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口服,1次/日,疗程8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并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组织受损伤后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普遍存在的反应蛋白,参与了脂质过氧化、内皮细胞功能失常、动脉炎症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其含量增高是发生急性脑梗死(ACI)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且与脑梗死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是脑梗死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本研究采用阿托伐他汀调脂干预方法,观察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以及血脂、血清NO的水平,探讨ACI患者hsCRP的致病作用以及调脂干预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琴  姚震 《广州医药》2007,38(4):10-1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5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天.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比较其差异.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C反应蛋白水平由(1.86±0.47)g/L降至(0.51±0.21)g/L,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常规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由(1.84±0.49)g/L降至(1.69±0.56)g/L,治疗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起到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顾申红  姚震 《海南医学》2007,18(2):46-4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5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0mg/天.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比较其差异.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C反应蛋白水平由1.86±0.47g/L降至0.51±0.21g/L,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常规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由1.84±0.49g/L降至1.69±0.56g/L,治疗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作用。方法收集65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分为强化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强化治疗组给予顿服20mg瑞舒伐他汀(30例),对照组给予顿服10mg瑞舒伐他汀(35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入院后24h及人院后7天检测血清hs-CRP,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两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与入院即刻血清hs-CRP水平比较,入院后24h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升高,对照组较强化治疗组升高显著,入院后7天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强化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20mg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有效下调血清hs-CRP水平,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1月年至2010年12月2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其中试验组(145例)自入院时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对照组(141例)自入院时始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半年内,试验组较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肌溶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UAP患者血清hs—CRP水平,改善冠心痛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月  王艳 《四川医学》2009,30(8):1265-126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阿托伐他汀标准降脂治疗与强化降脂治疗对降脂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本院收治75例AMI患者,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于入院12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和10mg/d.连续使用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治疗4周时血浆中TC、TG、LDL-C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4周组.常规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40mg/d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可减轻AMI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明显降低血脂水平,10mg/d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仍获得很好的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值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脑梗塞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即阿托伐他汀组(24例)和辛伐他汀组(24例),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脂及hs-CRP值的变化。结果:患者在用药4 w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hs-CRP值均显著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在短时间内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血脂及hs-CRP值,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卜法芹 《中原医刊》2007,34(7):11-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20 mg和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hs CRP和血脂水平,作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结果UA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5),大剂量组效果更好,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能有效降低UA患者血脂水平,而且可明显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且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5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予吸氧、卧床休息,严密监护,其中对照组予硝酸盐、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拮抗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8~10 mg/d,每日睡前一次,疗程8周,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剂量。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h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3.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血清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可以降低hs-CRP。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青年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 方法:76例青年高脂血症患者(年龄18~39岁)口服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20 mg,1次/d,连续治疗8周.检测患者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青年高脂血症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 CR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7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0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入院均接受hs CRP检测,按照检测结果将所选患者分为A、B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状况。结果:比较A、B两组患者近期预后状况,从心力衰竭、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比较,A、B两组存在明显差异,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总病死率方面进行比较,A组(4.76%)与B组(1.51%)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187)。分析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并将所分析的因素列入多元回归方程中,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独立预测因子和年龄、hs CRP、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hs CRP可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状况,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9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入院后立即给予依达拉奉30mg,溶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14d,其他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45例,只给予基础治疗。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d、14d的血清CRP水平,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两组CRP水平在梗死后第7天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第14天血清CRP水平和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第7天、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施能胜 《吉林医学》2010,31(13):1744-174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ACI)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灯盏花素对其影响。方法:65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胞二磷胆碱750 mg,曲克芦丁注射液0.6 g,每天静脉滴注,疗程2周;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灯盏花素,5%葡萄糖500ml加入注射用灯盏花素50 mg,每天静脉滴注,疗程2周。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hs-CRP变化及进行中国卒中评分(CSS)。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增高,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CS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灯盏花素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90例AMI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烟酸缓释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猝死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以及脂蛋白a(Lpa)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8.9%)、房颤(6.7%)、心力衰竭(15.6%)、心肌梗死复发(4.4%)以及猝死率(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7%、28.9%、33.0%、17.7%、8.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TC(3.42±0.85)mmol/L、LDL-C(1.72±0.53)mmol/L、TG(1.40±0.27)mmol/L、Lpa(146.0±72.6)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87±1.21)mmol/L、(3.64±0.96)mmol/L、(3.68±0.95)mmol/L、(288.5±92.1)m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AMI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sCRP)水平的影响及其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作用。方法:4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静脉滴注曲克芦丁注射液,0.6g/d;治疗组23例,入院后立即给予降纤酶10IU溶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1.5h滴完,第3、5天各给予降纤酶5IU,其他用药同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14天的血清sCRP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2组sCRP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治疗前血清sCRP水平和治疗前、第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14天sCRP水平分别为(7.73±2.16)、(2.92±2.24)mg/L,对照组分别为(10.18±3.16)、(4.66±2.42)mg/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为(10.68±4.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81±4.86)分](P<0.01)。结论:降纤酶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发病6 h内C反应蛋白(CRP)变化对PT-CA术后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测定92例AM I患者发病6 h内的血浆CRP浓度,根据CRP浓度将患者分为CRP增高组(CRP浓度>5m g/L)和CRP正常组(CRP浓度<5m g/L)。所有患者均予介入性治疗。比较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因素,观察再狭窄、再梗死、再发心绞痛、心衰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CRP增高组患者入院时的CRP和CRP峰值分别为13.11±1.02m g/L和124.11±59.64m g/L,均高于CRP正常组2.56±1.45m g/L和78.26±57.05m g/L,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既往病史无显著性差异,CRP增高组患者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数量多于CRP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RP增高组患者随访期间冠状动脉再狭窄、再发心绞痛、心衰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CRP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 I发病6 h内CRP水平反应出冠脉损伤的易患性,可能作为预测PTCA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对照组),B组(氟伐他汀20 mg),C组(氟伐他汀40 mg),每组40例,B组和C组分别给予氟伐他汀20 mg和40 mg,口服,1次/d,共3个月,三组其他常规治疗相同,化验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组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A组和B组,而A组与B组超敏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40 mg组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和 hs-CRP 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研究组)和稳定型冠心病患者90例(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脂及 hs-CRP 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 hs-CRP 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 hs-CRP 和 TC、LDL 呈负相关。结论检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以及 hs-CRP 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金书 《安徽医学》2006,27(1):13-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5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作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13.2~36.4)21.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9~8.2)4.8mg/L],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可作为早期预测急性脑梗死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