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水平。方法:8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每例最少复查1次以上,详细观察脑沟、脑池异常变化情况。结果:CT扫描显示局限于纵裂池积血53例;局限于部分脑沟及脑池17例;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大片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16例。86例中,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仅15例,其余71例均合并有其他颅脑损伤。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其他颅脑损伤。CT复查可诊断不典型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实验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包括延迟发生脑梗死3例)和7例对照组病人进行CT灌注成像,比较各脑叶CT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中有10例病人在灌注图上发现肉眼可见的低灌注区,CT平扫未见低密度改变。CBF值在实验组中发生延迟脑梗塞组为21.35±3.42,不发生组为23.37±2.29,对照组为26.59±2.47,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TS值延迟脑梗塞组为32.26±12.08,无延迟脑梗塞组为19.14±4.88,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灌注参数在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H)可依其发病原因分为自发性及外伤性两种。CT应用前多由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而确诊犤1犦。CT问世以来,以其迅速、无创的特性成为发现该病的最佳手段。我院1988年10月~2001年5月CT扫描发现SH96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男60例,女36例,年龄20~86岁,平均46岁。自发性SH36例,外伤性SH60例。发病(外伤)至首次CT扫描时间为15分钟~7天,扫描全部采用东芝TCT600S或PICKERPQ5000型CT机,基线OML,层厚=层距=8~10mm,外伤组加照骨窗片。2结果96例SHCT显…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10例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2005-03~2006—12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10例CT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 1994年以来共收治 CT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2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5例 ,女 6例 ,年龄 36~ 6 7岁 ,平均年龄 4 9.1岁 ,发病 3d内入院 19例 ,1周 2例 ,有 14例有高血压病史 ,既往均无 SAH病史。劳动时发病 14例 ,排便时发病 2例 ,情绪激动时发病 3例 ,无明显诱因发病 2例。以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为表现者 9例 (42 .9% ) ,有头痛、无呕吐、脑膜刺激征者 7例 (占33.3% ) ,其余以呕吐为表现者 2例 ,以突发抽搐为表现者 1例 ,以眩晕、呕吐为表现者 1例 ,以突发耳鸣、口歪为表现者 1例。本组经过 1~ 2次 C…  相似文献   

6.
姜国林 《临床荟萃》2005,20(15):895-895
患者,男,65岁,因突发头痛、呕吐30分钟于入院。30分钟前患者在给他人治病中,突发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数次,面色青灰、出汗。来医院后20分钟行头颅CT检查,检查中平卧后头痛明显加重,数分钟后患者出现烦躁、多汗、神志恍惚,但无大小便失禁及抽搐,遂人院治疗。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180/90mmHg(1mmHg=0.133kPa),自服药控制(具体药名不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发病机制、发生部位进行分类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性88例,其中单纯性16例,合并其他颅内损伤72例。自发性44例,血管畸形所致11例,由动脉瘤所致8例,其他25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8例。CT表现为脑沟密度增高48例,纵裂池出血66例,脑池密度增高78例。结论:SAH部位不同可形成不同的CT表现,CT检查为该病的首选及必检,且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CTA联合全脑血流灌注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A联合全脑灌注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SAH病人29例,通过双源CT全脑血流灌注(PBV)检查,重建CTA图像和PBV图像,在检出动脉瘤等同时,以灌注参数评估SAH后脑血管痉挛及其所致的脑缺血改变情况。结果:29例病人中检出27例的28个动脉瘤。额、颞、顶、枕叶及小脑PBV值SAH组分别为11.17±3.13;10.92±2.91;11.08±2.53;9.88±3.01;19.83±5.12,对照组分别为17.10±3.60;15.98±5.03;15.84±3.53;16.14±1.86;23.54±4.64,额、顶、枕叶差异显著(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各脑叶PBV值均未见显著性差异;优势出血侧和非优势出血侧低灌注出现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TA联合全脑PBV灌注成像能够在诊断SAH出血原因的同时显示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改变。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amorrhage,SAH)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大部分可经头颅CT检查确诊,但少部分检查阴性。现将笔者碰到的3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64排螺旋CT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7例自发性SAH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并对照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46例48个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1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静脉窦栓塞1例,阴性4例。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的空间关系;能清晰显示AVM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及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A微创、快捷、可靠性高,可作为自发性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是脑血管造影(CAG)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一种独特且预后较佳的亚型。本探讨其影像学特点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连续收治的30例PNSAH。所有患均进行CT和全脑血管造影,23例进行了MR检查,25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CT上SAH位于脑干周围的脑池内.Fisher分级2—3级。CAG、CTA均无阳性发现,早期MR可见脑池内的出血灶,晚期MR正常。结论:PNSAH具有典型的CT表现,但CAG可明确排除其他部位出血。首次CAG和CTA检查均正常的典型患.1个月后可只行CTA而省略CAG复查。诊断PNSAH必须排除椎基底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2例经DSA和(或)手术确诊为动脉瘤的SH患者的CTA资料,比较常规CTA和数字减影CTA的三维容积再现(3DVR)图像重建的图像质量、重建使用时间、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组72例88个动脉瘤,DS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9.8%,特异性为100%;DSCTA与常规CTA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DSCTA可检出全部床突下与颅骨紧贴的动脉瘤,图像信噪比略下降,但增加了血管对比度,图像重建时间无显著性增加。结论DSCTA同常规CTA相比是一种快速、易行和可靠的CTA技术,使血管对比度明显增加,有利于床突下动脉瘤的检出。DSCTA可作为检出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避免有创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炎性抑制与头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头痛的发生机制是否与 SAH时炎性改变有关 ,同时观察地塞米松的免疫抑制作用对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意识清醒能主诉头痛者 ,凡病情严重伴有意识障碍以及继发大面积脑梗死伴有痴呆不能主诉头痛者除外。将患者随机分为 4组治疗 :单独应用甘露醇治疗头痛 (甘露醇组 )及在甘露醇应用的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 (置换组 )、地塞米松鞘内注射 (鞘内组 )和静脉注射 (静脉组 ) ,对比观察 4个组的止痛效果。结果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 ,各组总有效率分别是 :甘露醇组 2 7.2 7%、置换组 6 6 .6 7%、鞘内组92 .36 %、静脉组 30 .0 0 % ,鞘内组与其它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1) ,其头痛缓解时间显著延长。结论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 SAH头痛效果显著 ,表明发生质变的血性脑脊液引起蛛网膜下腔广泛的免疫炎性反应是导致头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重建成像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局限性分析。方法:对147例CT表现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由神经和放射两名医生对结果分析,对CTA阴性以及诊断有争议患者进行DSA检查。结果:在147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109例患者3D-CTA结合出血CT图像确诊动脉瘤,瘤体直径2-12mm,均在手术或者介入治疗中证实;其余病例中,7例CT图像有明显的责任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D-CTA阴性,通过DS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为动脉瘤,23例普通CT表现为中脑周围出血以及均匀弥漫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CTA提示阴性患者DSA检查也为阴性;3例CTA可疑动脉瘤均被DSA证实为动脉起始的壶腹,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和100%。结论: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CTA筛查是相对快捷、低风险检查方式,但结果的分析需结合CT图像出血形式以及放射和神经外科医生共同阅片可以完成CTA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基于一站式全脑CT灌注(CTP)动态列线图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233例aSAH患者行一站式全脑CTP检查。按7[DK(]∶[DK)]3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n=164)和验证集(n=69)并于集内根据是否发生DCI划分亚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线性诊断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aSAH后DCI的独立因素,建立传统列线图,生成基于网络的动态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动态列线图预测aSAH后DCI的效能。结果 高血压×平均流入时间(mTTS)、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mFS)及平均流量提取乘积(mFEP)均为aSAH后DCI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动态列线图预测训练集aSAH后DCI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0.00%、89.50%及0.890,在验证集分别为76.20%、83.33%及0.870。结论 基于一站式全脑CTP动态列线图可有效预测aSAH后DCI。  相似文献   

16.
陈蕾  夏义容 《现代护理》2007,13(5):458-459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以192例SAH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将患者年龄、首次血压、哥拉斯哥(GCS)评分、术后有无躁动、有无糖尿病史、吸烟史作为观察内容,进行成组比较的对照研究。结果术后24h再出血主要与患者年龄、高血压、术后躁动及吸烟史有关,而与患者的GCS评分、糖尿病史无关。结论术后有效控制血压,合理应用镇静剂,对有吸烟史的老年患者加强监护,可以减少颅内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