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李明  侯铁胜 《上海医学》2004,27(1):64-66
椎体成形术是指在X线照射或其他方法引导下,通过经皮注射技术将特定的材料注射入已破坏或有破坏危险的椎体,以起到椎体加固或充填的治疗作用,并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目前一般认为其适应证为椎体溶骨性转移瘤、骨髓瘤、血管瘤以及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1984年法国的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报》2013,(9):1271-1272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安全性和短期临床疗效。方法:脊柱转移性肿瘤30例40椎,术前均有顽固性背痛,无神经症状。CT及MRI示脊柱肿瘤转移灶呈多发性溶骨性破坏,2椎肿瘤累及椎体后壁。在C型臂透视机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途径进入病椎内,先取病椎病理作活检,然后置入可扩张球囊,复位塌陷的病椎,注入面团期骨水泥稳定病椎。结果:30例40椎均手术顺利,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损表现,48 h内疼痛均缓解,未发现骨水泥栓塞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复查示肿瘤灶被骨水泥充填,无骨水泥超过椎体后缘,病理性骨折的椎体高度得以恢复。患者可负重行走。结论: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能微创地同时处理多个病灶,强化病椎,提高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125 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3年9月山西煤炭中心医院收治的椎体成形手术联合125 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15例。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的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Cobb角度的改善情况,VAS视觉模拟评分,BI巴塞尔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VAS中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巴塞尔指数BI中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Cobb角的改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125 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式,能迅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溶骨性肿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04-2011年间收治的51例脊柱溶骨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30例,年龄在41-69岁之间,女性21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脊柱溶骨性肿瘤。将5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23例,观察组患者实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实行保守治疗,对所有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5-72h内疼痛缓解,痛苦减轻,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实现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有较大的帮助。结论在治疗脊柱溶骨性肿瘤疾病的过程中,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于各类原发腺癌转移到脊柱引发疼痛的治疗效果,特别是镇痛效果。 方法 2009年以来明确原发病灶或脊柱转移肿瘤标本为腺癌的84例患者,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28~89岁,手术纳入的标准:①原发恶性肿瘤经病理学证实;②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D、E级;③卡氏评分≥60分;④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正常,能俯卧位≥2 h;⑤持续疼痛,药物、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⑥椎体病灶以溶骨性破坏为主;⑦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⑧原发灶肿瘤或转移椎体取得病理报告是腺癌。统计原发肿瘤灶和转移至脊椎节段,在DSA或CT下进行椎体成形术,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亦称骨水泥1.5~5.0 ml,手术椎体节段1~6节不等。分别在手术前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手术后VAS评分。 结果 8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由手术前的VAS平均评分(6.48±1.77)分,降为术后的(2.75±1.52)分(P<0.01),术前轻度疼痛患者3例、中度疼痛33例、重度疼痛35例,术后轻度疼痛患者为57例、中度疼痛11例、重度疼痛3例,术前术后疼痛程度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镇痛药物减量或停止。 结论 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脊柱转移性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减少癌症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镇痛治疗效果.方法 对有15例明显脊柱疼痛表现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了经皮椎体成形术.结果 15例共20个椎体施行椎体成形,平均每椎体注射骨水泥3.5~4 ml.术后1~3 d,患者疼痛症状均有缓解,平均随访6个月,随访期末,5例明显缓解(VAS平均2分),8例中等度缓解(VAS平均4分),2例部分缓解(VAS平均6分),2例再次出现疼痛,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作为脊柱转移瘤缓解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潘玉林 《中外医疗》2014,(21):71-72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54例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则是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实验中,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2%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组治疗后VAS评分为(2.36±0.57)低于对照组患者(5.72±1.88)分;治疗组治疗后复发率为3.7%低于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29.6%)。结论临床上,医护人员对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患者采用皮椎体成形术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手术后创伤较小,治疗后并发症也较少,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魏国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14):2453-2454
目的:探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对脊柱转移性骨肿瘤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从2019年11月—2020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脊柱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中选择5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治疗,比较两组脊柱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血管瘤、溶骨性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C臂X线机透视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46例75个椎体。结果术后1~3 d患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随访6~15个月,疗效评价根据WHO标准:疼痛完全消失26例,疼痛明显减轻17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血管瘤和溶骨性转移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脊柱后凸成形术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帆  柯珍勇 《重庆医学》2008,37(1):100-102
Galibert等首先应用经皮椎体内注射骨水泥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的方法治疗了 1例长期疼痛的颈2椎体侵袭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并称之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开创了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先河.其后该技术渐被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VCFs)、椎体原发或转移性肿瘤引起的椎体骨折和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12.
<正>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应用于临床之前的开放性手术中就有医生直视下将骨水泥或骨材料直接或间接植入椎体内,从而达到增强椎体强度,防止椎体塌陷等目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在1984年由Deramong H发明并首次应用,1987年由法国医师Gallbert首次应用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1994年美国首次将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治疗,手术通过在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使骨折的椎体稳定,以防进一步的塌陷,从而缓解疼痛,缓解率为70%~95%~([1])。本文就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转移性肿瘤患者,共累计35个椎体,男12例,女9例。在C臂X光机导向下采用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结果:术后即刻与手术前相比疼痛缓解显著,术后1个月、3个月未见疼痛复发,椎体无再次骨折,椎体高度无继续塌陷,未发现Cobb's角及椎体前、中、后缘高度的丢失,局部转移瘤无复发。结论: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在C形臂X光机引导下利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25例29个椎体转移瘤进行治疗。结果全部穿刺均成功。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达到止痛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创伤小、较安全,可用于治疗椎体转移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以及癌性疼痛,具有恢复椎体高度、增加椎体强度、镇痛的作用,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该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确诊的40例由于老年骨质疏松导致的脊柱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观察组中的患者采用的主要治疗方式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同时还要配合复位治疗,而对照组中的患者则是采用的单纯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在一段时间的相应治疗和恢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效果、实际临床的影像学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VAS评分与术前相比都有显著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的下降幅度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Cobb氏角、椎体高度丢失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配合我科实施的复位疗法在治疗老年性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其收到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用以提高患者该类损伤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脊柱介入放射技术。在治疗脊柱病理骨折引起的疼痛方面具有止痛效果好、手术安全、快捷、医疗费用低等优点。现收集自1994年以来这种手术病例1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髓瘤、椎体转移瘤和血管瘤等所导致的椎体骨折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36例的临床资料,累计41个椎体,所有压缩骨折均为骨质疏松性或转移性肿瘤所致,病椎椎体后壁均完整。手术均在C型臂下行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h均能自行或由他人搀扶下床,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及Cobb角分别由术前的(20.4±2.8)mm、(19.5±2.6)mm、(19.3±3.9)°改变为术后1d的(23.4±3.1)mm、(23.2±2.0)mm、(15.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h患者胸腰背痛均有缓解,术后1d起VAS评分及止痛药使用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PVP这种微创治疗,能够经济有效和即刻安全改善骨折椎体高度,明显缓解疼痛,早期下床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9):852-855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累及硬膜的脊椎恶性椎体转移性肿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累及硬膜的脊椎恶性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53例接受PVP治疗。术前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的损伤分级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无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n=25),B组为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n=28)。2组患者均在X线透视下,用13 G骨穿刺针进入骨折椎体,然后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入骨折椎体内。术后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成功情况、止痛效果、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PVP手术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最终临床随访评估显示,A组21例患者疼痛得到缓解,4例患者疼痛无变化;B组12例患者疼痛得到缓解,8例患者疼痛无变化,8例疼痛加重;A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B组的疼痛缓解率(84.0%vs 42.9%,P<0.05)。ASIA损伤等级最终评估显示,A组5例表现出神经压迫症状,20例无神经压迫症状;B组26例表现出神经压迫症状,2例无神经压迫症状;A组患者无神经压迫症状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PVP对治疗累及硬膜的脊椎恶性椎体转移性肿瘤是安全的和适度有效的,但PVP不应作为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患者均诊断为脊柱原发或转移肿瘤共48例(61个椎体),其中原发性肿瘤16例18个椎体,转移性肿瘤32例43个椎体,在C臂X线机透视导向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骨水泥3~10 mL。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局部疼痛均得到缓解,平均VAS评分从术前7.8分降到1.9分。均无肺栓塞、骨水泥渗漏压迫神经等严重并发症。43例均随访12个月以上病变椎体局部仍无疼痛,无明显骨折。结论透视导引下椎体成形术是治疗有疼痛症状椎体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疗效及并发症。方法9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50例和PKP组48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PVP组单椎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均较PKP组少(P〈0.05);PKP组术后伤椎增加高度显著高于PVP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疼痛均显著缓解,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主要并发症均为骨水泥渗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VP是一种手术时间短、止痛效果好的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微创治疗手段,椎体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且稳定性较好,患者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