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对具有伤人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正确临床护理方法及有效安全防范措施.方法 现对我院2011年6月~2012年9月间住院治疗的13例发生伤人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计划的采取各种临床护理方法,特别跟进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积极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并进行有效宣传教育,并观察效果.结果 13例患者经过一系列护理后,病情缓解,自制力恢复良好,均顺利出院.结论 全面的临床护理和到位的安全防范措施对有伤人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光云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76-1377
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断见诸报端,引起民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日益关注。暴力行为指的是直接伤害另一个人的躯体或对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的一部分[1]。攻击行为是  相似文献   

3.
目的:实践临床路径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进各种护理措施,特别心理护理的实施,有效的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方法:对1例在入院前有杀人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入院到出院的各不同阶段,按临床路径护理的护理计划实施护理。结果:患者在本院住院至出院共37天,很好的配合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无出现伤人毁物行为,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逐步消失,自知力逐步恢复,能正确讲述疾病的表现,对精神疾病知识有全面的理解。结论:表示出院后要继续配合治疗,并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习、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攻击性量表、冲动性量表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对19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有冲动行为患者的冲动性量表中行为分量表评分和攻击性量表总分及身体攻击性、指向自我的攻击性两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冲动行为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差异不显著。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主要与其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点有关,与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直接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攻击行为是指病人在精神症状支配或影响下 ,突然发生的冲动和攻击行为。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较高〔1〕。它严重地威胁社会、家庭、医护人员及病人的人身安全 ,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难点。为减少与防范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 ,现就我院 1995 - 0 1~ 1998- 12住院的 70例 (其中 33例经司法鉴定后收住院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暴力行为的分析及护理体会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0例病人中 ,男 5 0例 ,女 2 0例 ,男女之比为 2 .5∶1;年龄为 17~ 6 4岁 ,其中 ,17~ 39岁 5 3例 (占 75 .7% ) ,4 0~ 5 9岁 14…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冲动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间收治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对照组给予精神科传统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8周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MOAS评分、PAN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两量表的各因子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有助于缓解暴力冲动行为,促进科室和患者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冲突行为的心理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预后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6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暴力冲突行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理干预后观察组在BPRS总分、焦虑抑郁、敌对猜疑、思维障碍等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暴力冲突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及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患者暴力冲突行为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索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发展的多种因素 ,为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精神分裂症的住院病历 1610份 ,输入计算机 ,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性别比 0 .96:1;平均发病年龄男 ( 2 3 .5 3± 8.62 )岁 ,低于女 ( 2 4.92± 9.81)岁 (P<0 .0 1) ;有家族史患者的发病年龄 ( 2 4.41± 9.41)岁 ,高于无家族史 ( 2 2 .93± 7.98)岁 (P <0 .0 1) ;有家族史的患病率精神分裂症高于其他疾病 (P <0 .0 1) ;诱因前三位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感情与家庭变故、恋爱婚姻 ;性格内向者易患精神分裂症 (P <0 .0 0 5 ) ;学生患者最多达 3 4.78% ;不同年份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将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是否有暴力行为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无职业、性格内向、易激惹、入院非自愿、重大生活事件及既往有攻击行为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在敌视、猜疑、幻觉及BPRS总评分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多种相关因素有关,应对相应因素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预防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患者中发生暴力攻击行为概率最高的一种精神疾病,对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及早识别具有暴力攻击风险的患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暴力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 纳入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组)70例和无暴力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52例,采用外显攻击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三维人格问卷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评定.结果 暴力组的NS1(寻求刺激-刻板僵化)、RD3(依恋)因子分数比对照组低(P<0.05),RD2(持之以恒)分数比对照组高(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最后进入方程的变量有NS1、RD2和RD3,方程能正确估计81.3%.结论 暴力攻击行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无暴力攻击行为者比较,人格特征有默守陈规、有恒心,显得比较刻板僵化,同时不容易依恋,比较实际,又能期望最后的奖偿而延迟欲望的满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得分、攻击行为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BPR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攻击行为发生率为33.33%(12/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33%(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1.67%(33/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2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对维护良好的病区工作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伴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用奥氮平治疗。疗程4周,分别于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末、第2周末、第4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及MO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0.01);治疗第2、4周末,研究组患者相同时间段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兴奋症状分及攻击因子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同时研究组患者的MOAS量表评分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伴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起效快,疗效好,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自从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问世以来,精神药理学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目前,抗精神病药已达百余种,为了更好地了解抗精神病药使用现状,对本院450例精神病患者用药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住院精神分裂症450例,其中长年住院的复员军人80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降低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的效果。方法对曾经发生过暴力冲动行为的回顾性研究患者(回顾组)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原因制定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运用到评估预测性患者(评估组),观察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与其精神症状、拒绝入院及治疗、护患关系有关,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降低了暴力冲动行为的发生,评估组与回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能降低精神疾病患者暴力冲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月经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38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与38例正常女性进行连续6个月跟踪观查。结果:患者中出现月经延迟(时间≥7天)及停经的异常率为61.6%。对照组为21.1%。结论: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月经异常较严重,抗精神病药物的影响最为明显,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其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情况。方法:对沈阳市苏家屯区精神卫生中心及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各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疗效、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沈阳市苏家屯区精神卫生中心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14%,显效率43%;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83%,苏家屯区显效率78%。结论: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率和显效率均优于沈阳市苏家屯区精神卫生中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1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治疗,两组患者治疗为3个月。通过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精神病量表(BPR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一定改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5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G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施行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症状,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如何杜绝开放病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方法 采用我院自制的暴力风险因素评估表,对开放病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5例于入院时进行评估,根据患者评估结果着重加强相应方面的护理干预.结果 暴力风险评估级别≥Ⅱ级占45例,入院时有幻听和被害妄想占48例;被动言语攻击行为占10例;主动言语攻击行为占13例;被动躯体攻击行为占8例;既往有暴力行为者占12例经过干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暴力行为.结论 通过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暴力风险评估,并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胡婷 《中国乡村医生》2022,(6):148-150+15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护理中暴力风险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8月荆州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208例,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暴力风险评分联合安全指导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综合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危险行为有所改善,临床指标恢复良好,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运用安全护理中暴力风险评估,可提升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的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