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意义及其与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活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PCR-SSLP)及免疫组化SP方法,对56例结直肠癌,9例腺瘤及6例腺瘤癌变的MS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显示结直肠癌MSI总阳性率为44.64%(25/56例),共中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3/4例阳性,散发性结直肠癌22/52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结直肠腺瘤及腺癌组织中转录因子FOXO1的表达,在组织学水平上初步探讨FOXO1在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146例结直肠腺瘤、48例结直肠腺癌及48例癌旁组织中FOX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FOXO1在结直肠腺瘤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腺瘤组织中FOXO1表达与肿物大小相关,腺癌组织中FOXO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结论 FOXO1在人类肠道癌前病变(腺瘤)及腺癌组织细胞核表达减少和缺失,可能是导致结肠腺癌发病的机制之一,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有望成为下一个潜在的临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比较24例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与278例普通型结直肠腺癌的临床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遗传学特点等。结果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临床分期较晚,Ⅲ+Ⅳ期所占比例(87.5%)及淋巴结转移率(87.5%)均明显高于普通型结直肠腺癌(42.4%,4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脉管侵犯率(87.5%)明显高于普通型结直肠腺癌(2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性别和分子遗传学KRAS及BRAF突变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易侵犯脉管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较晚,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TEN和分化相关基因(NDRG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91例结直肠腺癌、30例结直肠腺瘤和21名正常肠黏膜组织标本及其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TEN和NDRG1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PTEN和NDRG1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50/91)和76.9%(70/91),与正常肠黏膜组和结直肠腺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表达下调和NDRG1过度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直肠腺癌组织中PTEN和NDRG1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rs'=0.251,P=0.016)。PTEN蛋白阴性表达组的结直肠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明显低于PTEN蛋白阳性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失表达有可能成为结直肠腺癌癌变早期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之一,并可作为评估结直肠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NDRG1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不能作为临床评估结直肠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联合检测PTEN和NDRG1,可作为疑难病例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其失活和表达异常与大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关系密切。DCC基因在妇科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即DCC基因,近年来发现的大肠癌中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其在妇科肿瘤中的作用与日益受到研究的重视,但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就DCC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11.
DCC基因即结直肠癌缺失基因,是目前发现的最长的肿瘤抑制基因,其结构复杂,经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研究发现其在卵巢肿瘤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已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结直肠腺癌蛋白质组学图谱,评价蛋白质分子作为潜在结直肠腺癌的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26例结直肠腺癌患者,分别采集患者的结直肠腺癌组织和其癌旁正常组织,我们使用非标定量法(label free)对26个结直肠腺癌组织和26个匹配的正常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蛋白质组学检测,分析结直肠腺癌蛋白质组学图谱。用ROC曲线对候选肿瘤标志物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 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蛋白质组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我们共鉴定了3 674个蛋白,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蛋白419个,其中包括226个上调蛋白和193个下调蛋白;筛选出2个具有诊断价值的结直肠腺癌候选标志物,RNA结合基序蛋白3(RBM3)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灵敏度为80.0%,特异性为71.4%;中性粒细胞胞质因子1(NCF1)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灵敏度为85.7%,特异性为72.7%。结论 结直肠腺癌发生时,机体发生明显的蛋白质分子水平的变化,NCF1和RBM3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潜在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即DCC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其在妇科肿瘤的作用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但在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很少报道。本文就DCC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高玉彤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1997,17(3):200-203
微卫星DNA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微卫星不稳定性、误配修复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的研究已取得进展,结直肠癌的肿瘤细胞具有遗传不稳定性,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揭示了一个肿瘤发生的新机制。目前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方法已较成熟,可用于临床及实验室研究 相似文献
16.
抑癌基因APC蛋白在结直肠粘膜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多研究表明位于染色体5q上抑癌基因APC的突变、缺失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了APC蛋白在正常结直肠粘膜的表达特点以及其表达异常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共收集我院1993年1月至1994年10月间结直肠癌手术标本45例,每例包括原发癌肿和手术切缘正常粘膜。用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5μm厚切片做HE及免疫组化染色。APC兔抗人多克隆抗体C20(1∶100)为SantaCruz公司产品,SP试剂盒购于福州迈新公司,染色采用SP法,微波修复…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核心蛋白聚糖(DCN)对结直肠腺癌细胞系HCT116体外侵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Transwell法检测HCT116细胞体外侵袭能力;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CD133和TIMP-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HIF-1α、CD133和TI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1)常氧和低氧环境下,DCN浓度为0、1和3mg/L时HCT116细胞的侵袭数量分别为(241±46)、(168±46)和(51±17)个/视野(P0.01)及(207±61)、(213±64)、(156±54)和(44±17)个/视野(P0.01)。2)在常氧条件下,DCN(3 mg/L)显著上调HCT116细胞TIMP-2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而对CD13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无明显作用。3)低氧条件下DCN(3 mg/L)显著下调HCT116细胞HIF-1α/CD133/TIMP-2蛋白的表达(P0.01),而对CD133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DCN抑制结直肠腺癌细胞HCT116体外侵袭能力,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结直肠腺癌患者外周血大麻素受体互作蛋白1(cannabinoid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CNRI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腺癌早期筛查及病程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quantitative methylation-specific PCR,qMSP)检测结直肠腺癌患者(5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20例)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程度,并通过焦磷酸测序技术确定该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位点.登记结直肠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采用Fisher检验分析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的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分别为(85.50±8.24)%、(81.33±5.81)%、(63.66%±3.61)%(P<0.01);结直肠腺癌CNRIP基因启动子CpG岛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分别与肿瘤直径、原发灶浸润深度、TNM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 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与结直肠腺癌病程进展相对一致,可作为结直肠腺癌早期筛查及病程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trocar穿刺孔肿瘤种植转移的发生率,发生机理及预防措施。结论:虽然目前对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术后trocar穿刺孔肿瘤种植存在争议,但随着大量前瞻性随机研究,相信这一技术仍然是安全和有发展前途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