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市白云区2002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的特征。方法 对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蚊媒孳生地布雷图指数调查。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病168例,发病率为19.41/10万;病例以21~40岁年龄组为主,占43.45%。发病时疫区布雷图指数高达145.0,平均为27.3。采取隔离治疗病人,开展以消除伊蚊孳生地,灭杀成蚊为主的综合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疫情证实为登革热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对广州市花都区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用布雷图指数和病例发病趋势评价所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发生登革热流行,9月1日-11月20日共发现543例,累计发病率 56.30/10万,重症病例2例,无死亡病例。疫情持续 78 d,疫情高峰出现在10月中旬,病例主要集中于花都区城区4个街道与狮岭镇,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女性高于男性,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村居民、工人为主,大多数病例表现典型、轻型登革热症状。采集406例进行血标本检测,233 例登革热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阳性,67 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106 例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后,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4.52,11月份登革热发病率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登革热呈暴发高流行态势,流行特征与广东省、广州市一致。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8—11月荔湾区东沙街道发生登革热疫情,共报告病例107例,累计发病率为2.82/10万。首发病例于8月24日发病,末例病例于11月29日发病,疫情持续98d,病例发病时间相对集中于9、10月,共报告95例,占发病总数的88.79%。病例分布于4个社区中,其中东望53例、沙洛25例、南激21例、金宇8例,不同社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50例,女性57例,男女性别比为1:1.14。发病年龄相对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共报告72例,占发病总数的67.29%。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占33.65%)、工人(占23.36%)为主。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病原为登革I型病毒。疫情流行期间布雷图指数最高达28.21。结论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历时较长,是该地区历史上最为严重的1次疫情;控制传播媒介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但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才能迅速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流行特点,以期更好地做好登革热防制工作。方法收集临床医生报告的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采用ELISA和免疫层析法(ICT)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差异。分析登革热流行特征。结果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头痛及肌肉骨关节痛为主,并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49.35%),白细胞减少(31.17%)及血小板降低(22.08%)。登革热病毒IgM抗体可在2~22d内检出,ELISA检测阳性率达42.54%,高于ICT检出率(34.81%);发病高峰为10月,中青年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疫情呈散发状态,大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时采集患者血清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对登革热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8~ 9月间 ,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发生一起的由II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局部暴发流行。现将其流行情况及疫情控制状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采用统一流行病学个案表对医疗单位报告疑似病例和疫点搜索发现疑似病例进行调查 ,以GB诊断标准核实诊断 ,将调查资料加以整理统计。1 2 病毒分离采集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C6 / 36白纹伊蚊细胞系分离病毒。1 3 血清学检查采集部分疑似病人血清 ,使用登革热IgM/IgG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检测登革热抗体。1 4 临床检验对部分疑似病例进行白细…  相似文献   

6.
7.
潮州市湘桥区1997年登革热暴发流行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 1985、1991年分别发生DENⅠ暴发〔1〕。1995年 9月 15日至 10月 16日 ,东山及白云区又分别发生居民住宅区域内登革热的暴发。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用统一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核实诊断 ,整理统计 ,收集疫点所有住户人员健康状况、人口流动及气象资料。1.2 血标本来源 住院病人及近 1个月来曾有发热、皮疹的疑似病人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 ,冷藏待检。1.3 检测方法 病原检测 ,采用白纹伊蚊C6 / 36细胞分离病毒 ;血清学检查 ,用登革斑点法 ,试剂由新加坡DiagnosticBiotechnology(pte…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和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及媒介监测数据,描述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整理数据和分析,采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地图。结果 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暴发111起,共涉及病例12 490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73.7%。暴发集中在广东(77起)、云南(14起)、浙江(8起)和福建(8起)4省份,共累及85个县(区)。暴发集中在5-11月,病例≤ 10例的小规模暴发多于30 d内终止(28/34,82.4%),较大规模暴发多持续数月,于10-11月终止。登革病毒1型和2型为我国登革热暴发的主要流行株。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密度大、卫生环境差的区域。主要暴发省份病例的年龄和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登革热暴发呈地域扩散、甚至向高纬度扩散态势,不同省份暴发特征各异,总体分为口岸型、乡村型和城市型,各省份应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从化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并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个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10月6日至11月6日从化市太平镇发生了一起由I型登革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行政村,发病例数共49例,发病率为9.1/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年龄以35岁以上为主,共34例,占总病例数的69.39%;男性27例,女性22例;血清学检查登革热IgM抗体阳性47例。结论该次登革热暴发疫情是从化市首起暴发疫情。对登革热流行的控制在于反复多次杀灭成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一起地铁工地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确定病例定义,进行回顾性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登革热IgM/Ig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部分病例血清登革热抗体。用布雷图指数(B I)评估蚊蚴密度。结果2006年10月4日至11月5日广州某地铁工地报告登革热病例35例,罹患率为14.89%(35/235),其中9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3例为临床诊断病例,23例为疑似病例。病例有宿舍集聚性,病例均为男性。在建筑工作面上工作与非建筑工作面的人群罹患率分别为20.73%(34/164)、1.41%(1/71)(P<0.01);是否在建筑工作面上工作的人群相对危险度RR值是14.72,RR95%可信区间在2.05~105.45之间(P<0.01),工地施工现场有伊蚊幼虫孳生,幼虫量约50条/视野,成蚊密度约为24只/人工小时。经采取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结论该地铁工地媒介伊蚊的大量繁殖是引起此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4年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控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55例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共报告登革热255例,其中重症4例,无死亡,占全区病例数5.3%,发病率0.30%;疫情涉及12个社区居委;发病率最高的是40~49岁.结论 北京街2014年登革热为本地流行状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参与是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2019年江西省新干县登革热暴发疫情情况及原因,为今后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防控提出建议。方法在新干县辖区各级医疗机构及划定的疫区范围内进行病例搜索、流行病学调查和媒介伊蚊监测,采集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研判疫情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疫情持续38 d,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81例,病例均为NS1抗原阳性,其中35例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病毒为DENV-1血清型。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8 d(3 d),其中病例首诊医院的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诊疗过程中多次转诊与未转诊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就诊医疗机构是否开展登革热培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疫区开展蚊媒监测,首次监测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24.5,其中湄湘社区最高(28.1)、城南社区最低(16.3)。9月8日开始,所有监测点蚊媒密度均达标。结论本次疫情是由登革热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暴发疫情,病毒可能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建议提高医疗机构登革热病例诊断能力,确保早期发现登革热疫情;同时加强由政府主导的网格化灭蚊管理和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及时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M村登革热暴发疫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M村登革热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29例确诊病例,罹患率为1.74%;86.21%的病例发病在9月中上旬;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9岁;男女性别罹患率之比为0.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民占86.21%。结论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与人员的频繁流动使登革热的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来源。方法 描述疫情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登革病毒(DENV)NS1抗原,用RT-PCR方法对NS1抗原阳性标本进行DENV血清分型、E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定,分析E基因序列一致性和进化关系。结果 2014年9-12月广西暴发DENV-1和DENV-2引起的本地登革热疫情,报告登革热病例854例(实验室诊断病例712例,临床诊断病例142例),79.63%(680/854)病例集中在2014年9月22日至10月21日;所有病例均为典型登革热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83.61%(714/854)病例年龄为15~59岁,46.60%(398/854)病例职业为干部和商业服务;疫情主要发生在南宁市和梧州市,E基因进化分析表明,中国南宁市本地病例分离株属DENV-1基因Ⅰ型,与新加坡分离毒株(SG EHI D1/529Y13)一致性为100.00%;梧州市本地病例分离株与广东省分离毒株(D14005)同源性最高,属DENV-2 Cosmopolitan基因型。结论 2014年广西登革热暴发疫情可能由输入性病例或媒介引起,中国南宁市本地暴发疫情病原为DENV-1,可能来源于新加坡;梧州市本地暴发疫情病原为DENV-2,可能从广东省输入。应加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监测和早期检测,做好蚊媒监测,提高疑似登革热病例诊断意识,以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江门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12月在江门市郊区礼乐镇(曾经发生过登革热疫情)和非疫区各设一个监测点。结果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的2个自然村布雷图指数最高达90.74,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后布雷图指数最高仅为9.30,采取措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市未再发生登革热病例。结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发生关键是严格控制白纹伊蚊密度,清除白纹伊蚊孳生地,坚持“治本清源”的综合防制措施,才能保证将蚊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1月10日至12月14日,江都市某敬老院发生一起肝炎暴发疫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是一起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暴发疫情。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1疫情概况该敬老院位于小纪镇纪西村,现有职工11人,共收养老人105名,其中男性94名,女性11名。该院2010年11月10日发生首例肝炎病例,临床表现主要  相似文献   

18.
1991年中山市沙溪镇登革热局部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1年8月下旬,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发生登革热。流行初期,由于患者症状不够典型及调查工作不够深入细致,致误诊,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造成疫情扩散蔓延,波及紧邻的龙头环、龙聚环、象角三村及圩镇。整个流行历时64天,共发生112例。本次流行经病原学证实为I型登革病毒所引起。本文还就传染来源、传播因素及临床表现与致病毒株型别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彭志强,席云珍,孙均明,袁文汉,周干成(广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队,广州,510500)关键词: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调查1995年10月4~16日,某部队医院发生一起登革热暴发流行。通过大面积灭蚊措施,隔离病人,迅速控制疫...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登革热已成为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1998年,亚洲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发生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流行。为有效地控制登革热的流行,开展暴发疫情调查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暴发疫情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