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笔者应用针刺患侧与推拿健侧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取得较好的疗效. 1一般资料 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大83岁,最小51岁;病程为2个月至半年,均是经医院救治后,进入后遗症期恢复期而来本院进行恢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针刺推拿治疗中风偏瘫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 ,男 1 7例 ,女 1 3例 ;年龄最小 38岁 ,最大 64岁 ;病程最短 1 5天 ,最长半年。都伴有偏瘫 ,左侧瘫 2 0例 ,右侧瘫 1 0例。其中患侧下肢Ⅰ级 1例 ,Ⅱ级 1 5例 ,Ⅲ级 6例 ,Ⅳ级 8例。1 .2 疗效标准 痊愈 ,可以单独行走 ,上肢可高举及握物 ,生活自理 ;显效 ,可以单独行走 ,上肢可握物但无力 ,生活基本自理 ;有效 ,肢体肌力增强但功能恢复不佳 ,生活不能自理 ;无效 ,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2 治疗方法2 .1 针刺 头针 :取患肢对侧头皮的运动区 ,斜刺不提插 ,要求捻转每分钟 2 0 0次左右 ;体针 :头面部…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风又名“卒中”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本病具有发病率高 ,病死率高 ,致残率高等特点。中风后偏瘫肩也名肩──手综合征 ,多见于中风后 2~ 16周 ,表现为患侧肩关节疼痛、拒按、运动受限 ,甚至肩关节肿胀、僵直伴前臂手指麻木肿胀 ,后期皮肤和肌肉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偏瘫肩影响了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是中风后遗症之一。近年来 ,我们运用辨证取穴的治疗方法治疗偏瘫肩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将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5例病人中男 2 8例 ,女 17例 ,年龄最大 76岁 ,最小 4 9岁 ,平均年龄 56岁 ,病程最短…  相似文献   

4.
偏瘫痉挛症状对病患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以康复医学为切入点,分析中风偏瘫痉挛病症的推拿康复研究。  相似文献   

5.
6.
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英  曹晶晶  杨卫杰 《光明中医》2009,24(6):1097-1098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毫针加电,对照组单用毫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显效37例(37.00%),有效60例(60.00%),总有效率为97.00%;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显效22例(22.00%),有效63例(63.00%),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两种疗法治疗前后手背水肿消退率、被动屈指时手痛痛止率均为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疗法有较好疗效.提示电针产生肌肉节律性收缩具有肩-手泵样作用,对消除手背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促进中风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针治疗40例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电针和毫针刺法分别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40例,两个疗程后显示电针对手背水肿、手部皮温升高及屈指时手痛的疗效优于毫针刺法(P<0.05);指关节和肩关节功能积分增加3分以上(包括3分)的疗效电针组分别优于毫针组(P<0.05);总显效率电针组(75%)优于毫针组(50%,P<0.05)。提示电针产生肌肉节律性收缩具有"肩-手泵"样作用,这对消除手背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雨飞 《光明中医》2016,(6):835-836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康复对中风偏瘫肩痛的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近年来本院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采用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后者只采用康复训练方法,两组被治疗患者相应对比分析其疗效、肌力及疼痛改善程度,疗效观察两年。结果通过观察,前者的康复效果较好,改善了肌力,缓解了肩痛,总有效率达96.9%,经过对比分析后证实这两组患者的康复结果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1,P0.05)。结论推拿结合康复训练可以大幅度缓解中风偏瘫肩痛,使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进步。  相似文献   

9.
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时间因素问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 ,目前多集中在立法选穴及针刺方法的选择上 ,在时间因素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 ,时间因素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现就这一问题作一浅释。1 针灸治疗适应期的界定1 1 针灸治疗的介入时间对中风偏瘫针灸治疗的介入时间 ,目前尚无定论 ,但多数人认为 :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和不影响临床抢救的前提下 ,宜尽早接受针灸治疗 ;也有人认为 ,针刺疗法的过早介入并不可取〔1〕。按笔者观点 ,临床中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 ,确定具体的治疗介入时间 ,一切以不影响病情加重和尽早发挥针灸治疗作用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风死亡率逐年下降,但生存下来的患者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尤其是偏身肢体功能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及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于是对中风恢复期偏瘫的积极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于2002~2007年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偏瘫30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与单用药物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分类介绍预防、康复技术、理疗、中医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简要分析肉毒毒素疗法、神经阻滞疗法、肌肉起止点疗法;笔者发现治疗偏瘫肩痛方法多样,疗效参差不齐,但临床多采用综合疗法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4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针灸组25例取人中、患侧极泉、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内关、绝骨及通里穴位,相互配合,交替循环使用1.5寸30号毫针,直刺,小幅度提、插、捻、转;极泉穴不留针,其余穴位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中药组25例辨证分型,肝阳上亢、上扰风火天麻钩藤饮;瘀血风痰、脉络阻滞疏通脉络汤;热痰腑实、风痰干扰星萎承气汤。1剂/d,水煎450mL,每次取150mL,早晚饭前空腹服用。针灸中药组24例针灸联合中药。连续治疗5d为1疗程,休息2d,进行下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针灸组基本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00%。中药组基本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8.00%。针灸中药组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3.30%。针灸组、针灸中药组优于中药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余智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4,(11):1689-1691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合格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推拿结合循经往返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随访3个月观察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 FMA)、视觉疼痛量表( VAS)、改良Barthel指数( MBI)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治疗1个月、随访3个月的FMA、VAS、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32例,无效8例;试验组治愈8例,显效24例,有效24例,无效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推拿结合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周明超  潘锐焕  詹杰  陈红霞 《河南中医》2016,(10):1735-1738
脑卒中后肩痛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血不足为其本,痰瘀痹阻为其标。阳气的不足是引起脑卒中后肩痛的重要原因,温阳法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主要方式之一。温阳中药内服外用、温针灸、艾灸、现代温通技术等温阳法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常用方法。其中,温针灸、艾灸简便廉验,临床中多合用以起到疗效叠加的作用,但具体的结合方式,最佳结合方案临床鲜见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现代温通技术可综合多种治疗技术为一体,突破了传统方式局限,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器械的优化,将进一步提升其实用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半身不遂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1例脑卒中后半身不遂患者随机随机分为3组,针灸治疗组27例,取头颈部和体穴治疗;康复治疗组27例,给予一对一肢体训练治疗;综合治疗组27例。结果:经过3月的治疗,针灸治疗组基本治愈3例,康复治疗组基本治愈2例,针灸配合康复治疗组基本治愈6例。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半身不遂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康复训练依从性影响性。方法:21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07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穴位按摩,观察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对患者依从性、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疗效等影响性。结果:疗效上,对照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为21.5%、78.5%,研究组为31.77%、88.8%,研究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末在SS-QOL各个指标上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末研究组以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治疗后Barthel指数、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末研究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完全依从率、总依从率分别为36.45%、77.57%,研究组分别为45.79%、89.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科学运动、合理饮食、规范用药依从率为67.29%、73.83%、77.57%,研究组分别为81.31%、85.05%、86.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穴位按摩能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康复训练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从中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中药、针灸治疗几个方面总结中风病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用于中风病二级预防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不足之处,以期对今后中风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自金元以来,中风以"内风"为主,"外风致中"的理论逐渐被忽视。风为百病之长,是中医病因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风邪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常合并寒、湿、燥、热诸邪侵犯人体。风邪致病,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外可侵袭肌表,内可伤及脏腑,遍及全身,无所不至。推断外感邪气与现代医学中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入侵人体导致感染类似,因此可以说"外风致中"与现代医学"感染相关性卒中"有一定相关性。中风病临床研究也发现,感染是中风的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外风致中"学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CIMT与mCIMT是目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有效疗法,mCIMT是CIMT的改良和优化。本文主要阐述CIMT与mCIMT存在的问题及相关临床研究进展,以探索效果更好的安全疗法。  相似文献   

20.
中风与时辰的关系密切,根据时辰规律,对中风患者进行作息、保健、康复、看护等指导,对预防中风的复发、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