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究间歇式充气加压仪(IPC)预防肠癌根治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肠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住院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歇式充气加压仪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平均血流速度。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7天左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9.±3.42)cm/s、(25.27±3.18)cm/s,观察组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7天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右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9.59±2.86)cm/s,(25.28±2.32)cm/s,观察组的平均血流速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式充气加压仪预防截石位体位下行肠癌根治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实施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68例实施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腘静脉血流速率、股静脉血流速率、下肢肿胀发生几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t=0.201、0.158,P0.05),护理后,治疗组腘静脉血流速率(20.88±3.57)cm/s、股静脉血流速率(29.08±5.48)cm/s显著高于对照组(15.22±2.58)cm/s、(20.51±4.59)cm/s,差异显著(t=6.254、8.367,P0.05);治疗组下肢肿胀发生几率2.9%、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9%明显低于对照组44.12%、26.47%,差异显著(χ2=14.925、10.706,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实施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较大,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帅健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121-2123
目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下肢骨折患者中,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主要探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蚌医一附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5 d的D-二聚体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血流速度。 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2组患者手术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血流速度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能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流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马萍 《中外医疗》2016,(16):162-164
目的:探究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偏瘫脑梗塞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时所用不同护理方法分成两组,将行常规护理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运动护理5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股静脉血流及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两组NIHSS﹑Fugl-Meyer评分和血流峰速度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护理后Fugl-Meyer评分(68.86±23.80)分比对照组(38.80±22.70)分优,血流峰速度(25.98±4.50)m/s比对照组(23.82±4.20)m/s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77%﹑7.69%与1.92%均比对照组34.21%﹑39.47%与26.32%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股静脉血流,促进运动功能提高,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行骨折内固定术后未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2组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造影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收集观察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并与下肢深静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统计两者符合率,并统计是否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同时,对比2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相关血流显像值(POV、SFV、CFV).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彩超检查显示28 例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为93. 33% (28/30).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超声诊断完全相符者为27例,误诊1例,漏诊2例.超声诊断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符合率为90. 00% (27/30),误诊率为3. 33% (1/30),漏诊者为6. 67% (2/30).观察组血流显像值为:POV(8. 03 ± 1. 69)cm/s、SFV(5. 13 ± 1. 02)cm/s、CFV(7. 96 ± 0. 96) cm/s;对照组血流显像值为:POV(10. 38 ± 1. 44) cm/s、SFV(11. 03 ± 2. 13) cm/s、CFV(23. 17 ± 1. 69)cm/s;观察组POV、SFV、CFV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 361,p=0. 024;t=14. 528,p=0. 023;t=12. 369,p=0. 021).结论:超声检查对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高,诊断准确性高,同时可结合患者的血流显像值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该检查方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预见性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64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5年7月—2016年5月)与对照组(2016年6月—2016年12月),每组32例患者。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下肢肿胀程度、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6.25%,护理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5.00%,护理满意度为78.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给予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长的同时又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各6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分别为(3.25±0.93)cm、(2.08±0.61)cm,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6.67%,96.67%,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减轻术后下肢肿胀程度,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王艳华 《血栓与止血学》2016,(4):463-464,467
目的探析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所收治97例ICU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8)。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后结合评估结果制定预防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后股静脉及腘静脉血流速度、下肢肿胀、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股静脉与腘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26.6±3.1)cm/s、(20.9±2.5)cm/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6.1%(3/49)、14.3%(7/49),低于对照组20.8%(10/49)、36.8%(14/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在ICU患者中的应用可明确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营养失衡、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对患者所造成影响,进而指导针对性护理措施的施行,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最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栓专科护理对高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将120例高危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血栓专科护理,比较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手术前后下肢周径差值、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7%、96.7%,较对照组的11.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下肢腿围膝上10cm、下肢腿围膝下10 cm周径差值分别为(3.12±0.88)cm、(2.46±0.88)c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1.25)cm、(3.25±1.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评估、血栓知识宣传、血管专科护理及预防技能指导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专科护理能明显降低高危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在重症监护室(ICU)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5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间歇性气压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67%;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7.52±0.42)d,对照组ICU入住时间(9.48±0.47)d,观察组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在ICU预防深静脉血栓中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高征产妇截石位分娩后双下肢不同放法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将93例采用传统截石位分娩的妊高征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于分娩后由截石位转变为平卧位时,先缓慢平放一侧下肢,3min后再放另一侧下肢,对照组则同时平放双下肢,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后双下肢平放前、后血压变化的情况以及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双下肢平放前、后血压下降的程度较小,对照组血压下降的程度较大,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6.25%,而对照组占22.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高征产妇截石位分娩后,由截石位转变为平卧位时,采用下肢单腿缓慢平放法可使血压变化平稳,有效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术中优质护理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接受基于经验总结的优质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各项手术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总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对照组中为29.41%,高于观察组总体发生率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22.4±24.0)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24.8±3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中重度下肢水肿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术中优质护理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能够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不良反应和水肿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范天伦  符川  李娇红  周菲 《海南医学》2016,(10):1719-1720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为对照组,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治疗前后腘静脉血流峰速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肢肿胀(3例vs 12例)、疼痛(2例vs 11例)、皮肤颜色改变(2例vs 9例)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vs 8例)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腘静脉血流均较治疗前增快,观察组患者腘静脉血流增加幅度(12.59~16.92 cm/s,平均14.60 cm/s)高于对照组(1.45~2.09 cm/s,平均1.65 cm/s),平均住院天数(19 d)短于对照组(25 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改善患侧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减少和预防患侧下肢肿胀、疼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缩短住院时间,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卧床老年患者150例,按照双盲随机原则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梗死卧床护理措施,观察组则施行常规脑梗死卧床护理措施+康复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生活质量及下肢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8.65±2.13)d、住院时间(10.33±2.55)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82±4.25)d、(16.89±4.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14 d、28 d、45 d ADL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26.60±3.20)cm/s、腘静脉血流速度(20.95±2.55)cm/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率4.00%(3/75)、深静脉血栓发生率9.33%(7/7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67%(14/75)及28.00%(21/75)(P<0.05).结论 在脑梗死卧床老年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下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70岁以上老年卧床患者60例,分为血栓组(26例)和对照组(34例),记录60例患者下肢深静脉的形态、结构、内部回声、彩色血流图像及多普勒血流频谱等检查结果,并测量静脉管径及静脉血流最大速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患者发病前股静脉、腘静脉管径均明显增宽,平静呼吸时的股静脉最大血流速度明显减低(P<0.05或P<0.01)。平静呼吸时的股静脉最大流速小于14cm/s的患者与大于14cm/s的患者相比,其血栓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较准确地测定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检测手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骨科术后采用预见性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方城县人民医院骨科手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2周、4周患肢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4周观察组患者患肢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术后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素华 《中外医疗》2016,(24):172-174
目的:观察和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预防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骨科病房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94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诊疗方案,干预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复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情况评分为(81.32±7.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骨科患者术后护理中,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积极临床意义,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升,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络弹力袜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10例行妇科盆腔术的患者根据就诊顺序编号及术后不同的处理措施分为三组,常规对照组70例,行常规下肢功能锻炼;普通弹力袜组70例,术后穿普通弹力袜及常规下肢功能锻炼;经络弹力袜组70例,术后穿经络弹力袜及常规下肢功能锻炼。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三组术前、术后24 h内下肢静脉血液流速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三组的LEDVT发生率分别为15.71%、11.43%、2.86%(P<0.05)。三组术后双侧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常规对照组左、右股浅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3.63±3.03)vs(15.71±0.81)]、[(13.36±2.69)vs(15.38±3.32)](P<0.05);术后普通弹力袜组左、右股浅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4.27±3.13)vs(15.71±0.81)]、[(14.61±3.33)vs(15.38±3.32)](P<0.05)。术后常规对照组左、右腘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3.34±2.72)vs(15.38±3.33)]、[(12.31±2.58)vs(14.37±3.19)](P<0.05);术后普通弹力袜组左、右腘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4.34±3.25)vs(15.38±3.33)]、[(13.26±2.93)vs(14.37±3.19)](P<0.05)。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后穿经络弹力袜能加快下肢深静脉的血液流速,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冯波 《当代医学》2016,(15):19-20
目的 探讨双向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分别行常规治疗和双向置管溶栓术,观测2组患者肢体消肿率、静脉通畅率、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肢体消肿率(86.02±10.72)%、静脉通畅率(61.25±19.66)%高于对照组(74.42±10.40)%、(48.20±15.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1.48%高于对照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中,双向置管溶栓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肿胀、通畅静脉,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邓子兆  吕芳 《黑龙江医学》2021,45(14):1534-1535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对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1月于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胆囊炎患者103例,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51例,采取气压治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 d两组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 d观察组纤维蛋白原为(3.25±0.14)g/L、血清D-二聚体为(231.52±35.40)μg/L低于对照组的(3.50±0.23)g/L、(276.34±29.75)μg/L,血流峰速度为(51.61±4.40)cm/s高于对照组的(46.34±4.57)cm/s,血流量为(1.75±0.25)L/min大于对照组的(1.42±0.31)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治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凝血指标,促进血液循环,预防DVT,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