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腭裂的新方法。方法本法对传统方法作了六项改进世。手术时,在腭部的一侧作完改变的六项操作以后,手术侧的腭部即彻底松弛,可以充分后退,增加该侧腭部先天不足的长度,并随意向近中侧移动,与对侧的裂缘接触,不需要在对侧再作同样的手术操作,即可将裂隙缝合。结果共用本法修复单侧和双侧腭裂151例,患者年龄4个月至5岁。手术后,无一例死亡,亦无一例复裂。年龄很小,尚未开始说话的婴幼儿患者,经本法修复腭裂以后,其语言的质量和发音的准确度都与同龄正常儿童无异。结论单侧手术的手术创伤、手术失血和手术时间都较同时在腭部两侧施行手术的传统方法更小、更少和更短。它是早期修复腭裂的一个较为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早期修复腭裂的单侧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一种治疗腭裂的新方法。方法本法对传统方法作了六项改进。手术时,在腭部的一侧作完发迹的六项操作以后,手术侧的腭部即彻底松驰,可以充分后退,增加该侧腭部先天不足的长度,并随意向近中侧移动,与对侧的裂接触,不需要在对侧再作同样的手术操作即可将裂隙缝合。  相似文献   

3.
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 笔者从1992-1998年收治20例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采用在患侧(单侧腭裂)或一侧(双侧腭裂)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 术后未发现腭瘘,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 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单侧岛状颊肌黏膜瓣加双反向双Z成形术修复较宽大的腭裂,延长软腭,不做牙槽弓内侧松弛切口,腭部无骨性创面裸露和瘢痕形成,以减少或避免对上颌骨和牙槽弓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良的双反向双Z成形术延长软腭,裂缘蒂的口腔侧黏骨膜瓣翻转关闭鼻腔侧的裂隙,一侧岛状颊肌黏膜瓣修复腭部口腔侧创面,牙槽弓内侧不做松弛切口。结果应用该法共治疗36例,2例出现了腭瘘,其余伤口愈合良好,软腭延长显著,无组织瓣坏死、伤口感染、张口困难、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8例患者,均获得完善的腭咽闭合功能。结论一侧岛状颊肌黏膜瓣与双反向双Z成形术联合应用修复较宽大的腭裂,既延长了软腭,又避免了腭部骨性创面裸露、瘢痕形成而影响上颌骨和牙槽弓生长发育,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 ,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 笔者从1992~ 1998年收治 2 0例 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 ,采用在患侧 (单侧腭裂 )或一侧 (双侧腭裂 )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 术后未发现腭瘘 ,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 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 ,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笔者从1992~1998年收治20例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采用在患侧(单侧腭裂)或一侧(双侧腭裂)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术后未发现腭瘘,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腭裂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方法:对Furlow氏双“Z”字瓣逆向腭裂修复术进行改良,于软腭中部采用单一“Z”字瓣改形,延长软腭,简化 ,避免腭瘘,复裂等并发症产生。结果:采用此法对11例单侧腭裂患者进行整复治疗,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6-36个月无腭瘘,复裂发生;语言评价结果为发音优2例,良8例,差1例。结论:本术式为腭瘘,复裂发生率较低,语音能恢复较好的一种腭裂修补术。  相似文献   

8.
改良腭咽松弛切口修复低龄婴幼儿不完全性腭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找和开辟一条不影响颌骨发育而早期修复婴幼儿不完全腭裂、恢复腭咽功能的新途径。方法:笔者从2000—2003年选择性地对1-1.5岁的不完全腭裂患儿,采用改良腭咽松弛切口施行腭裂修复术18例,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情况下进行。结果:术中出血少,无手术意外及腭瘘等并发症。结论:改良腭咽松弛切口修复婴儿期不完全性腭裂,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是一种不影响颌骨发育,早期修复腭裂、恢复腭咽功能、简便易行、易于推广使用的理想修复方法,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诊断与治疗先天性隐性腭裂患者。方法 纵行剖开软腭的膜性粘连,口腔侧硬腭粘膜瓣后推,鼻腔侧软腭粘膜瓣X字成形,腭帆提肌吊带重建,颊肌粘膜瓣移转修复硬腭裂隙入腭部创面,以恢复软腭的解剖学长度和生理性动度。结果 共治疗12例患者,均得到成功的修复,发音效果满意。结论 我们介绍的诊断依据和手术方法对隐性腭裂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Langenbeck手术联合Limberg手术及提肌吊带成形术来治疗单侧完全性腭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58例,均为单侧完全性腭裂,应用3种手术联合修复,包括改良Langenbeck手术、Limberg手术、提肌吊带成形术。术后随访3个月到4年,观察腭部创口愈合及腭咽闭合情况。结果随访50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腭瘘,术后腭咽闭合情况佳。结论3种手术联合修复治疗单侧完全性腭裂简单易行、远期效果佳,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271例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及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索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的可行性,并对其效果进行初步观察。方法 对3-12个月婴儿安全性唇腭裂进行了一期修复,同时对24例裂隙宽大的患儿进行术前腭部矫治,对术后1-4年的116例患儿唇的外形及事音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 271例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修复手术,术后除2例发生呼吸困难,6例腭部瘘孔形成及5例作品渗血外,全部愈合良好。研究发现1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腭部矫治后,齿槽部裂隙左右距离轿治前平均缩小6.1mm;前后距离轿较矫治前平均缩小6.6mm;唇外菜评价优良率达93.1%,语音评价优良率达94.8%。结论 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是完全的、可行的。术前腭部桥治可明显缩小齿槽部的裂隙,有利于宽大裂隙的修复。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可获良好唇外形及语音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5459例唇腭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20年来唇腭裂的治疗及唇腭裂患者的构成情况进行回顾。方法:对5459例唇腭裂患者病历资料分类整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唇腭裂各类型性别比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唇腭裂患者的首次手术年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主要修复方式随年代的变化而不同。结论:唇腭裂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自1980年以来,唇腭裂患者的首次手术年龄呈逐渐下降趋势,主要手术方法也有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颊脂垫瓣移转的应用原理及用以腭裂修复的实践。方法将颊脂垫瓣移植于硬腭裂隙的口腔侧创面,或充填于腭部的口腔与鼻腔侧组织瓣之间,尤其是硬软腭交界处。颊脂垫不需用皮片覆盖,可以自行上皮化。结果共治疗腭裂6例,术后颊脂垫完全成活,无腭瘘形成,无颊间隙感染发生。2周后,颊脂垫自行上皮化。结论颊脂垫血供丰富,易于成活,可为Ⅱ期愈合的创面提供肉芽组织再生床,改善软硬组织血供,以促进伤口的愈合。使通过常规的手术方法不能或难以修复的大的裂隙或缺损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14.
早期腭裂修复术后瘘的发生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婴儿期腭裂手术后瘘发生的规律。方法 对1995年7月~2001年9月期间施行的2~12个月龄的531例腭裂修复术后瘘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腭裂术后瘘发生率为4.9%,双侧完全性腭裂术后瘘发生率(7.8%),明显高于不完全性腭裂(4.4%),单侧完全性腭裂(4.3%,P<0.01),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术后瘘发生率与年龄,及本组所采用的不同术式无关(P>0.05);其中硬腭部瘘占完全性腭裂术后瘘率70%,较其它部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婴儿期腭裂手术并不会增加瘘发生率,对于双侧完全性腭裂,推荐做术前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修复婴儿完全性腭裂畸形的最佳时机.方法 应用双侧单蒂瓣法(Bardach法)加双侧腭帆提肌吊带成形术.于婴儿6~12个月时完成腭裂修复术,并应用计算机辅助FFT(快速博立叶变换)元音声学对婴儿术前、后的发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本组26例婴儿腭裂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腭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发音经计算机辅助FFT声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儿腭咽闭合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双侧单蒂瓣法加双侧腭帆提肌吊带成形术,于婴儿6~12个月时完成腭裂修复术,技术安全可靠.术后发音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闭合硬腭后部裂(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腭裂修复新方法,采用缝牵张技术诱导犬腭骨外侧缝骨再生,补偿腭裂骨组织缺损,形成硬腭后部的骨性修复,避免传统手术存在的语音效果较差和面部发育障碍的不足。方法用8周龄杂种犬9只,实验组经手术形成硬腭8mm宽的裂隙。用牵张力分别为200g,360g和480g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缝牵张器牵张腭骨外侧缝,使两侧腭骨向中线移动关闭裂隙。并设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实验对照组腭裂比手术时略有扩大;实验组则先后完全闭合,组织学发现实验组缝的骨缘有明显新骨形成。结论幼犬腭裂可以通过缝牵张诱导骨组织再生补偿缺损,形成骨性修复;NiTiSMA缝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三种不同牵张力值均能诱发缝区大量新骨形成,牵张力值较大者形成的新骨骨髓腔较大,骨小梁细长。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association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with hemophilia is rare. Recent advances in hematology have made it possible for hemophiliacs to have surgery without problems, using prior administration of anti-hemophilic globulin. The case reported was a hemophilia B patient with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When primary cheiloplasty was carried out at four months of age, there were serious bleeding problems during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Palatoplasty was performed at age two and repair of secondary deformity of the cleft lip at age eight. On both occasions a prothrombin complex was administered, and no problem was experienced in either procedure. A ten year follow-up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舌的位置及动态对腭裂语音的影响。方法 应用标准头颅侧位X 线片及计算机图像扫描系统,对腭裂手术前后及正常人的舌静止及发/a:/ 时的位置及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静止时,术前组A/F值小于术后及对照组( P< 0 .01) ;术后组C/H值小于术前及对照组( P<0 .01) ;术后组S/V 值小于对照组( P< 0.01)。发/a:/ 时,术前组D/F、A/P 及α/p 均小于对照组,而P/B、C/H 大于对照组;术后组A/F小于对照组( P< 0 .05) ,C/H 大于对照组(P< 0.01);术前组D/F、A/P、α/p 小于术后组。结论 腭裂术前的舌位置及动态存在明显异常,术后虽可获得接近正常的一定变化,但仍存在某些异常,需经语音治疗,消除舌的不良因素,才能达到清晰发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