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作为一种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应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两类CD,即与T细胞相关的指突太DC和与B细胞相关的滤泡DC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介绍各种DC的内在联系,在组织间的移行,功能上的成熟过程以及FDC对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作用的等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FDC是存在于次级淋巴组织的一种特殊细胞群体,在正常机体中,FDC能捕获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并能将抗原较长时间(数月)地保存在细胞表面,因此,FDC作为外来抗原的储存库在诱发维持免疫记忆中起着重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FDC如何捕获和处理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并信息传递各免疫活性细胞,诱导免疫应答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是存在于淋巴滤泡中的一类抗原提呈细胞,在淋巴滤泡中形成网状结构,在许多反应性淋巴结病或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中可见FDC的增生.生发中心明暗区包含两种不同亚型的FDC,它们的形态和表型各不相同.免疫组化标记FDC不同标志物呈现不同的染色特征,这也许对反应性淋巴结病或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中增生的FDC种类区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励 《现代免疫学》2002,22(3):145-148
树突状细胞 (DC)的主要功能是摄取和处理抗原 ,并向T淋巴细胞递呈抗原。虽然大多数DC具有这一共性 ,但不同类型的DC又具有其不同的功能特性。由DC向T细胞提供的信号既可导致不同的免疫应答 ,也可导致免疫耐受。根据对免疫应答的不同调节效应 ,DC被分为不同的功能亚群。不同的DC亚群可由不同的发育途径而来 ,但它们的发育和功能又被不同的外部因子 ,如微生物产物等而调控。因而对DC功能的研究不应仅限于对正常个体内的DC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要研究DC系统在外源性微生物入侵后其反应的动态变化。本文对DC亚群及功能研究的最近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类滤泡树突状细胞增强HIV的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类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能否增强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提取人扁桃体滤泡树突状细胞,与感染HIV-1ⅢB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或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测定HIV P24含量,HIV-1env DNA及HIV-1nef RNA。结果:FDC与感染HIV病毒的异体淋巴细胞共培养,P24抗原含量高于对照组6-7倍(P<0.01)。PCR结果显示FDC组HIV-1 env基因扩增条带密度高于对照组。FDC与感染HIV病毒的自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P24抗原高于对照组10倍以上(P<0.01)。FDC与感染HIV病毒的异体淋巴细胞共培养4或6h,可增加2-3倍的HIV-1 nef RNA的表达(P<0.01)。结论:人类滤泡树突状细胞能够增强HIV在淋巴细胞中的感染,其相关机制为FDC可促进HIV在淋巴细胞内的复制。  相似文献   

6.
滤泡树突状细胞在HIV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实验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dendriticcells,FDC)在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提取人扁桃体FDC,用FDC培养上清液或将FDC放入隔膜装置中,与感染了HIV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测定HIV-1P24抗原及tatmRNA水平。结果加入FDC培养上清组[(33.20±3.Z4)w4m1]HIV病毒水平高于加入外周血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对照组[(15.89±0.04)w4m1],P〈0.05;FDC与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组[(82.02±1.64)ngml]及FDC单独培养上清液组[(6.54±0.34)w4ml]HTV病毒水平显著高于扁桃体T淋巴细胞上清液对照组,P〈0.01;且FDC与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组亦高于FDC单独培养上清液组,P〈0.01;FDC组tat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FDC不仅可通过直接接触增强HIV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扁桃体T淋巴细胞中的感染,亦可通过间接接触增强HIV的感染,但间接接触的作用弱于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7.
人类滤泡树突状细胞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人类滤泡树突细胞(FDC)在HI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摸索分离出提取人FDC的最佳方法。方法:用胶原酶IV和DNA酶消化人偏桃体,Percoll连续梯度分层液分离含有FDC的细胞层,经MACS分选,得到富含FDC的细胞,γ-射线将混有的B细胞、T细胞照射坏死。结果:流氏细胞仪分析FDC纯度约为70.7%,^3H掺入法实验证明分离提取的细胞具有FDC细胞的活化,IL-6和IL-2的测定结果显示分离提取的细胞具有FDC的特征。结论:此方法为一种行之有效的FDC分离提取方法,为进一步研究FDC在HIV及肿瘤致病机理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黎力 《现代免疫学》2002,22(3):149-152
为了研究滤泡树突状细胞 (FDC)在生发中心 (GC) B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功能 ,我们建立了一个体外实验模型以模仿体内的GC反应。利用这个细胞培养系统 ,我们描绘了FDC和激活的T细胞各自显然不同的作用。FDC的主要作用是防止GC B细胞凋亡和支持它们增殖 ,然而激活的T细胞则通过提供CD4 0L和细胞因子而导致GC B细胞分化。再者 ,我们识别了两个FDC信息分子 ,它们能导致GC B细胞在体外和体内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递呈抗原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S)是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其参与免疫应答的机制十分复杂,首先要形成“三力子复合体”,加上 DCs表达的其他刺激因子和粘附分子等信号的传递才能完成。DCs尚有一些其他功能,如表达IgE受体或作为感觉受体等,具有其他非职业性APC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一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患者女 ,4 1岁。因腹胀 3个月 ,食欲下降 1个月入当地医院。体检 :腹部稍丰满 ,右上腹可扪及一约 6cm× 6cm× 5cm的包块。术中见包块位于横结肠肝曲、胃窦、十二指肠间 ,似来源于横结肠肌层。于 2 0 0 2年 11月来我院病理科会诊。病理检查 :切除结肠一段 15cm ,距一端 0 5cm处可见一结节状肿块 ,6cm× 6cm× 5cm ,包膜不完整 ,切面灰白 ,质嫩。镜下观察 :送检组织为淋巴结 ,其结构完全破坏 ,肿瘤细胞呈巢状、片状及旋涡状排列 ,与周围细胞分界较清 ,肿瘤内特别是血管周可见数个形态不规则的小囊腔 (图 1)。高倍镜下见肿瘤细胞为弥漫性增…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免疫反应结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DC起源于骨髓和脐血的CD34^ 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HPC),分布于除脑组织以外的全身各处。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cn presenting cells,APCs),捕获外来抗原,迁移至引流淋巴结,发育成熟并递呈抗原,启动和诱导初始型T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榄香烯复合瘤苗抗原 卡介苗热休克蛋白复合物 (HTA HSP70 BCG)冲击正常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检测其抗原递呈功能。方法 :用HTA HSP70 BCG刺激 ,并与GM CSM和IL 4联合培养的骨髓树突状细胞 ,用MTT法测增殖活性 ,用透射电镜检查形态学改变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ITC labeleddextran的摄取。结果 :与单用HTA或HSP70 BCG刺激的树突状细胞相比 ,HTA HSP70 BCG刺激的树突状细胞增殖指数明显增大 (2 10 7± 0 0 13) ,对脾不粘附细胞的激活作用明显增强 (增殖指数为 1 92 7±0 0 73) ,FITC labeleddextran摄取率明显增高 (达 5 8 6 1% ) ,形态上更趋于成熟。结论 :HTA HSP70 BCG 对树突状细胞具有较强的冲激作用 ,增强其抗原递呈功能。  相似文献   

13.
许化溪  李娜 《免疫学杂志》1999,15(4):232-235
考察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递呈可溶性肿瘤抗原激发抗瘤免疫作用,应用改良Steinman法分离纯化人外周血DC,同时将MDA,3AO及Wish三种瘤细胞制成可溶性肿瘤抗原,将二者于体外共育,分析DC表面标记的改变及某些细胞因子产生的水平,并检测其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生发中心是在T细胞依赖性抗体应答过程中于外周淋巴组织内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结构。在GC内,受抗原刺激而活化的B细胞进行克隆扩增、IgV区基因的体细胞高度突变、亲和力成熟以及同类型转换,最终形成记忆性B细胞或是产生Ig的浆细胞。在GC内B细胞增殖的同时,也启动了凋亡机制,以确保最终形成的记忆B细胞或浆细胞对抗原的高度特异性。FDCs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它主要是通过表面的FcR和CR将免疫复合物结合在细胞膜上,并选择性的将抗原递呈给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使之激活并产生抗体或形成记忆B细胞。因此,FDCs在生发中心反应、免疫记忆的维持、B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记忆B细胞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最近的研究对FDCs及其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性提出了质疑,认为FDCs在生发中心反应、B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记忆B细胞的形成中的作用很可能是非特异性的,并对驻留在FDCs表面的免疫复合物的其它潜在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小肠系膜淋巴结外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淋巴结外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学表型。方法 对1例发生于小肠系膜的淋巴结外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镜下显示特征性的双相性细胞结构,由旋涡状排列的胖梭形、卵圆形或多边性瘤细胞和大量混杂的小淋巴细胞组成。瘤细胞胞界不清,呈合体状。胞质淡嗜伊红色,核圆形或卯圆形,有清晰的核膜,染色质呈空泡状或点彩状,可见小核仁,灶性区域可见分叶状或多核性瘤细胞。瘤细胞核显示轻到中度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肿瘤内可见凝固性坏死灶。除与瘤细胞相混杂外,部分区域内可见淋巴细胞聚集于血管周围,形成袖套结构。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21,弱阳性表达EMA,而CD35、S100蛋白、desmin和AE1/AE3等标记均为阴性,大多数小淋巴细胞表达CD45RO(UCHL-1)和CD3。结论 淋巴结外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免疫辅助细胞中度恶性肿瘤,应予以完整切除,必要时辅以化疗和(或)放疗。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作为最有效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表面存在结合抗原的DEC-205受体,随着细胞的不断成熟,对抗原俘获加工能力减弱,细胞迁移能力增强,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T细胞粘附能力和抗原递呈能力增强,细胞因子合成增加。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异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重要的特异性抗原递呈细胞(APC),在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器官移植后,异质性供体DC与受体组织发生接触,这些细胞连同宿主DC有潜在的激活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或使之产生耐受的倾向.在鼠及人类中,DC谱系、表型、成热及功能异常复杂,阐明其功能,有助于了解调节耐受/免疫平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性,55岁,上腹部闷胀不适1个月余入院。MRI检查示:肝S8近第二肝门区可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大小5.4 cm×5.0 cm×6.4 cm, 边界尚清,信号混杂,影像学诊断:肝S8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性病变并瘤内少许出血、囊性变,原发性肝细胞癌可能。腹腔镜探查:肝脏体积正常,颜色鲜红,质地硬,表面呈结节性改变,肝中叶S8段膈面见一肿块,稍突出肝脏表面。肿瘤与肝右静脉紧密粘连,交通血管支较多,腹腔镜下难以暴露,决定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及网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对1例小肠系膜结外FD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EBER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并回顾性分析35例胃肠道及网膜FDC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该例患者女性,肿瘤最大径12 cm,组织学表现为普通亚型FDC,瘤细胞表达CD21、CD35、D2-40,vimentin呈弱阳性表达,CD23呈局灶阳性表达,EBER原位分子杂交阴性。36例患者发病年龄23~82岁(平均50岁),男性23例,女性13例。肿瘤最大径3~16.2 cm(平均8.7 cm),肠系膜为最常见发生部位(36%)。24例患者具有随访资料,17例术后复发,9例出现腹膜、肠系膜淋巴结或肝/脾转移;10例无瘤生存,11例带瘤生存,3例死亡。结论胃肠道及网膜FDC生物学行为呈惰性,临床结局不同,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所选用抗体为:CK(AE1/AE3)、S-100蛋白、CD1a、CD21、CD23、CD35、CD34、CD68、波形蛋白、结蛋白、HMB45、p53]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对5例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5例均获随访。结果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37岁。肿瘤均位于头颈部淋巴结。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呈片巢状、束状或旋涡状排列,瘤细胞卵圆形或梭形,胞质丰富淡嗜酸性;核卵圆形或胖梭形,趋向不规则成簇分布,散见多核巨细胞;核染色质稀疏,核仁小而清楚;核分裂象数目不等,有时显示明显的核异型。瘤细胞CD21、CD23、CD35阳性,少数瘤细胞CD68、S-100蛋白阳性,CD1a、CD34、HMB45、CK均阴性。电镜下瘤细胞有长而明显的绒毛状胞质突起及特征性的桥粒样连接,未见Birbeek颗粒。随访5~52个月(平均26个月),无复发或再复发及转移。结论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预后不确定。正确诊断需要病理组织形态、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并应与朗格汉斯细胞肉瘤、指突状树突状细胞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黑色素瘤、梭形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