分,10~30分)。各组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和代谢指标发生风险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综合征具有相关性,经年龄调整后,中、高指数组的OR值分别为7.47(5.25~10.62)和32.34(22.74~45.98)。结论内脏脂肪指数检测方法且与代谢综合征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消融犬心外膜脂肪垫(完全去迷走神经)的远期心电生理效应。方法成年雄性杂种犬16条,随机分为消融组和假手术组(各8条)。消融组犬经开胸途径消融心外膜所有可视脂肪垫,假手术组仅进行开胸手术。术后8周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测定右心房、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心尖部及右心室流出道等部位的不应期,并进行房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诱发。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基础心率(163.8±12.2)~/min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对(122.7±13.0)次/min(P〈O.001);消融组犬的右心房、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心尖部及右心室流出道不应期分别较假手术组显著缩短(除右心室心尖部P=0.012外,其他部位P〈O.001),同时该组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显著增加(P=0.04),两组间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诱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仅消融犬心外膜脂肪垫可能具有远期致心律失常作用,尤其在心房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祛湿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药效。方法:12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32只.SPF级。随机分为对照饮食组(n=16)和高脂饮食组(n:16),对照饮食组小鼠给予10%热能来源于脂肪的对照饲料,高脂饮食组小鼠给予60%热能来源于脂肪的高脂饲料。12周末,对照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再分,51j随机分为正常组(N,n=8)、正常给祛湿化瘀方组(NQ,n=8)、模型组(M,n=8)、模型给祛湿化瘀方组(Q,n=8),分别以lml/100g鼠重灌胃给予祛湿化瘀方(生药含量0.93g/m1)和灭菌饮用水,16周末取材,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肝组织TG、血清ALT、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肝脏HE染色见肝细胞明显的肿胀、脂肪变性和炎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见肝脏显著脂滴沉着。肝脏脂肪变积分、炎症积分、气球样变积分均显著升高,并达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祛湿化瘀方组小鼠肝组织TG、血清ALT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同时肝脏病理组织变化改善,病理积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祛湿化瘀方能够有效防治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小鼠NASH。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探讨肝脏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TREM-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自由饮食,自然光照,环境温度17~23℃,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高脂饮食+腹腔注射氧四环素),造模4周、8周时分批处死,按照实验要求采集腹主动脉血并检测血浆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门静脉血浆内毒素(ET)水平;取肝标本做HE染色,并用ELISA方法检测肝脏TREM-1的表达量。结果:与同期对照组相比,4周时模型组TNF-α、ALT、AST、ET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8周时模型组大鼠IL-6明显升高(P〈0.05);4周起模型组大鼠IL-10开始降低(P〈0.05);ELISA结果显示4周、8周模型组TREM-1的表达量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TREM-1与TNF-α、ET、IL-6均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P〈0.01)。结论:TREM-1通过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相互作用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与发展中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去迷走神经效应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方法将16只成年健康犬随机分成切除脂肪垫组和保留脂肪垫组,心外膜缝植动物起搏器后快速起搏犬心房,观察两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及其离散度(AERPd)、心房颤动诱发率、持续时间等。结果两组持续心房起搏6周后,起搏器停止工作0、3、7h,保留脂肪垫组AERP和AERPd分别为(115±19)ms、(126±24)ms、(132±19)ms和(440±55)ms、(480±47)ms、(40±69)ms,与起搏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留脂肪垫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脂肪垫组持续性心房颤动诱发率714%,持续时间(52±62)min,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切除脂肪垫组未诱发出持续性心房颤动。结论去迷走神经可减少实验犬心房颤动诱发率及控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1.
刘益涛  于文慧 《山东医药》2009,49(49):75-7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例MHD患者(MHD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浆内脏脂肪素,并检测其血浆白蛋白、钙、磷、尿素氮、肌酐、血脂等生化指标,以及C反应蛋白(CRP);分析内脏脂肪素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MHD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内脏脂肪素水平与CRP、TG、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呈正相关(P〈0.01或〈0.05),与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结论M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明显升高,可能参与其营养不良、微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2.
倪勇  王青川  王芳 《山东医药》2014,(34):86-87
目的观察银离子敷料敷贴联合维生素B1、B12创面注射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采用银离子敷料敷贴联合维生素B1、B12创面注射治疗以及传统切口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切口愈合时间以及术后3、6、9 d换药时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新鲜肉芽组织生成时间(3.0±0.5)d、切口愈合时间(10.0±0.8)d,对照组分别为(6.0±0.8)d、(16.0±1.0)d。观察组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及切口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3、6、9 d换药时疼痛评分分别为(5.0±0.4)分、(3.1±0.5)分、(2.0±0.4)分,对照组分别为(6.8±0.4)分、(5.2±0.6)分、(4.1±0.5)分。同一时点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银离子敷料敷贴联合维生素B1、B12创面注射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含脂肪乳剂的双能源部分肠外营养(PPN)对腹部结核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1例肠结核、36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随机分为部分肠外营养组(PPN组,30例)与对照组(27例),按组别给予含或不含胆肪乳剂的PPN支持治疗2周,PPN前后分别作人体测量及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纤维结合蛋白(Fn)与铁蛋白(Tf)测定。结果经PPN两周后,PPN组理想体重百分率(BW%IBW)与理想三头肌皮褶厚度百分率(TSF%ITSF)显著增加(P<0.05),血清PA、Fn与Tf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含脂肪乳剂的双能源PPN有利于改善胜腹总核病的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宝对脂肪性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56例脂肪性肝炎和53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合并脂肪性肝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与血脂水平,及肝胆B超影像等出现的异常率;同时评价肝宝的临床疗效。结果:(1)肝宝对脂生肝炎和病原学小三阳(25例)与大三阳(28例)的慢乙肝合并脂肪性肝炎患者的乏力、纳差、肝区痛有明显改善作用;(2)肝宝对3组患者肿大之肝、脾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常作用;(3)肝宝能显著降低所有患者的ALT,AST,TCh(总胆固醇),和TG(甘油三酯)水平,有效率以脂肪性肝炎为高,(4)有82.14%-98.21%的患者脂肪浸润消失或减退,及37.93-48.15%的虱胆囊壁由毛糙恢复到稍毛糙或光滑,结论:肝宝对脂肪性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性肝炎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及B超检测结果的改善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GZ)对肥胖小鼠非肾上腺素能条件下原代棕色脂肪分化和功能的影响,为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高脂饮食诱导的4周龄雄性C57BL/6J肥胖小鼠20只,取肩胛间区棕色脂肪组织,分离并培养C57小鼠原代棕色脂肪细胞,等量分人10个培养皿中,等分为对照组和PGZ干预组,每组5皿,使用PGZ干预细胞,建立PGZ干预的细胞模型,使用和PGZ溶液等量的生理盐水处理对照组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模型的棕色脂肪基因:解偶联蛋白1(UCP-J)、超长链脂肪酸延长酶3(ELOVL3)、PPAR-γ共激活因子α和β(PGCI-α、PGCI-β)、PR包含域16区(PRDM16)、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β)、脂联素、脂肪细胞脂质结合蛋白2(AP2)、细胞色素C1氧化酶(CYC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等表达水平;使用油红染色定量法检测细胞模型的棕色脂肪成脂功能;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GZ干预组UCP-1蛋白表达。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PGZ干预组细胞的棕色脂肪特异基因(UCP-1、ELOVL3、PGCI-α、PGCI-β)、成脂基因(AP2)、线粒体功能基因(CYCI、TFAM)和脂肪分化基因(PRDM16、CESP/β)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UCP-1:1100.0±612.0、2.0±0.4;ELOVL3:1461.0±617.0、2.0±1.2;PGCI-α:8.1±2.8、2.0±1.1;PGCI-β:8.3±2.8、2.0±1.3;脂联素:2.6±0.8、1.04±0.7;AP2:5.1±2.2、1.00±0.24;CYCI:3.1±0.8、1.0±0.4;TFAM:1.2±0.4、1.00±0.25;PRDM16:4.8±2.6、2.0±0.3;CEBP/β:6×10^8±5×10^8、2.0±0.6;t=2.45~5.22,均P〈0.05);油红定量亦发现干预组成脂功能高于对照组(染色定量:1.2±0.2比1.0±0.1,t=2.45,P〈0.05)。Westernblotting检测PGZ干预组UCP-1表达高于对照组(灰度分析相对定量分别为1.24±0.25和1.00±0.14,t=2.63,P〈0.05)。结论PGZ可能通过增强棕色脂肪特异基因表达、促进细胞分化成脂、提高线粒体功能等方面增强棕色脂肪细胞功能,这可能是其改善机体代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餐后高脂血症可以减少血管内皮依赖型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脂肪餐内加入蛋白质可以很快消除餐后高脂血症。我们研究蛋白质的这种消除作用会不会中止高脂血症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方法:16名健康学生(年龄19~23岁,8名男性,8名女性),食用3种不同的试验餐,每试验餐间隔1周,试验餐包括乳脂(单纯脂肪餐),乳脂加乳酪或单用大豆蛋白。乳脂含33%脂肪,每千克体重给1g。蛋白质用乳酪50g或大豆蛋白50g。用2D超声测定空腹时肱动脉与脂肪餐后1、2、3、4、5、6、7、8hFMD,在同一时间点内另一上肢抽血测定TG、  相似文献   

17.
112抽吸法脂肪切除术治疗糖尿病性脂肪肥大症[英]/Somdal…∥JInternMed,-1993,234.-489~492脂肪肥大症是采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特征是在反复注射部位有突出的脂肪肿胀(“胰岛素肿瘤”),胰岛素从脂肪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AFLD临床病理改变与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取54例患者肝组织标本,根据其病理改变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单纯性脂肪肝组(ss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组)。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visfatin、adiponectin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visfatin、adiponectin的差异。结果54例标本中:Control组23例,SS组11例,NASH组20例。NASH组血清visfatin{k~于Control组(P=O.012)和sS组(P=0.021);SS组血清visfatin较Control组有降低的趋势;Control组血清adiponectin高于NASH组(P=0.024)和sS组(P=0.039):NASH组较Ss组有降低的趋势。结论在NAFLD患者中,随着肝组织脂肪变及炎症的加重,其血清visfatin、adiponectin水平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异同点.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10年6月间我院住院及门诊资料完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150例,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6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85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合并症等因素.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患者BMI、血清铁蛋白、IV型胶原、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代谢综合症等相关疾病的发生率较非洒精性脂肪肝组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患者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乏力等)的发生率及肝功能比较尤显著性差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等)较非洒精性脂肪肝组突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BMI、血清铁蛋白、Ⅳ型胶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等血清学指标较非酒精性脂肪肝组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xendin-4(exenatide)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IR)大鼠胰岛素敏感性(IS)改善的机制及对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高脂组(HF)和高脂+Exenatide组(HE)。HE组给予exenatide(2μg/kg,Et二次)腹腔注射6周,用静脉胰岛素耐量试验评价各组IS变化,观察各组肌肉和脂肪组织胰岛素信号传导、脂肪细胞因子表达和血浆浓度变化。结果6周后,HE组Lee's指数、空腹血浆FFA、TG、TC均较NC组降低(P均〈0.01),IR明显改善;胰岛素刺激后HE组肌肉和脂肪组织IRS-1酪氨酸磷酸化升高(P〈0.05);HF和HE组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但HE组脂联素(APN)血浆水平和脂肪组织mRNA表达明显高于HF和NC组(P均〈0.01)。结论Exenatide明显改善了高脂大鼠IR,其胰岛素增敏机制可能与增强IRS-1酪氨酸磷酸化以及对APN、visfatin等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