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松建 《中外医疗》2011,30(23):64-6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治疗后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应对处理方法。方法对本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具体的发生情况。结果再通率的发生率较高,67例,达到83.7%,再灌注导致的心律失常的发生以房早、室早和加速性室性自主一心律为主。结论早期溶栓仍然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缓慢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快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照分析40例经急诊溶栓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再通后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分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组(观察组,n=20)及无再灌注心律失常组(对照组,n=20),于溶栓后1、6个月应用心脏超声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illip 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LVEF值较对照组低(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溶栓治疗再通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心功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STEMI)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STEMI患者158例,分析再灌注和未再通组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 158例再灌注101例,再灌注率为63.9%,溶栓后2小时内 R A出现71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8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13例,发生率为70.1%.结论 再灌注心律失常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主要对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以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 以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肌梗死部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发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46.36%,急性心梗溶栓后6 h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比率显著高于6~12 h者(P<0.05).大部分患者心律失常为单纯室早,还有部分患者属于短暂性室速、室颤或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急性心梗溶栓后,患者的胸痛症状会显著缓解,但是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大,所以应该持续地观察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率失常的观察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溶栓后再灌注心率失常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结果: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有52例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为86.67%。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后有46例发生再灌注心率失常,发生率为88.46%。其中室性心律失常39例,占84.78%;交界性心律失常5例,占10.87%;房室传导阻滞2例,占4.35%。由于发现及时、处理正确,除1例死亡外,51例心律失常均得到控制。结论:密切观察心率、节律的变化,准备好抢救物品,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准确地配制药物,做好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王文龙 《河北医学》2016,(7):1162-1163
目的::研究分析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常规进行溶栓治疗,研究组在溶栓治疗前,先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再通率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再灌注率为86.67%,研究组为8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0.97%,对照组为74.41%,且对照组室颤发生率为22.44%,研究组为7.84%,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再灌注死亡率为12.24%,研究组为1.96%,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通率无影响,但可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振芳  唐民 《现代医学》2003,31(3):188-18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 对51例31~76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42例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82.4%: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房早、室早(63.0%)和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54.3%)为主,且后者仅发生在再通组。其特点是大多数为一过性,可自行终止,但有3例转变成室速。结论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再通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尿激酶溶栓后对临床预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7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溶栓后观察冠脉再通组与冠脉未通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冠脉再通组(45例),心律失常发生率15.5%(7例),冠脉未通组(31例),心律失常发生率51.6%(16例),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尿激酶(UK)冠脉溶诠再通后,可明显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所致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60例AMI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心肌酶等指标,判断再灌注心率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溶栓治疗后,60例患者再通率为85.00%(51/60)。血管再通患者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为主,占74.51%。33例前壁梗死患者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25例(75.76%),27例下后壁梗死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3例(48.15%)。60例均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且与患者心肌梗死部位无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率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且与患者心肌梗死部位无关,可作为判定再通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7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出血和再灌注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尿激酶(UK)在AMI溶栓中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溶栓疗法参考方案的AMI病人,按方案标准用UK进行溶栓治疗,观察再通率与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79例病人中,再通56例,再通率70.9%.并发症情况:出血5例,占6.3%,且为轻度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8例,占10.1%,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结论:用UK对AMI病人实施静脉溶栓时并发症尤其是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灌注后的心电图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收治的15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50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有无再灌注把15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未再灌注,另一组为观察组再灌注,对两组患者再通率和心电图ST段抬高及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率是68%,观察组频发室性早搏、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和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灌注后的心电图有ST段的反常抬高和心律失常表现,这个参考指标可以当作患者进行心肌再灌注与灌注受到损伤时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3%;未通5例。再通病例中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早博7例,短阵室速4例,室颤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死亡6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早期溶栓仍然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缓慢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快速心律失常(P〈0.05)。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附7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芳  吴静 《北京医学》2005,27(4):217-2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分析175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冠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101例(57.7%)判定为临床再通,79例(78.2%)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35例(34.65%)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19例发生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且仅发生于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且特异性高,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为可靠的指标.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3年来80例急性心肌梗死经静脉溶栓再通中50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总结其对冠脉再灌注的预测作用及防治。方法用回顾性统计的方法。结果快速心律失常36例占72%,缓慢心律失常14例占28%,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15例占30%,新出现的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突然消失8例占16%,40例发病2~3小时内再灌注成功者心律失常发生率100%。经及时处理,50例无1例死于再灌注心肌失常。结论溶栓越早,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类型复杂,某些特征性心律失常可作为再灌注指标。需密切监护防治致命性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金木  王梅  李征 《现代医学》2007,35(4):322-32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3例,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结果73例中再灌注率为80.82%。溶栓开始后2 h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94.91%,其中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4例,均发生在冠状动脉再灌注组;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17例,均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病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且特异性高,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指标。一过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128例,分析再灌注和未再通组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128例再灌注率为68%。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7.3%,其中出现室性早搏18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8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无创性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多能自行终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同期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溶栓治疗为对照组,观察血管再通指标、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等. 结果 溶栓患者中23例(65.7%)再通,发病6h以内和6-12h内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不良反应为轻度出血,发生率8.6%,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溶栓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尿激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1例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1例患者中,65例患者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53例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为房性早搏、4例患者为窦性心动过缓、31例患者为单纯性室性早搏、5例患者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患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患者为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3例患者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室颤动。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类型较为复杂,同时可将部分心律失常作为再灌注指标。熟练掌握其诊断治疗,并给予患者严格的监护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代咏梅 《吉林医学》2012,33(24):5180
目的:观察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率失常(RA)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患者,其中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患者有31例,设为观察组;溶栓后无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无RA)的患者41例,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溶栓后的再通率、冠脉再通时间、CK-MB峰值出现时间、CK峰值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建议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监护,应及时给予复率,以提高其溶栓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文波 《中外医疗》2011,30(14):99-99
目的观察尿激酶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2例发病至溶栓≤6h内就诊至溶栓时间〈3h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疗效、副作用及病死率。结果 42例患者再通率达83.33%;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7.14%;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7.14%;4周内病死率为2.38%。结论尿激酶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较大限度减少治疗耽搁时间,提高再通率,减少病死率,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