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对下肢动脉闭塞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正茂  王世伟 《当代医学》2009,15(29):527-528
目的评价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对下肢动脉闭塞疗效与畅通率。方法经CT造影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闭塞,腘动脉以远及分支广泛闭塞,无良好流出道。患者共45例52条肢体(Fontaine分期均为III~IV),其中男28例,女性17例;年龄49~84岁,平均68.5±15.5。所有患者都成功开通闭塞的股髂动脉并植入支架无截肢,无死亡,其中27条肢体同时行动脉置管溶栓术。分为支架植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组27条肢体和单纯支架植入对照组25条肢体,于术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是否改善,ABI的变化及垃圾脚发生率。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比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提高24.29%。垃圾脚发生率降低75%,踝/肱指数比对照组平均提高0.30±0.07。足背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率提高25.85%。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其短、中期通畅率令人满意,但长期通畅率仍需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长段狭窄闭塞,无良好流出道的动脉闭塞疾病的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畅通率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罗韶辉  王玉凯 《广西医学》2006,28(2):213-214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3例发病后12 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0 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1例为TIMI 1,12例为TIMI 0.溶栓后1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2例未再通.10例患者结果良好;3例不良结果;其中2例死亡.发病6 h内IAT组与发病6~12 h内IAT组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64例发病于6h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千闭塞7例(10.9%),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49例(76.6%),大脑前动脉闭塞8例(12.5%)。结果 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37倒(57.8%),部分再通15例(23.4%),未通12例(18.8%);溶解血栓治疗后3个月疗效良好的患者45例,疗效差19例;52例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42例(80.1%),12例未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3例(25.0%);溶栓后脑出血14例(21.9%)。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基于OCSP分型及TOAST分型的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有效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对TACI、PACI、POCI型患者启动动脉溶栓程序,依据脑血管造影结果及TOAST分型对动脉闭塞组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及动脉溶栓前后患者NIHSS评分变化。结果 42例患者中TACI 9例,PACI 13例,POCI 8例,LACI 12例。脑血管造影提示有16例动脉主干闭塞,动脉溶栓后9例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4例未再通。溶栓前后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OCSP分型及TOAST分型的脑梗死动脉溶栓可操作性强,临床疗效确切,溶栓方法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SIAT)联合选择性脑低温保护治疗大脑中动脉(MCA)闭塞的血管再通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选择性脑低温保护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用TIMI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治疗前、治疗后即刻、第7天、1个月、3个月NIHSS评分,治疗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出血转化(HT)评价预后。结果9例获得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2例获得部分再通,2例没有发生再通。随访6个月,7例生活能完全自理,3例生活能部分自理,2例无法生活自理,1例死亡。术后并发脑出血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选择性脑低温保护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7例发病后6小时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2例为TIMI 1,25例为TIMI 0.溶栓后2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6例未再通.23例患者结果良好;4例不良结果;其中1例死亡.发病3h内IAT组与发病3~6hIAT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发病3h内IAT组疗效较好.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尽早作IAT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为6h,在数字血管减影机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出责任闭塞血管,应用小球囊或支架(soltaire)进行血栓碎裂,或取栓后对残余血栓应用微导管进行动脉内溶栓;术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个月后应用牛津残障量表(OH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21例患右经过碎栓、溶栓治疗后有17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4例未通。术后颅内出血1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但术后2个月应用OHS进行预后评价,其临床症状预后良好占76.19%。且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患者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6例ABAO患者资料。其均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分析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评估治疗90 d临床预后,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14/16)顺利完成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11例(11/16)患者的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的脑缺血治疗分级(mTICI)3级或2b级〕。术中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1例(1/16)取栓支架回收失败,1例(1/16)发生医源性夹层。术后90 d内随访共5例(5/16)患者死亡。存活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2.0±1.4)分。7例(7/16)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9例(9/16)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或死亡)。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颅脑CT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评分(pc-ASPECTS)、就诊时昏迷发生率、就诊时偏瘫发生率、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BAO患者,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改善临床预后。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支架;血管内操作;机械溶栓  相似文献   

9.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评价急性下肢动脉血栓行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介入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42例,发病时间5 h~10 d,29例术后带管接微量泵继续溶栓3~7 d。结果 26例(61.9%)血管完全再通,动脉搏动恢复。10例(23.8%)虽主要动脉闭塞,但侧支循环建立,临床症状消失。6例(14.3%)主要动脉闭塞,侧支循环建立欠佳,但临床症状改善,下肢病变平面下降。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介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具有溶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纯静脉溶栓或桥接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6月由脑卒中绿色通道收入我院的静脉溶栓时间窗(≤4.5 h)内的急性大动脉闭塞MIS患者73例,其中静脉溶栓组55例、桥接治疗组18例。静脉溶栓组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桥接治疗组为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在取栓时间窗内完成血管再通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吸烟史、无症状梗死灶患者比例、术前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Alberta脑卒中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以及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 d、90 d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静脉溶栓组患者全身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桥接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6%(13/55)vs 44.4%(8/18);χ2=2.434,P=0.019]。结论 单纯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M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尽管桥接治疗患者的全身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但二者远期疗效均较好。[关键字]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桥接治疗[中图分类号] R 743.3  相似文献   

11.
张彤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82-8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血管再通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法。方法选取北京世纪坛医院2007年1月-2012年6月以急性脑梗死入院进行动脉溶栓血管再通的患者9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试验组患者继续使用r-tPA达最高批准剂量(22 mg),对照组则停止溶栓。对入选患者进行为期90 d的随诊,收集其在该时间段内是否发生继发性脑出血、血管再闭塞等不良反应,并进行NIHSS量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治疗后24 h试验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72±4.80)分比(6.24±4.80)分,P=0.041]。在治疗后90 d时,试验组mRS评分预后良好者较对照组增多(87.7%比72.7%,P=0.022)。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血管再通后继续使用r-tPA直到22 mg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胡锦全  李贞艳  张跃亮 《海南医学》2013,24(22):3308-33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远期转归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90d时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神经功能,将评分0~2分的患者作为转归良好者,将评分3~6分的患者作为转归不良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标准评定血管再通程度,观察治疗后7d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利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动脉溶栓远期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患者中,75例完成最终研究,转归良好者36例(48.0%),转归不良者39例(52.0%);血管再通良好者48例(64.0%),23例(30.7%)7 d内出现颅内出血.单变量分析:基线血糖值(P=0.001),NIHSS评分(P=0.847),血管再通情况(P=0.002),有症状颅内出血均可影响远期转归(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血糖水平较低(P=0.033)和血管再通良好(P=0.006)是远期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基线血糖值和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是影响其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VBA)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VBA闭塞脑梗死患者,对43例VBA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对照组50例行临床常规治疗者,比较两组疗效并分析溶栓治疗组6 h内外阻塞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溶栓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8.76,P<0.01),溶栓治疗组治疗时间6 h以内和6 h以外的预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阻塞血管再通23例(53.49%);溶栓时间6 h以内6例(13.95%),其中阻塞血管再通4例(9.30%)预后均好,6 h以上37例(86.05%),阻塞血管再通19例(51.35%),预后好的有16例(43.24%);颅内出血1例(2.32%),再灌注损伤19例(44.18%);再栓塞1例(2.32%),死亡12例(27.91%),分析后认为VBA再通率较低,6 h以内和6 h以外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血管再通和预后明显相关(P<0.01,相关系数r=0.99).结论:VBA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疗效确切,阻塞血管再通和预后明显相关,阻塞血管成功再通预后较好,不成功再通预后较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78例ACI患者随机分两组:(1)动脉溶栓组28例,应用尿激酶25~75万单位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2)静脉溶栓组50例,应用尿激酶150万单位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6 h、3、7 d测定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结果(1)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6、24 h、3 d ESS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均P〈0.05)。(2)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6.43%,残疾率为3.57%。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2.0%,残疾率为8.0%;两组1个月时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8.0%)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3.57%)(P〈0.05)。(3)凝血指标:溶栓后6 h、3、7 d TT与PT静脉溶栓组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均P〈0.05);6 h、3 d FIB明显下降(P〈0.05)。(4)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4例,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5例。结论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完全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梗塞(TACI)与后循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POC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经股动脉选择性溶栓(IAT)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共62例,其中发病6 h内的TACI患者44例,起病12 h内的POCI患者18例,行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对梗死部位接触性给予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作动脉溶栓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1 d、90 d的Barthel指数(BI)比较,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并分析脑梗死的性质、部位及给药时间对血管再通率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在溶栓后2 h、24 h.7 d及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后21 d及90 d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TACI患者给药时间<4.5h组和4.5~6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4.5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4.5~6 h组(P<0.05).POCI患者给药时间<9h组和9~12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9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9~12 h组(P<0.05).(3)脑血栓形成亚组与脑栓塞亚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脑血栓形成亚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脑栓塞亚组(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均有效,对TACI疗效优于POCI 各责任血管再通率不同 但POCI更应积极动脉溶栓 给药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安全性越高.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比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患者脑脊液乳酸(CFS-LA)水平在预后评判中的价值。方法将2011年1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40例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5个意识水平,按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腰穿收集脑脊液做乳酸测定,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分析意识水平、GCS评分与CFS-LA水平的相关性,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脑脊液水平的差异。结果经Spearman相关分析,CFS-LA与意识水平呈正相关(r=0.674,P=0.001),CFS-LA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792,P=0.000),生存组CFS-LA(3.51±0.99),死亡组CFS-LA(4.22±1.59),经χ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4,P<0.05)。结论意识障碍患者CFS-LA水平与意识障碍程度相关,可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醒机制。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苏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昏迷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3.50±9.67)与(37.15±5.36)cm/s,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脑干听诱发提示Ⅰ~Ⅴ、Ⅲ~Ⅴ波间潜伏期差缩短,Ⅲ、Ⅴ波波幅增高。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3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提高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电活动,对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玉欣 《中外医疗》2014,(27):14-15
目的探讨高压氧在儿童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60例儿童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疗程结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高压氧组患者的惊厥时间(3.26±1.27)d,显著少于对照组(8.68±1.86)d(P〈0.001);高压氧组患者的昏迷时间(4.75±1.52)d,显著少于对照组(10.96±2.40)d(P〈0.001);高压氧组80例中痊愈62例(77.50%),有效15例(18.75%),无效3例(3.75%),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80例中痊愈28例(35.00%),有效25例(31.25%),无效27例(33.75%),总有效率66.25%。高压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明显优于对照组66.25%(P〈0.005)。结论高压氧在儿童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可改善患者临床情况,缩短惊厥以及昏迷时间,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观察脑波治疗仪治疗脑性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性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脑波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脑波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脑波治疗仪治疗,根据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scale-revised,CRS-R)评分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脑波治疗组CRS-R由(5.6±1.9)增至(12.4±4.5);对照组CRS-R由(5.2±1.7)增至(9.6±4.80);脑波治疗仪的临床有效率为70.0%;对照组为40.0%;脑波组的平均促醒时间为(22.1±7.8)d,对照组为(26.9±4.8)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波治疗仪辅助治疗对脑性昏迷患者具有良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静脉尿激酶溶栓(UK)和直接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治疗发病3h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109例发病3h后AMI患者,6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48例接受PCI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临床结果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直接PCI组:IRA开通率(95.9%)高于UK组(61.2%),P﹤0.05;心衰发生率12.1%,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8.1%,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7%,病死率2.7%,均低于PCI组(分别为25.0%,20.0%,10.0%,11.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UCG检查:室壁矛盾运动发生率直接PCI组为2.7%,低于UK(12.7%),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直接PCI组为56.8±8.3),高于UK组51.2±10.4,两组比较P﹤0.05。而两组中出血率、再发心绞痛率和再闭塞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与UK治疗相比,直接PCI治疗发病3h后AMI疗效更佳,可减少心衰及心脏恶性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