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在前期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提出"气析"作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制剂固有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群聚集体的特点,结合中药制剂历史发展轨迹,从中药制剂特点、发展现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中药制剂可在超分子化的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建立以物质结构与人体超分子"印迹模板"及"气析"作用明确的"药素"成分群为原料,单用确定与合用可调配的整体相统一的中药复方制剂体系。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成分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与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通道结构(证素)的"气析"作用,从自然界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层面揭示中药"药素"属性,揭示别于西药药理学的中药药理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中药药理学研究受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是由经络脏腑与中药成分群的超分子主客体"气析"作用关系决定的,在这种基于"分子社会"与经络脏腑通道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宏观规律特殊表达过程中,超分子化学自主作用贯穿始终。中药药理学受中医药理论指导,是基于中医药理论,能用超分子化学诠释。基于经典的原子间的化学键形成的单分子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奠定西药药理学,基于"分子社会"弱键的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则构筑中药药理学大厦。中药药理学是在西药药理学基础上发展的针对"分子社会"间的超分子药理学,宜采用宏观数理定量表征和微观定性分析双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形式,中药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现代化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长期作为战略性课题。循中医药理论自然属性,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阐明中药复方与人体"印迹模板"定性定量作用规律:中药与人体都是巨复生物超分子体,中药有效成分群和人体疾病诸证有着对应的"印迹模板",按印迹规律产生"气析"作用,而中药配伍可以显著性地改变这一作用,可用超分子化学理论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中药配伍文献研究及现代研究现状,再提出亟待解决的7个关键问题,并结合超分子化学提出解决之策,旨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核心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古代经典名方是基于疗效优、毒副作用小、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特点进行研发,其发展将切实推动中医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药及中药复方是多成分体系,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于人体,其疗效是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如何在中药多成分的生物学性质基础上,阐述药材-饮片-制剂制备过程及质量属性显得非常关键。中药和人体均是巨复超分子体,其成分是反映原生物体"印迹模板"特征聚集客体,具有遗传多态性。中药质量属性、炮制、制剂制备与质量属性评价都受到超分子化学的影响,最终反映到"印迹模板"的制备及其质量属性的传递规律上。因此,经典名方研发时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来研究中药生物遗传多态性,以及药材炮制、制剂制备与质量属性评价,可提高研发成功的可获得率。  相似文献   

5.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使数据的获取、储存与处理更方便,为加快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尚未与中医药理论实现有机融合。笔者在前期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分析中医药超分子"印迹模板"作用的生物"智能"属性,以期为中药药物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人体与中药都是自然界生物演化成的巨复超分子体,按"印迹模板"逐级管控"社会分子",形成经络脏腑,相互作用产生中医药原创性理论,其中"印迹模板"的自识别、自组装、自组织和自复制体现"智能"作用属性:人体通过"印迹模板"自识别和感传中药成分,以"印迹模板"的形式贮存记忆信息库于经络脏腑之中,再通过"印迹模板"的比对与分析以指导"分子社会"间的自组装、自组织和自复制,合成生物机器,产生生物功能,修复或壮大生物超分子体,呈现最基本的"智能"属性。这提示中医药的理、法、方、药理论是生物"智能"作用的"弱"体现形式,而人体的大脑功能是生物"智能"作用的"强"体现形式。由于超分子"印迹模板"智能作用贯穿自然界始终,这说明能表征人体大脑强"智能"体现形式的人工智能也将能融于自然界各个环节,提示药物创新模式的"智能"功能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将人体置于整个自然界中,循生物演化轨迹,运用超分子化学探讨人体经络脏腑的"印迹模板"通道结构属性。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史上,生物体内"分子社会"中各级分子按超分子"印迹模板"自识别、自组装、自组织、自复制作用,逐级形成各种形式的高度有序性超分子体,形成了地球上原始生物化学系统,据此不断演化,最终进化成人体。在这个超分子体形成过程中,大分子母体(主体)必然保留小分子子体(客体)的"印迹模板"通道结构,并按一定方式连接起来与外界客体沟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否则生命现象将无以为继,这便是人体产生经络的生物超分子化学本质。因此,人体是自然生物界的巨复超分子体,拥有进化各阶段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由此连接便形成了经络,汇聚便形成了穴位,积聚便形成了脏腑。在心血推动下,小分子客体流与经络主体按"印迹模板"的匹配性产生印迹"气析"作用,也就是客体在经络主体运行的"气"象,具各向异性作用,宏观上表现为生理、病理经络脏象及其能受药物、针刺治疗的作用规律,据此可对目前各种经络观点进行解释,并能形成统一经络超分子体假说:生物体经络及其所产生的现象是由其微观超分子体的"印迹模板"特征和自主作用规律决定,这一规律贯穿生物界始终,这便是生物体经络运行物质本源。  相似文献   

7.
基于超分子化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探讨(1)中药归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基本理论特殊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归经的历史沿革、中药生物体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成分群与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空穴通道结构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作为天然超分子 "印迹模板"聚集体的中药,进入人体后,必然寻找到与自身"印迹模板"相吻合的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主体发生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与自复制作用,从而产生针对经络脏腑的特异性药效,宏观上表现出中药归经现象。这种作用规律可采用体外、体内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体外方法主要采用超分子化学结构分析、动力学与热力学参数测算方法;体内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客体成分分布、谱效动力学参数、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分析方法,其中穴药法能化简超分子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因此,中药归经是揭示自然界生物体主客体大小分子按"印迹模板"相互交流的普遍规律,是阐明中医药理论物质基础的第一道屏障,是实现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的突破口,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贺福元  邓凯文  樊启猛  刘文龙  贺鹏  李海英 《中草药》2020,51(20):5381-5388
基于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当前亟需解决的3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3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辨中医药现代化问题之症结,明中医药现代化难题破解之必由途径,阐述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对其破解的决定性作用。置人体与中药于自然界生物演化的历史长河之中,运用超分子化学解析生命进化轨迹,溯中医药理论产生之源。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界的各类分子遵循超分子化学规律,按"印迹模板"逐级形成超分子体,由简单到复杂,由无生命的无机络合物再到有生命的酶系统,由简单的单分子到复杂的超分子机器,无不打上超分子化学的烙印。在由逐级超分子体构成生物体链条中,生物超分子化学作用贯穿始终。由"印迹模板"通道结构逐级有序排列构成经络,管控"社会分子";在人体心脏搏血的推动下,溶于血液中的客体小分子物质在脏腑经络主体大分子的"印迹模板"通道中按"气析"进行迁移,宏观表现出中医所述经络脏腑对小分子作用的各向异性,亦即脏象。据此可阐明生命科学本原和中医药"理""法""方""药"原创性理论,解决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重构并融合中医药基础理论,最终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吴月峰  陈定芳  朱志飞  刘有志  周晋  贺福元 《中草药》2021,52(18):5729-5740
归纳总结了"同源异效"中药用药现象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对"同源异效"中药用药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中药与人体都是生物巨复超分子体,中药成分作为客体进入人体后产生药效,其作用本质遵循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印迹模板"产生相同(相似)的药效,反之亦然。中药"同源异效"现象是由其入体后的客体"印迹模板"差异程度决定。以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为基础,阐明"同源异效"中药的超分子作用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助力"同源异效"中药开发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前期提出的中医药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分析中药毒性的研究现状,结合超分子"气析"理论,阐述中药毒性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的调控机制:中药(客体超分子)可与人体(主体超分子)发生作用,中药成分群与机体内对应的孔穴通道进行识别,有毒中药的量效问题、减毒处理都与平衡常数及浓度密切相关,当具有相同(似)"印迹模板"药物的浓度相同时,毒性的大小取决于其与靶点作用的平衡常数。因此,提出了中药毒性的平衡常数研究思路,可用超分子印迹作用的平衡常数表征中药毒性,通过研究平衡常数的大小可判断成分产生毒性的主客体分子间作用程度,揭示毒性效应的主客体超分子间相互作用,促进中医药超分子体系及中药毒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3.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4.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诊治不孕症5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不孕症的临床意义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09年1月入住我院的98名不孕症妇女,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经腹手术组,比较两组术后妊娠情况。结果:输卵管粘连Ⅰ~Ⅲ级者,不孕时间要短于输卵管Ⅳ级的患者。腹腔镜组术后妊娠2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8例,异位妊娠5例;经腹术组术后妊娠1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0例,异位妊娠3例。两组输卵管粘连Ⅰ~Ⅲ级的妊娠率均明显高于Ⅳ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诊治不孕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程永 《天津中医药》2012,29(6):552-555
[目的]探讨肩周炎的经筋病机实质与治疗方法。[方法]从《黄帝内经》原文及现代相关文献出发,分析经筋与肩关节的生理解剖联系、肩周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生理上,肩关节与手六经之经筋和足少阳、足太阳经筋相联属;病理上,分为"瘀沫期"、"经筋拘急期"、"筋结病灶形成期",但三病理过程相互杂揉与绞结;治疗上,宜遵循"以痛为俞"、采用粗银质针温针治疗,是解除瘀、沫、筋结病灶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认真探讨中医生理、解剖学,有利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8.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