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应用血管移植手段改善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的心肌缺血,方法:对20例病人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及内乳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大隐静脉桥45根,内乳动脉桥15根,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及术后注意监护治疗。结果:18例病人手术成功,术后病人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改善,2例死亡,与心肌未完全血管化有关。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成功的关键是心肌完全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术后监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冠状动脉患者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 :全组 8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其中 1例在非体外下应用左乳内动脉行前降支旁路移植术 ;7例在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前降支及回旋支的旁路移植 ,桥体选用左乳内动脉或 (和 )大隐静脉 ;作“蛇行桥”吻合的桥体均采用大隐静脉 ,吻合方法为先远端后近端、逆时针单纯连续缝合。结果 :全组 8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心电图无心肌缺血改变。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巧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中动脉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减少因大隐静脉(SVG)桥阻塞对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84例冠心病患以乳内动脉(IMA)和桡动脉(RA)作为血管桥行CABG,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制备动脉桥,应用药物防止动脉痉挛。结果:取乳内动脉84根,桡动脉63根,大隐静脉38根,平均移植血管1.98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2.38%。结论:使用动脉材料行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预计能保持移植血管长期通畅。  相似文献   

4.
乳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九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也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可行性,采用乳内动脉联合大隐静脉作为旁路材料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心病9例。其中,冠状动脉3支病变5例,9例共搭桥28支,人均旁路3.1支,9支为左乳内动脉,余为大隐静脉。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肌缺血均得到明显改善。结果显示,良好的乳内动脉取材、防止内膜损伤、可靠的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吻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国人乳内动脉是冠状动脉搭桥的良好旁路材料,可提高冠状动脉搭桥的  相似文献   

5.
CABG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冠脉造影特征和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并探讨心肌缺血原因及其治疗对策。方法:对74例CABG术后心肌缺血复发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桥血管造影。结果:74例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3.3±9.3)岁,平均复查时间(37.79±37.65)个月。74例患者共174支移植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桥(LIMA)44支,大隐静脉桥126支,桡动脉桥4支。LIMA完全闭塞20.5%,狭窄18.2%;静脉桥闭塞40.5%,狭窄7.9%;4例桡动脉搭桥,2例有狭窄;竞争血流现象的发生率为12.2%;32.5%的患者自体冠脉病变加重;13.5%的患者存在再血管化不完全;CABG术后早期(1个月以内)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LIMA吻合口狭窄(占50%),1年以内主要与静脉桥血管狭窄和闭塞有关(共占44.7%),而1年和5年以后则绝大多数缘于静脉桥的闭塞(占50%)。狭窄移植血管的PCI成功率接近90%。结论:CABG后部分患者移植血管可以发生狭窄或完全闭塞。移植血管病变是引起术后心肌缺血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近来所做的含有多支动脉桥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方法 在5例CABG术中选择右侧内乳动脉或桡动脉代替大隐静脉做为移植材料,共搭桥15根,其中动脉桥13根,静脉桥2根。手术注意微创操纵,围术期静脉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结果 术中观察动脉桥均通畅,无围术期心梗,无手术并发症或死亡。术后近期随访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 选择右侧内乳动脉或桡动脉代替大隐静脉做为移植材料,行含有多支动脉桥的CABG术.并发症少,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患者行OPCABG,将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后备用,再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最后进行桥血管与其他靶血管顺行序贯式吻合。结果吻合到左前降支的桥血管:带蒂左乳内动脉57支,桡动脉2支,大隐静脉3支。采用大隐静脉桥血管顺行序贯吻合其他靶血管,3支桥47例,2支桥15例。术后1例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其余61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经3~36月随访,无新发心绞痛,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顺行序贯移植术,可以避免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心脏停搏的弊端;每完成一个桥血管吻合口,即恢复该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更早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取自身的一段大隐静脉、桡动脉.乳内动脉或其它部位的血管,在冠状动脉阻塞的远端和升主动脉之间做一主动脉~冠状动脉的桥.从而使主动脉的血液通过移植的血管供应冠状动脉的远端,恢复相应心肌的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解除心绞痛等症状。我院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接受CABG的患者行64排冠状动脉螺旋CT检查和血管重建,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并比较移植血管成像。结果:27例患者共完成79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移植血管均成像,其中包括乳内动脉桥血管24支,大隐静脉桥血管52支,桡动脉桥血管3支。64排螺旋CT检查显示乳内动脉桥血管狭窄率为25.0%,大隐静脉桥血管狭窄率为57.7%,桡动脉桥血管狭窄率为66.7%,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检查假阳性率为8.6%,假阴性率为2.3%。结论:64排螺旋CT检查是CABG患者术后随访较理想的方法,且安全、快捷、无创伤。  相似文献   

10.
俞诗娃  许晨耘 《海南医学》2004,15(11):112-1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是采用大隐静脉、乳房内动脉、胃网膜动脉 ,当血管桥移植以改善狭窄远端心肌缺血 ,是治疗冠心病的外科手术方式。其中 ,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手术分两组 ,即取大隐静脉和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同时进行。我院从 1994年开始至今共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  相似文献   

11.
(1)目的 总结探讨1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经验。(2)方法 2001年6-12月对11例冠心患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3)结果 共搭桥35支,平均3.17支/例,其中左乳内动脉桥8支,大隐静脉桥27支。6例患(54.5%)未血,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4)结论 非体外循环搭桥术克服了体外循环搭桥术(CABG)的诸多缺点和弊端,手术简化,时间缩短,适应证扩大,并发症明显减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自2007年10月-2009年5月有32例冠心痛患者采用OPCABG。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入胸,使用内乳动脉及大隐静脉,利用胸骨牵开器和心脏表面固定器、冠状动脉分流栓等行OPCABG。结果手术全部成功,全组无死亡病例。共搭桥90支,平均每例2.8支(1~4支),动脉桥31支,静脉桥59支。手术时间72~195min,平均(125.3士57.4)min。术后24h引流量100~1200ml,平均(257.6士86.2)ml。输血或者使用血制品0~1600ml,平均(292.8±76.9)ml,其中10例患者未输人库血。无围术期心肌梗死、低心排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ICU入住时间(2.5±1.7)d,呼吸机辅助时间(18.4±10.5)h。术后平均住院(9.3±3.8)d,全部患者出院时心绞痛症状消失。术后随访1~12个月均无症状,生活质量提高。结论OPCABG具有微创、安全、经济、有效等特点,适宜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及高龄、心功能不全、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对体外循环风险较大者。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5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10月~2003年11月,我院对56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主干病变4例,单支病变3例,双支病变13例,三支病变36例.全部胸骨正中切口,42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17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乳内动脉搭桥26根,大隐静脉搭桥128根,人均搭桥2.8支.结果全组死亡1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术后心绞痛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2~4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选择病人,妥善围手术期管理,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不断提高外科操作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Fang Y  Gu CX  Wei H  Chen CC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6):1830-183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加搭桥术重建心肌血运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非体外循环下,对177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共229支病变血管于冠状动脉最硬处远端且距离剥脱远端≥2 cm处行切口,进行内膜剥脱,再用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行旁路血管移植术.结果 术中桥血流测定显示215支血管血流满意(93.9%),桥血流量(27±12)ml/min;14支欠满意,桥血流量(7±4)ml/min.术后6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3.4%),其中3例无明显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3例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后好转出院.98例在术后3~40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桥血管均通畅.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再行搭桥术,对于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心肌血运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2 5例冠心病病人92 %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1 0例左室射血分数 ( EF)≤ 45 % ,其中 4例 <30 %。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 ,CCS ~ 级。 1 0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手术 ,余为低温体外循环 ( CPB)下手术。 1 4例采用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搭桥 ,余均为大隐静脉桥 ,人均搭桥 3.0 8支。同期行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 ( TMLR) 3例。结果 :2 5例 CABG临床效果良好 ,无手术死亡。术后 96%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CABG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可供冠状动脉搭桥的材料。方法:对经血管造影证实的10例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2例、双支5例、三支2例),我们应用自身桡动脉(RA)行冠状动脉搭桥术。RA-LAD8例,RA-LADdl1例,RA-RCA1例,自体大隐静脉桥13条。结果:10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近期恢复良好。随访6~20个月,无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正常。结论:桡动脉位置表浅、获取容易、有足够长度、管径大于胸廓内动脉,可供冠状动脉搭桥选用,是仅次于胸廓内动脉的理想动脉“桥”。  相似文献   

17.
应用大隐静脉以序贯式搭桥术对12例患三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完全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分别搭了2~5支桥,人均3.8支。无围术期心肌梗塞及手术死亡,术后恢复顺利,症状明显改善。本文对序贯式搭桥的优点及我们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年龄≤40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单中心诊断为冠心病且年龄≤40岁于心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9±2.5)岁(32~40)岁。该组病例临床特点包括,有高血压病史5例,糖尿病史3例,高脂血症病史4例,有吸烟史8例,术前心梗病史7例,3支主干中不少于1支全闭6例,2例反复行PCI术,分别植入支架5枚和3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无死亡。采用双侧乳内动脉联合桡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术6例,双侧乳内动脉联合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旁路术2例,左侧乳内动脉联合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旁路术4例。非体外下冠状动脉旁路术9例,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术3例。平均随访时间(47.8±24.3)个月,随访过程中1例术后5年静脉桥出现再狭窄,于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其余11例随访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年轻冠心病患者(年龄≤40岁)因心功能代偿良好一般发病较隐匿,临床诊断时冠脉病变较严重。冠状动脉旁路术预后良好,手术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更好的治疗冠心病途径,临床应用冠状动脉搭桥同期施行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方法: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应用激光心肌打孔。结果:术后10天心肌核素扫描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结论: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应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叶宁  温昭科等 《医学文选》2001,20(2):134-13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内科治疗仍反复心绞痛发作或不适于PTCA等治疗的冠心病人50例,均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选用的血管桥包括大隐静脉,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共搭145根桥,平均每例2.9支桥,5例同时行室壁瘤切除或成形术。结果:治愈48例,死亡2例,48例长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对有冠脉搭桥指征的病人行搭桥手术,疗效安全可靠, 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