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髁突颈部骨折开放复位术临床及X线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髁突颈部骨折的X线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评价开放复位术后临床及X线结果。方法 :对2 0例 32侧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X线片显示均为伴有移位的髁突颈部骨折 ,髁突仍位于关节窝内的 2 2侧 ,位于关节窝以外的 10侧 ;骨折片间移位形成夹角 ,平均为 4 2 .78°,大于 90°者 5例 ,小于 90°者 2 7例。临床表现 :咬牙合关系紊乱、开口受限、开口型异常、下颌前伸及侧方运动障碍、面型不对称等 ,手术治疗后均得到改善 ,且病人主观感觉满意。术后X线片显示骨断端间对位良好。结论 :髁突颈部骨折影响患者咬牙合功能 ;骨断端间移位形成夹角 (大于 4 0°)的病例可作为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手术前后的X线诊断及随访应被认为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骨折固定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共21侧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进行开放手术,其中19侧应用长螺钉复位固定,2侧行骨折片摘除.收集术前术后及7例随访病人的临床及X线片资料,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结果 19侧手术关节中,患者术后愈合良好,出院时开口度均大于3cm,X线片示复位固定良好,升支高度恢复.与健侧比较,术前患侧升支高度平均缩短为7mm,术后缩短不足2mm,两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术前前后向平均夹角为34度,术后为10度,两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术前内外侧向平均夹角为55度,术后为16度,两组统计学分析亦有显著性差异.7例随访病人(术后4~13个月,平均9个月)临床上,患者主观满意,平均开口度为39mm,开口型正常,前伸侧向运动均大于5mm,无关节弹响疼痛等关节功能障碍,无面神经受累等症状.影像学上,除1例双侧髁突骨折患者髁突中度吸收外,其余患者升支高度恢复,前后及内外向夹角均消失.结论 长螺钉可用于髁突斜形骨折开放复位的内固定,特别是累及囊内的斜形矢状骨折的手术治疗,但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探究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60例髁状突骨折患者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非手术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手术组患者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出院时咬合关系基本正常,能进软食。非手术组开口度为(31.5±3.4)mm,手术组的(33.7±3.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的开口偏斜、咀嚼良好、正常咬合关系、面型偏斜和颞下颌关节症状指标稍微优于非手术组,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复查X线片,见骨折线消失,骨痂呈均匀影,骨小梁接近正常。手术组患者复位的髁突位置较好无移位,髁突表面无骨吸收现象,无钛板钛钉松脱现象。而非手术组患者多数不能实现解剖复位,部分髁突位置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对于髁状突骨折采用哪种方法主要根据骨折的部位、移位程度、复位的难易程度、患者年龄、全身情况以及患者的意愿等方面来决定,应以较少的损伤,最安全、简便的方法恢复颞颌关节的解剖与功能是外科医师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一种新的手术入路。方法17例(25侧)髁突骨折患者选择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进行髁突以及伴发的下颌升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从患者的开口度、开口型、咬关系、面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7例(25侧)经12~24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良好,咬关系、开口型及张口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最长24个月,无一例关节强直及涎瘘,术后1周主要并发症包括面神经分支损伤,经1~3个月观察均得到恢复。结论相对于髁突骨折的传统手术切口,采用经腮腺前缘入路的方法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术野清晰便于复位固定,切口隐蔽,利于面神经保护,术后功能和外形恢复,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李国堂  倪柯州 《中外医疗》2012,31(25):70-71
目的分析研究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回植内固定术治疗髁突严重骨折的适应证,固定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8例,60侧髁突重度骨折进行了移位角度和移位程度的测量,48例均施行了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回植内固定术。观察随防12个月。评估指标:①临床主观症状(咬合痛或不适);②临床检查(面部对称性、开口度、咬合关系及开口型、面神经损伤);③影像学检查(髁突形态与升支高度)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48例髁突高位重度骨折47例获得成功,仅有1例粉碎性骨折术后6个月出现咬合痛及髁突轻度吸收,12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回植内固定术治疗重度髁突骨折成功率高,疗效好,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翼外肌-髁状突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功能评价.方法以髁头脱位骨折,髁颈和髁颈下骨折移位角度30°~45°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mm为适应证,对收治的23例28侧髁状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的耳颞部"拐杖"型切口或颌后进路,行翼外肌-髁状突解剖复位及张力带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随诊复查,内容为面型、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并以此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面型双侧对称,张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开口型有显著改变,2例术后错牙合患者经一周颌间牵引恢复正常;影象学检查,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钛板无移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咀嚼有力.2例面瘫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结论选择合适患者,进行翼外肌-髁状突骨折开放性解剖复位固定,是一种既能恢复解剖形态又能恢复咀嚼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翼外肌-髁状突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功能评价。方法:以髁头脱位骨折,髁颈和髁颈下骨折移位角度300。450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ma为适应证,对收治的23例28侧髁状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的耳颞部“拐杖”型切口或颁后进路,行翼外肌-髁状突解剖复位及张力带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随诊复查,内容为:面型、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并以此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面型双侧对称,张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开口型有显著改变,2例术后错牙合患者经一周颁间牵引恢复正常;影象学检查。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钛板无移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咀嚼有力。2例面瘫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结论:选择合适患者,进行翼外肌-髁状突骨折开放性解剖复位固定,是一种既能恢复解剖形态又能恢复咀嚼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髁状突骨折采用非手术与手术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总结1996年1月~2006年12月治疗的98例髁状突骨折。男性65例,女性33例,年龄16岁~68岁,平均年龄28.3岁。单侧骨折61例,双侧30例,合并其他骨折7例。关节囊内骨折39例,关节囊外骨折59例。治疗采用非手术方法26例,手术治疗72例,每组采用2种~3种种治疗方法进行对照。非手术者采用弹性牵引加颌间固定、单纯颌间固定。手术治疗采用钢丝固定、钛板固定、克氏针固定。结果:98例髁状突骨折治疗后92例无任何不良反应,咬合关系良好,6例出现关节并发症,5例经二次手术摘除髁状突后痊愈,l例采用辅助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1、髁状突骨折发生在关节囊内髁状突移位小于37°的非手术为首选。两种固定方法之间无差别,髁状突轻度移位应该选择弹性牵引颌间固定。2、关节囊外髁状突骨折或者关节囊内髁状突骨折后髁状突移位大于37度者应选择手术。三种固定方法只要应用正确疗效无明显差异,笔者认为钛板坚强内固定为首选。3、手术对关节结构的损伤大于非手术者。4、关节囊外骨折或者关节囊内髁状突移位大的应该选择手术而选择非手术者其治疗效果明显低于手术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发生特点,讨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移位后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双侧、单侧骨髁状突骨折或合并其它部位骨折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结果 非手术治疗26例中25例未能解剖复位,7例出现了殆关系紊乱(双侧5例,单侧2例),采用手术治疗29例中27例解剖复位((牙合)关系紊乱2例及暂时性面神经损伤22例),未治疗5例.结论 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尤其对骨折移位明显或升支高度降低病例.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治髁状突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颌面部髁状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髁状突骨折行螺旋CT扫描检查和三维重建后处理,将所得图像与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照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诊断采取保守治疗、开放手术复位内固定、髁状交摘除三种方法进行治疗,术后随访2—5年,以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面型等5个方面作为术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32例髁状突骨折行多层螺旋CT后处理均能全部显示,显示准确率为100%,明显高于DR照片的78%准确率,并能直观、立体显示骨折及颞颌关节对应关系,使开放手术更合理、容易。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为髁状突骨折的诊断提供准确信息,指导手术的设计和展开。  相似文献   

11.
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30例单发性髁状突骨折患者行切开坚固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X线片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后解剖结构和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轻微。结论 坚固内固定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朱庆涛  钟广发  童勇 《海南医学》2007,18(11):151-152
目的 观察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耳前或颌下切口复位髁突骨折,用小型钛板行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36例.咬(牙合)关系恢复良好,开口度大于3.0cm24例,无下颌偏斜畸形现象出现.X线摄片显示下颌骨髁突形态良好,无移位现象.结论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良好方法,固定稳定可靠,可缩短颌间牵引或免除颌间牵引的时间,有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促进关节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合并同侧髁突骨折对陈旧性髁突脱位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陈旧性髁突脱位分为陈旧性髁突脱位并同侧髁突骨折(old dislocation and fracture of condyle process,ODFCP)20例和单纯陈旧性髁突脱位(old dislocation of condyle process,ODCP)12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张口度、张口型、咬He关系、X线片表现及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程度。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的张口度和张口型比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FCP组中18例咬He关系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患侧后牙早接触,前牙开He;3例关节间隙不均匀;2例出现关节区疼痛和不适。ODCP组全部患者咬He关系均恢复正常;1例关节间隙不均匀;1例关节弹响。结论 陈旧性髁突脱位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同侧髁突骨折,均不影响术后张口度的恢复和张口型的改善;除髁突骨折术后再移位和复位不当因素外,陈旧性髁突脱位合并髁突骨折并不影响咬He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探讨其优缺点。方法:根据X线及临床表现,采取非手术治疗34例,手术治疗8例,42例随访1a以上。结果: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骨折移位程度相关,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无明显差异。结论:依据检查指标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了凳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下颌骨颗状突骨折4例,其中33例采用保守治疗,9例手术治疗,随访1-3a。结果:治疗后开口度、开口型均正常,下颌骨侧方及前伸运动不受限,2例保守治疗者发生短暂性颞颌关节疼痛。结论:颗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者应保守治疗,成人髁从突骨折严重移位或位位者采用切开复位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各类型髁状突骨折保守和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47例各类型髁状突骨折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组,经过1-20年的随访,通过X线及临床检查分析比较疗效。结果:31例保守治疗患中28例进行了随访,其中26例达到良好的疗效(占92.8%),2例咬He关系恢复不佳。16例手术治疗患中12例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达到良好。其余4例髁突除术远期出现下颌中线偏移,单侧或双侧关节区疼痛、弹响等不适症状。两组病例均无开口受限、强直的发生。结论:保守治疗在儿童各类型髁状突骨折都是可取的,而成人总的疗效较儿童差,尤其在明显内弯移位,前内向脱位病例时,应考虑积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效果和治疗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另在髁状突除术时适应症要严格,慎重施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治疗成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成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追踪观察12~24个月查看其临床效果。结果 27例X线或CT片示骨折线对位良好,患者面部形态、咬合关系及开口度恢复理想。术后伤口无感染,无明显关节区疼痛。2例粉碎性骨折伴关节软组织破坏严重者发生关节强直。1例在术后3个月间出现钛板排异,行钛板取出术。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成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内移位骨折。方法:应用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术后体外行髁状突骨折钛板复位固定。结果:8例患者术后切口愈合1/甲,咬合关系良好,张口无明显受限,术后行X线检查,骨折复位愈合良好,无其它不适。结论:应用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术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内移位骨折术后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发育期SD大鼠髁状突颈部骨折对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SD大鼠,分为髁状突骨折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周、3周、5周时脱颈处死,取骨折组手术侧、非手术侧及空白对照组髁状突软骨,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髁状突软骨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结果在各时间点,手术侧、非手术侧的PCNA阳性细胞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PCNA阳性细胞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大鼠髁突软骨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手术侧凋亡细胞数随时间推移明显降低;术后1周,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非手术侧(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手术侧(P<0.01);术后1、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凋亡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一侧髁状突颈部骨折导致两侧髁状突所受应力失衡,影响两侧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进而影响下颌骨及颌面部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32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清 《华夏医学》2009,22(4):679-681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发生特点,讨论各种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32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术后追踪3~12个月,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25例治愈,7例好转.经术后3、6、12个月定期复诊检查32例经治疗者面部形态正常,咬颌关系恢复良好,开口度平均≥3.5cm,开口型正常,无颌干扰,无关节区疼痛、弹响.结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是治疗各类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并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